2020年08月06日11:32 來源:人民網
日前," 幸福花開新邊疆 " 大型網絡主題采訪活動走進內蒙古興安盟、呼倫貝爾市,深入調研采訪當地決戰脫貧攻堅、建設美麗家園的新實踐、新路徑、新探索、新成效。
從廢棄沙坑到美麗湖泊 洮兒河畔有了 " 新名片 "
走在細沙灘上,天上層云密布,太陽時而穿過云層將陽光灑下。微風吹過,水面泛起層層漣漪。如果不是告訴你在洮兒河畔,你會錯以為是在海邊。更想不到的是,這里以前垃圾遍地,臭氣熏天,是個 300 畝左右的廢棄沙坑。
幸福花開新邊疆:廢棄沙坑變成了美麗湖泊
據記者了解,2019 年,烏蘭哈達鎮政府依托現有湖塘資源,以低成本開發、少人工干預的原則對西北湖周邊生態環境進行修復和治理,打造了一個親水、戲水的水上樂園。
洮兒河是黑龍江水系松花江西源嫩江右岸最大支流,它由西北向東南流經烏蘭浩特市,這也讓烏市沿河村鎮因水而興,得水獨厚。西北湖是洮兒河的支流,水上樂園的建設,大大改善了稻花村的生態環境,為村民提供了更加宜居的生活環境。同時,也帶動了鄉村旅游的發展,水上樂園自今年 6 月 25 日正式營業以來,已有很多游客慕名前來。以水為媒,以生態修復為依托,稻花村的旅游功能日益完善,正逐漸成為烏市鄉村旅游的一張新 " 名片 "。
百年養牛大鎮的產業進階路
占地 40 萬平方米的扎羅木得牧場內,4.8 萬平方米牛舍整齊劃一,擠奶廳、青貯窖、改良站、污糞處理廠等廠房設施一應俱全,1000 多頭奶牛毛色鮮亮、體格健壯,每天產出 8 噸牛奶,為養殖戶創造可觀的經濟效益。
扎羅木得牧場內牛舍整齊劃一,場區內干凈整潔。新華網 曹楨攝
扎羅木得牧場目前存欄奶牛 1000 頭。新華網 曹楨攝
扎羅木得牧場位于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哈克鎮,是全鎮 10 個現代化牧場之一,可以集中飼養 4500 頭奶牛。哈克鎮是呼倫貝爾市及周邊地區重要奶源基地,有 100 多年養牛歷史,目前全鎮共飼養奶牛 1.7 萬頭。近年來,隨著現代化牧場建設步伐加快,當地集約化養牛規模達到 1.3 萬頭,全鎮 80% 的奶牛從簡陋棚圈搬進標準化牛舍。牧場的管理、飼料、喂養、繁殖、檢驗、防疫、環保等水平不斷提升,傳統畜牧業養殖走上產業化發展的進階路。
8 月 3 日上午,扎羅木得牧場設備維護員王尚柱趁工作間隙,走進一間牛舍。他家的 80 頭奶牛托養在這里,他想看看這幾天奶牛喂養得怎么樣。
8 月 3 日,王尚柱在牛舍查看奶牛喂養情況。新華網 曹楨攝
自從 2017 年起將散養的奶牛托養在牧場,王尚柱一年到頭也見不到它們幾次,但年底一算賬,收入增加不少。" 現在省心,原來養十來頭牛就把一家人累夠嗆。" 奶牛托養把王尚柱一家人從日復一日的繁重勞動中解放出來。牧場通過科學養殖,提升了奶牛產奶量,各項標準都有提高,算下來一頭牛一年能比以前多賺 3000 塊錢,純利潤可達 7000 元。
王尚柱愛養牛,家里的牛托養之后,他來到扎羅木得牧場應聘成為一名設備維護人員。王尚柱說,在牧場托養的養牛大戶中,最多的有 200 多頭奶牛,他現在也正在朝著這一目標努力。
近年來,哈克鎮在畜牧業養殖上已累計投資 2.1 億元,創建自治區級農業標準化扎羅木得牧場示范區。牧場場區內分標準化牛舍、擠奶廳、飼草存放區、輪牧區、污水處理及糞污處理等多個區域,擁有飼料攪拌機、滑移式裝載機、智能化擠奶器等多種現代化機械設備,牛舍采用熱風循環、飼槽式自鎖頸枷、牛臥欄、恒溫水槽等多項專利技術,開啟了由家庭牧場向現代化牧場快速過渡新階段。
8 月 3 日,28 頭奶牛同時在牧場自動化擠奶廳擠奶。新華網記者 焦鵬攝
扎羅木得牧場引進的牧場糞污處理設備。新華網記者 焦鵬攝
為解決規模化奶牛養殖場糞污處理及資源化利用,扎羅木得牧場引進科技企業,可將牧場糞污通過干濕分離、發酵、除菌及科學配比,產出有機肥,實現糞污資源生態循環、綜合利用。據了解,這一模式將會在全鎮現代化牧場推廣,推動百年養牛大鎮產業化發展繼續進階。
