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8日16:15 來源:央廣網
紅軍會師之地將臺堡(西吉宣傳部供圖)
央廣網銀川11月18日消息(記者廉軍)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16日晚間發布公告,同意西吉縣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至此,寧夏9個貧困縣全部實現脫貧摘帽,標志著寧夏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得以解決,歷史性地告別絕對貧困。
西吉縣城俯瞰(西吉宣傳部供圖)
寧夏人口最多的西吉縣地處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區,貧困面廣、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回族等少數民數占比58%,是寧夏唯一脫貧攻堅掛牌督戰縣。作為寧夏脫貧攻堅任務最重的縣,50萬干部群眾全員參戰、合力攻堅,找準了致富路徑,斬斷了窮根,全縣面貌煥然一新。
鄉村新貌(央廣網記者 廉軍 攝)
西吉縣扶貧辦主任蘇占成介紹說,干部苦幫和群眾苦干是統一在一起的,全縣295個行政村全部配備了第一書記和工作隊,885名干部長期駐村開展脫貧攻堅,傾注了非常大的心血;全縣6000多名干部每人幫扶5戶貧困戶,32000多戶實現了幫扶全覆蓋。可以說脫貧攻堅工作向黨和政府交上了合格的答卷。
養牛大戶(央廣網記者 廉軍 攝)
全縣推進產業扶貧和就業扶貧共同發力,精準施策、精心培育形成了以馬鈴薯、草畜和勞務等為主的主導產業,全縣肉牛飼養量42萬頭戶均5頭,種植馬鈴薯80萬畝戶均10畝,農村勞動力今年轉移就業近13萬人。5年來累計脫貧2.4萬戶10萬多人,貧困發生率下降為0,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到10416元。義務教育適齡學生入學率、基本醫療參保率均達100%,道路硬化、農村安全住房、飲水、動力電、標準化衛生室全覆蓋。
農村回族婦女辦起飼草加工廠(央廣網記者 廉軍 攝)
寧夏扶貧辦副主任劉學智表示,西吉縣摘帽后將不摘責任、政策、幫扶和監管,繼續做好產業發展、就業保障等重點工作,切實鞏固提升脫貧成果。寧夏脫貧攻堅的成果,必須要經得起歷史檢驗、群眾評判、中央考核和媒體監督。這是對全區扶貧工作提出的最全最硬的要求,每一個扶貧干部都要不折不扣地抓好落實,以過硬的質量打贏脫貧攻堅的收關之戰。
11月23日,貴州省9個貧困縣退出貧困縣序列,這意味著中國832個貧困縣全部實現脫貧摘帽,兌現“五年之約”。近年來,不少國際人士親自來到中國,深入陜西、云南、貴州等西部腹地,親眼見證了中國脫貧攻堅的真實歷程。
張亮是寧夏固原市西吉縣職業中學的一名貧困學生,現正在廈門天馬微電子有限公司實習。“今年已經是西吉縣第三年組織職業中學學生赴閩頂崗實習,這是閩寧合作助力教育扶貧的一項有益探索。
盡“莆田所能”補“西吉所需” 1996年,在黨中央作出東西部結對幫扶的戰略部署之下,福建省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建立了對口協作關系。福建莆田市黃國福老師在西吉中學支教 黃國福來自福建莆田市,今年是他第二次來到西吉支教。
“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被稱為中國最貧困地區之一,這個“西”,指的就是寧夏的西吉縣,是寧夏貧困人口最多、貧困程度最深的縣區。固原市西吉縣涵江村駐村第一書記 秦振邦:我就想,我要俯下身,安下心,我在爛泥灘做不出一番事業我就不會走。
作為用工需求大市,浙江金華是重要的勞動力輸入地。在脫貧攻堅過程中,金華市主動發力,通過“一人一檔”精準幫扶,讓11萬多名貧困人員在金華實現穩定就業,為脫貧打下堅實基礎。
新華社銀川9月17日電 題:“苦焦”西吉變“潤”了——寧夏最后一個未摘帽貧困縣戰貧紀事 脫貧攻堅收官在即,為了確保脫貧質量和成色,西吉縣結合“四查四補”工作將疫情帶來的影響降至最低。
山大溝深、十年九旱,過去,惡劣的自然條件嚴重限制了鷂子川村農業發展,耐寒、耐旱、耐瘠薄的馬鈴薯是村里為數不多的作物之一。近些年,西海固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加快,鷂子川村村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飯桌上的菜式逐漸多了起來。
【舉措】結合實際,西吉縣開出產業結構調整良方,重點向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應用上傾斜。縣政府工作人員介紹,建檔立卡貧困戶種植馬鈴薯、雜糧、油料作物,每畝補貼100元;種植“隴薯7號”、青貯玉米等優新品種和優質苜蓿,每畝補貼200元;種植低效農作物,不予補貼。
盛夏時節,綠樹掩映的龍王壩休閑山莊里,一孔孔窯洞賓館頗具西北特色,農家餐飲中心、草莓采摘園、鄉村科技館里游人如織。現在的楊慧琴已不再是一個普通的農民,她是龍王壩休閑山莊的收銀員,還是經營著3間客房的民宿老板娘,每年收入3萬元以上。
記者在寧夏西吉縣已經轉了好幾天。“干農業就是吃辛苦,利潤低”,蘇靜板起指頭算起來:拿去年來說,園區設施農業純收益150萬,有機肥70萬,出欄300頭牛90萬,園區毛收入300萬左右。”西吉縣扶貧辦主任蘇占成表情舒展: 首先它是西北鄉村經濟振興的“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