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3日13:3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科左后旗大力推進產業扶貧,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通過鼓勵貸款、幫助建棚舍等方式,幫助貧困戶科學養殖黃牛,讓養牛成為群眾增收致富的主渠道;實施防護林建設、沙地治理等生態工程,積極培育生態產業,促進環境提升、農牧民增收;同時,還通過發展扶貧車間吸納就業,投資光伏扶貧電站讓貧困人口實現穩定增收。
金秋時節,來到內蒙古自治區科左后旗的巴彥毛都蘇木莫麥嘎查,村民圖門巴乙拉正在家里裝填青儲飼料。他平時在附近的一個礦井打工,工余時間幫助妻子養牛。夫婦倆2015年買了5頭牛犢,現在已經擁有15頭牛了。全部育肥后,牛能賣到20多萬元。他開心地說:“養牛已經讓我家脫貧了,這產業好!”
2019年4月,科左后旗退出國家貧困縣序列,貧困發生率從2014年的11%降至2019年的0.04%,榮獲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頒發的“全國脫貧攻堅獎組織創新獎”。在聯合國糧農組織等發起的2019全球減貧案例征集活動中,“黃牛產業精準扶貧案例”和“生態扶貧案例”成功入選最佳案例。
“雖然摘帽出列了,但今年的工作不能放松。我們一邊抓鞏固,一邊部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銜接。”科左后旗委書記劉士海說:“產業扶貧是保證扶貧工作持續發展的重要一環。經過多年努力,我們的產業結出了一串串碩果。”
全面小康路上一個也不能少。科左后旗保持勁頭不松、力度不減、要求不降,奮力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各蘇木鎮(場)建立針對剩余貧困人口的兜底對象到戶工作臺賬、收入不達標或不穩定對象到戶工作臺賬、“兩不愁三保障”存在問題到戶臺賬;針對脫貧監測戶和邊緣戶的返貧風險監測戶到戶工作臺賬、邊緣戶到戶工作臺賬;針對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巡視考核中發現問題的整改臺賬等“六本臺賬”。同時,通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工作調度、督導檢查和追責問效5個機制,實現貧困人口清零、返貧致貧風險清零、問題清零“三清零”目標,一鼓作氣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收官戰。
大力發展肉牛產業
科學養殖助力脫貧
“以前放養靠天吃飯,現在我靠著科學養殖,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在科左后旗巴嘎塔拉蘇木伊和寶力高嘎查,曾經的貧困戶、46歲的牧民好斯樂呵呵地說。
從放養到圈養再到規模化養殖,像好斯一樣采用新的養殖方式的農牧民村村都有。現如今,科左后旗這片沃土上的農牧民們算好了生態賬,“為養而種、為牧而農”,著力轉變養殖方式,探索舍飼養牛、種草養牛和科技養牛等新的科學養殖模式。養牛成了助力農牧民脫貧致富的好路子。
科左后旗致力于發展肉牛產業,鼓勵貧困戶貸款飼養基礎母牛。凡是符合貸款條件、有養牛意愿的,給予貸款支持,同時利用項目資金幫助建棚舍、建窖池。2014年以來,科左后旗使用項目資金為貧困戶購牛12856頭,建設棚舍4370座,購置飼草切割機2092臺;貧困戶使用貸款購牛34307頭。2020年全旗黃牛存欄達100萬頭,貧困戶養牛規模達到6.86萬頭,人均養牛2.4頭;298家養殖合作社、大戶累計為2027戶無飼養能力貧困戶托管養牛6257頭。養牛成為群眾增收致富的主渠道。
植樹治沙改善生態
綠色經濟富了口袋
這幾天,努古斯臺鎮努古斯臺嘎查的陳廣生正忙著給果樹施肥澆水。說起果園的收入,他一臉喜悅,“我的小果園有15棵果樹,一年能收入1500多元”。自打周圍的荒地被種上樹后,環境大變樣,春天不刮沙子了。現在努古斯臺嘎查家家都有小果園,李子、蘋果、葡萄、榛子樹有5100多棵,全嘎查每年林果收入18.9萬元,每戶每年林果收入1500多元。貧困戶金扎拉嘎胡的小果園有李子、蘋果、梨等果樹100多棵,今年賣果收入3000多元。
隨著大規模造林綠化工程的推進,每當天氣回暖,進入造林季,陳廣生和鄉親們都會在造林項目區林地里打工,負責栽樹、澆水、剪枝等,每天收入100元左右。“現在我家年收入有6萬多元,其中有一大半是參與生態產業掙來的。”陳廣生說。
科左后旗堅持把培育生態產業、發展壯大綠色經濟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路徑之一,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在實施“三北”防護林建設、天然林保護、科爾沁沙地綜合治理等重點生態工程中,科左后旗通過種樹種草、以造代育、參與管護、生態旅游等途徑,促進農牧民增收。2014年以來,累計帶動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增收1.15億元,年人均增收1157元。生態環境也得到了治理,全旗平均每年治理100萬畝沙地,現已完成治理596萬畝,實現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良性逆轉。采取退耕還林、綜合治沙造林等9種模式進行綜合治理,苗木成活率達到95%以上,年節約造林成本2000萬元以上,造林保存率達到90%以上。堅持“在高質量發展中推進高水平保護,在高水平保護中促進高質量發展”,推進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建設五角楓、榛子等經濟林基地5萬畝,道地藥材基地2萬畝,飼草料基地5萬畝,苗木花卉基地2萬畝,年實現經濟效益1.6億元。同時通過推動土地流轉、引導務工就業等方式,讓群眾在生態良好的基礎上實現共同富裕。