" 非遺 + 旅游 " 致富顯成效 解鎖鄉村振興新途徑
住朝鮮族傳統民宿,吃朝鮮族傳統美食,體驗朝鮮族泡菜制作過程,了解朝鮮族遷徙歷史……在呼倫貝爾阿榮旗新發朝鮮族鄉東光村,幾名來自呼和浩特的游客完整地游覽、體驗了朝鮮族的民宿文化。
" 從 2016 年到現在,像這樣的游客,我們新發鄉已經接待了 18 萬余人。" 新發朝鮮族鄉黨委副書記鄒風華告訴記者。
樸順玲在朝鮮族特色民宿前留影
朝鮮族第一家園:特色民宿吸引八方游客
作為內蒙古自治區唯一的朝鮮民族鄉,新發鄉有著良好的民俗旅游基礎,東光村更是集中的佼佼者。經過多年的打造,東光村已成為阿榮旗旅游產業的重要景區。
"2016 年,我們對東光村 21 棟朝鮮民宿進行了整體改造,以傳統、簡約、時尚、田園等裝飾風格進行了整體裝修,打造‘一屋一院一主題’的朝鮮族特色家庭旅館精品,讓慕名而來的八方游客感受不一樣的民俗民俗風情。" 據東光村黨支部書記樸順玲介紹,2017 年,東光村被評為國家 AAA 級旅游景區,進一步提高了新發鄉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在解決了部分村民就業問題的同時,也更加促進了東光村民宿的快速發展。
自東光村民宿建設投入使用以來," 朝鮮族第一家園 " 民宿群累計接待國內外游客 18 萬余人,在滿足游客們住農家院、摘農家果、吃農家菜、領略朝鮮族民俗風情的生態游、鄉村游需求的同時,2019 年,新發鄉全鄉旅游產業總收入達 2000 萬元,民俗及朝鮮族特色產品線上銷售收入達 400 萬元,大大提高了村民們的收入。
李貞淑演示朝鮮族泡菜制作技藝
體驗朝鮮族泡菜制作:特有民俗展現朝鮮族文化
離 " 朝鮮族第一家園 " 民宿群幾百米的地方,坐落著一座 2000 余平方米的明花飯店,這是東光村的村民鄭明花自 2002 年起就開始經營的朝鮮族特色飯店。18 年來,鄭明花不懈努力,在自己致富的同時,不僅帶動了當地村民在家門口就可以就業,更時刻注意傳承和發揚朝鮮族的特色餐飲文化。
李貞淑,是鄭明花的兒媳婦,同時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朝鮮族泡菜制作技藝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在鄭明花的鼓勵下,李貞淑把朝鮮族泡菜制作的體驗項目加入到了游客到東光村旅游的行程當中。游客除了可以親身體驗朝鮮族泡菜的制作過程,還可以吃到自己親手制作的泡菜,大大提高了游客的游覽體驗。
多年來,鄭明花一直鼓勵鄉親們發展餐飲業和旅游業。" 我的目標,就是借東光村旅游業發展的大勢,帶動東光村成為一個遠近聞名的特色餐飲集聚區。"
朝鮮族民俗館
全國文明村、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全國衛生村、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村、中國鄉村旅游創客示范基地、全國休閑農牧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隨著東光村在旅游致富的路上越走越寬,其綜合經濟實力也逐步提高。截至目前,東光村農民人均純收入超過 3 萬元。
在東光村的帶動下,整個新發朝鮮族鄉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為鼓勵和吸引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新發鄉還創建了反向農民工創業園,通過打造創業一條街、舉辦奇石文化日等舉措,有力地推動了全鄉客流量的增加,帶動了地方就業,為實現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大家都在看
這篇高考滿分作文,你給打幾分?
