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15日20:36 來源:新華社
“吃飯啦!”馬秀梅喊一嗓子,丈夫馬銀成便麻利地把桌上的巴旦木、松子、杏仁等堅果撤走,捧上兩大盆青椒炒雞塊,一碟白饃,一碟糖饃,再拎來一壺熱茶,準備吃午飯。
寧夏西海固地區,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稱,其中的“西”字即指代固原市西吉縣。今年37歲的馬銀成住在西吉縣白崖鄉鷂子川村。對于馬銀成一家而言,如今餐桌上品種多樣的食物,在過去是一種奢望。
山大溝深、十年九旱,過去,惡劣的自然條件嚴重限制了鷂子川村農業發展,耐寒、耐旱、耐瘠薄的馬鈴薯是村里為數不多的作物之一。對于這種西海固群眾習慣稱之為“洋芋”的作物,村民們有著特殊而復雜的情感。在水利建設滯后、農業技術尚不發達的年代,洋芋是村民們填飽肚子的主糧,也是他們眼中的“救命蛋”。
“那時村里家家戶戶的菜籃子里都沒多少東西可吃,只能換著花樣吃洋芋。蒸洋芋饃饃、炒洋芋片、煮洋芋蛋蛋……”馬銀成說,時間長了,他也感到煩膩,可是想吃頓青菜都不容易,更不用說肉了,那是逢年過節才能吃上一回的東西。
在馬銀成家,有一種常做的菜式——蒸洋芋。將帶皮的洋芋從中間切開,放在鍋中蒸熟,上桌后就著咸韭菜吃,既當主食,又當蔬菜。很長一段時間里,這種因生活所迫而產生的特別菜式是馬銀成和其他村民飯桌上的“??汀薄?/p>
近些年,西海固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加快,鷂子川村村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飯桌上的菜式逐漸多了起來。然而,馬銀成家的日子卻沒有太大起色?!袄夏赣H得了腦梗,看病要花錢,老父親腿腳有病,干不了活,家里還有兩個娃娃上學?!瘪R銀成說,掙錢門路少,日子艱難得很,他們家成了村里的貧困戶,當時有口吃的就不錯,沒心思講究吃些什么。
所幸這幾年,馬銀成家的生活有了轉機。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鷂子川村大力發展草畜產業,短短幾年間,便成為西吉縣的養牛示范村。據村支書王常喜介紹,當地扶貧政策覆蓋面廣,補貼力度大,僅在鼓勵種植飼草方面,村民種植青貯玉米有補貼,制作青貯有補貼,修建儲藏青貯的池子還有補貼。
馬銀成乘上了這股東風。“村上幫我家申請了扶貧貸款,我前后一共買了9頭母牛。要說這些牛也爭氣,兩年下了7頭牛犢?!瘪R銀成告訴記者,算上先前家里養的,扣掉賣出去的,現在他一共有19頭牛,成了村里的養牛大戶。
馬銀成(左一)在自家牛棚喂牛。新華社記者 羅毓 攝
“養牛效益好啊,不往多里說,每年賣3頭牛,就能賺個三四萬!”馬銀成說話間藏不住笑意。除了養牛,農閑時節,勤快的馬銀成夫婦還去工地打零工,每年能賺1萬元左右,目前全家已順利脫貧。
生活慢慢變好,馬銀成家餐桌上的菜也早已不以洋芋為主。“想吃啥菜直接買,吃肉不用挑日子,水果、酸奶也少不了,以前連名字都不敢問的堅果現在也能當零食啦?!瘪R銀成說。
馬銀成家餐桌上的堅果。新華社記者 羅毓 攝
餐桌之外,馬銀成家還置辦了不少大件。屋里液晶電視機、冰箱、臺式電腦、沙發等應有盡有,院子里還停著一輛小汽車。
盡管靠洋芋充饑已成為歷史,但洋芋并沒有完全撤下馬銀成家的餐桌。家里的幾十畝地,馬銀成大部分種上了青貯玉米,卻特意留了一小塊地種洋芋。“種來自己吃。吃慣了這味道,時間長了不嘗嘗,還怪想的?!瘪R銀成笑著說。
在脫貧攻堅的道路上,他們敢闖敢拼,與父輩們一起,共同守護這片生養他們的熱土。黑金剛土豆是米存民去年起帶領貧困戶試種的新品種,味道好、銷路多、收入也自然翻著倍的漲。
青山掩映,流水潺潺,雨后的重慶市南川區山王坪鎮廟壩村彌漫著寧靜祥和的氣息?!毕拇簩W告訴記者,1992年,程坤祥率先在村里種植了2畝黃連,取得豐收后開始發動村民們種植,帶領廟壩村邁出了產業發展的第一步。
在云貴高原的烏蒙山上,有一個備受關注的扶貧戰場,它的名字叫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在場的威寧超越農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侯建文也算了一筆賬:蘋果每畝年產值在15000元以上,大約是種玉米的10倍,是種烤煙的3.3倍。
2005年1月19日,開山的炮聲打破了洋芋河兩側峽谷的幽靜,店子坪村村民沿著洋芋河河畔,開始了“向懸崖要路”的艱辛歷程。路通了,王光國又帶領著村民開啟致富之路,種植獼猴桃、茶葉、蘋果桃等,鄉村旅游、紅色旅游在店子坪村悄然興起。
烏蒙磅礴,山高谷深,地處貴州高寒山區的盤州市淤泥鄉巖博村是余留芬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今年,余留芬提交《對邊遠山區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銜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幾點建議》的提案。
在朱有勇及其團隊的技術指導下,農戶利用冬閑田種出的馬鈴薯最大的有5斤重,一家農戶一個冬天就有一萬元的收入。朱有勇隨即帶領團隊啟動專項科研,創建了林下三七有機種植關鍵技術體系,將林下三七不到10%的成活率大幅提升至70%。
驚蟄一過,隴原大地的馬鈴薯春播拉開了帷幕。甘肅省定西市杏園鄉白虎村的貧困戶張寶云,每天都要去地里查看墑情,為播種作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