扶貧車間帶動就業
光伏發電穩定增收
努古斯臺鎮北京內蒙古協作扶貧車間里機器轟鳴。該車間把周邊2300多戶村民的2.3萬畝小麥訂單式回收,并利用傳統的石磨加工,產品銷往北京各大超市。“以前我在外地打工,離家遠。如今在家門口就有活干、有錢賺了。一個月3000元,一天工作8小時,我對家門口的這份工作很滿意。”努古斯臺鎮雅莫嘎查村民盧偉高興地說。扶貧車間負責人張春勝說:“我們和2000多戶貧困戶合作簽訂單種小麥,公司提供種肥,全程指導技術。現在4條生產線基本全部上線,我們和北京61家連鎖超市簽訂了采購訂單。”
科左后旗依托北京內蒙古協作幫扶契機,有效整合就業扶貧政策資源,大力發展直接進村的扶貧車間。工廠吸納附近貧困家庭成員進廠務工,采取“企業+車間+農戶”經營模式,實現了扶貧車間企業效益和扶貧成效的雙贏。同時,每年還可以按入股資金進行資產收益的量化分紅,讓300多個貧困老鄉在家門口就業增收脫貧,走出了一條群眾增收、產業發展、多方共贏的脫貧新路子。
“我家現在不僅用電不花錢,每年還多收入3500多元。”說起光伏發電帶來的好處,甘旗卡鎮新勝屯村的村民張凱旋就樂得合不攏嘴。新勝屯村總裝機容量207.36千瓦,直接帶動28戶貧困戶年戶均穩定增收3000多元,村集體年收益5萬元以上。
近年來,科左后旗投資2.5億元,建設78個村級光伏扶貧電站,年發電量4620萬千瓦時,帶動4973戶貧困戶連續20年每年每戶收益3000多元,同時帶動103個貧困嘎查村壯大集體經濟。每年產生的2500萬元左右的收益,由嘎查村進行二次分配,主要用于設立公益崗位、小型公益事業、獎勵補助等。2020年,使用村級光伏電站收益的80%,設立公益崗位482個,帶動500多個貧困老鄉從事公益崗位增加收入。
《 人民日報 》( 2020年10月13日 13 版)
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16日晚間發布公告,同意西吉縣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作為寧夏脫貧攻堅任務最重的縣,50萬干部群眾全員參戰、合力攻堅,找準了致富路徑,斬斷了窮根,全縣面貌煥然一新。
62歲的馬鞍山村村民鄭林最近有件大喜事兒,他被黨組織列為入黨積極分子了。劉葉陽和扶貧工作隊推動馬鞍山村成立了山葡萄合作社,到農戶家中宣傳講解,聯系專家更新山葡萄品種。
駱駝之于沙漠,向來都是一道獨特風景。在科爾沁沙地東南邊緣的草甘沙漠,每到旅游季,常英、李順和他們的駱駝就會特別忙。“現在天冷,旅游的人不多,我們就沒把所有駱駝都牽到景區來。這三頭就夠了。”
5月15日,在柬埔寨干丹省莫穆坎普縣的斯瓦安普鄉,中國援助柬埔寨減貧示范合作項目中方專家組組長袁剛(左一)和柬文翻譯周冰姣(左二)與柬方政府官員和村民開會。中國援緬減貧示范合作項目中方專家組成員楊鶴松說,埃羌達村養豬示范項目的實施,提高了村民的養殖技術,有助于發展農村經濟、增加村民收入。
今天(17日)是我國第7個扶貧日,今天上午,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在北京召開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獎表彰大會暨首場脫貧攻堅先進事跡報告會,對今年獲獎的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進行隆重表彰。
與此同時,陽信縣組建畜牧業聯席會議,大力建設標準化示范場、合作社和龍頭企業,培育專業化鄉鎮、專業村、專業合作社,建設國家級、省級、市級標準化肉牛養殖示范場。” 通過建設牲畜交易市場、數字化牧場、肉牛冷鏈深加工等項目,陽信縣共帶動科右中旗20個嘎查、200家合作社和1萬余養殖戶發展肉牛養殖。
山大溝深、十年九旱,過去,惡劣的自然條件嚴重限制了鷂子川村農業發展,耐寒、耐旱、耐瘠薄的馬鈴薯是村里為數不多的作物之一。近些年,西海固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加快,鷂子川村村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飯桌上的菜式逐漸多了起來。
新疆莎車縣阿拉買提鎮墩吾斯塘村養牛大戶艾爾肯·奧斯曼開辦養殖合作社以來,在脫貧致富的同時還為村里的困難家庭提供技術指導和就業崗位,帶領大家摘掉貧困帽,走上致富路。
稻花村位于烏蘭浩特市東北,距市區7公里,人均土地面積少,過去曾是一個相對落后的村子,村民主要從事玉米種植,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村集體常常是負債累累。(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武曉娟/攝) 牛麗艷獲得的各種證書。
8月17日,沂南縣張莊鎮人民政府一位谷姓工作人員告訴澎湃新聞,沂南縣近日降水量非常大,涉事養牛場地勢較低,積水嚴重。16日,沂南縣縣委宣傳部公眾號發布受災情況通報稱,8月13日夜間至14日下午7時,沂南縣突降暴雨,全縣平均降雨量達342.3mm,張莊鎮降雨量達440.1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