畫面超甜!妻子雨中吃面,丈夫旁邊背娃打傘 ...
驚艷!寶藏大爺,又有新作!
責編:翟巧紅 | 編輯:姜越
來源:經濟日報 - 中國經濟網 記者:武曉娟 董家朋 張相成,新華網 曹楨,光明網 記者:趙艷艷 潘迪 李剛
喜歡本文,請點這里
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16日晚間發布公告,同意西吉縣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作為寧夏脫貧攻堅任務最重的縣,50萬干部群眾全員參戰、合力攻堅,找準了致富路徑,斬斷了窮根,全縣面貌煥然一新。
62歲的馬鞍山村村民鄭林最近有件大喜事兒,他被黨組織列為入黨積極分子了。劉葉陽和扶貧工作隊推動馬鞍山村成立了山葡萄合作社,到農戶家中宣傳講解,聯系專家更新山葡萄品種。
駱駝之于沙漠,向來都是一道獨特風景。在科爾沁沙地東南邊緣的草甘沙漠,每到旅游季,常英、李順和他們的駱駝就會特別忙。“現在天冷,旅游的人不多,我們就沒把所有駱駝都牽到景區來。這三頭就夠了。”
5月15日,在柬埔寨干丹省莫穆坎普縣的斯瓦安普鄉,中國援助柬埔寨減貧示范合作項目中方專家組組長袁剛(左一)和柬文翻譯周冰姣(左二)與柬方政府官員和村民開會。中國援緬減貧示范合作項目中方專家組成員楊鶴松說,埃羌達村養豬示范項目的實施,提高了村民的養殖技術,有助于發展農村經濟、增加村民收入。
今天(17日)是我國第7個扶貧日,今天上午,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在北京召開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獎表彰大會暨首場脫貧攻堅先進事跡報告會,對今年獲獎的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進行隆重表彰。
” 科左后旗依托北京內蒙古協作幫扶契機,有效整合就業扶貧政策資源,大力發展直接進村的扶貧車間。近年來,科左后旗投資2.5億元,建設78個村級光伏扶貧電站,年發電量4620萬千瓦時,帶動4973戶貧困戶連續20年每年每戶收益3000多元,同時帶動103個貧困嘎查村壯大集體經濟。
與此同時,陽信縣組建畜牧業聯席會議,大力建設標準化示范場、合作社和龍頭企業,培育專業化鄉鎮、專業村、專業合作社,建設國家級、省級、市級標準化肉牛養殖示范場。” 通過建設牲畜交易市場、數字化牧場、肉牛冷鏈深加工等項目,陽信縣共帶動科右中旗20個嘎查、200家合作社和1萬余養殖戶發展肉牛養殖。
山大溝深、十年九旱,過去,惡劣的自然條件嚴重限制了鷂子川村農業發展,耐寒、耐旱、耐瘠薄的馬鈴薯是村里為數不多的作物之一。近些年,西海固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加快,鷂子川村村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飯桌上的菜式逐漸多了起來。
新疆莎車縣阿拉買提鎮墩吾斯塘村養牛大戶艾爾肯·奧斯曼開辦養殖合作社以來,在脫貧致富的同時還為村里的困難家庭提供技術指導和就業崗位,帶領大家摘掉貧困帽,走上致富路。
稻花村位于烏蘭浩特市東北,距市區7公里,人均土地面積少,過去曾是一個相對落后的村子,村民主要從事玉米種植,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村集體常常是負債累累。(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武曉娟/攝) 牛麗艷獲得的各種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