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03日18:16 來源:央視財經
眼下正值盛夏,我國大部分地區被高溫酷暑所籠罩。
然而,就在這樣的盛夏時節,在沙漠腹地、林海深處,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在黨支部的帶領下,用自己的堅守和付出,保障著鐵路線路的安全運行。1 他們在沙漠無人區守護鐵路安全有人一待就是 33 年
13:25
△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欄目視頻
烏吉鐵路線,位于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布和沙漠腹地,全長132公里,每天有一對客貨混合列車在沙漠中駛過,是當地一條重要的補給線路。
茫茫沙漠戈壁常年風沙不斷。鐵路線路兩側的黃沙非常容易被大風吹上線路,出現沙子掩埋鋼軌、風沙斷道的情況。
烏吉鐵路線今年29歲的王鑫,是中國鐵路呼和浩特局烏海工務段本井車間線路工區的工長,他和18名同事擔負著烏吉鐵路線近34公里的線路養護維修任務。王鑫他們這天的要去的排險地點,位于距離工區34公里的沙漠深處,正好處在整條鐵路沿線途中三個最大的沙丘附近,沿途都是松軟的黃沙地帶。
汽車行駛在荒漠中王鑫和工友們乘坐的汽車行駛在荒漠中,一路顛簸,走走停停,隨時都有汽車“趴窩”熄火的可能。經過將近一個小時的艱難跋涉,他們終于趕到了風沙埋道的路段。
風沙埋道的路段這次受到風沙侵害的路軌大概有七八百米。由于正好處于風口,這段鐵路軌道一側已經幾乎被沙子掩埋,而軌道內側,也堆積了厚厚的黃沙,很多枕木幾乎全被黃沙掩埋。鋼軌底部鏟不到的地方,王鑫和工友們就用手一點一點掏干凈。
清理黃沙40分鐘后,從烏海開往吉蘭泰的列車將會到達他們的作業地點。如果道軌不能及時清理,列車就無法順利通行。
列車安全通過,王鑫和工友們終于松了一口氣。午飯時間到了,他們拿出隨身帶的饅頭咸菜,準備吃午飯。吃飯時,大家還要留意沙漠里特有的一種叮人奇癢的小蟲子——駱駝虱子。正吃著,一陣風卷過來,饅頭和咸菜里都卷進了沙子。這對于常年戶外作業的他們來說,已經習以為常。王鑫說,這些年,他吃沙子估計都吃了好幾斤。
在沙漠中吃午飯烏蘭布和沙漠,是我國八大沙漠之一,常年干旱少雨,多風沙。一望無際的漫漫黃沙中,一條鐵路線蜿蜒而過,沿線是無人區。夏季的持續高溫天氣,對于常年在沙漠深處行走的人來說,無論在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是一種挑戰。51歲的謝建忠是中國鐵路呼和浩特局吉蘭泰信號值班點的信號工,他從18歲上班就一直在這個地方,待了33年。
謝建忠巡檢信號設備值班點被烏蘭布和沙漠與騰格里沙漠環繞,氣候常年干燥,風沙吹襲,鹽堿風肆虐,方圓20公里以內寸草不生,地面猶如結了一層厚厚的白霜。沙漠的熱是常人難以忍受的。正午時分,謝建忠和工友們來到準備巡檢的地方,鋼軌測溫儀剛剛放在鋼軌上,溫度就達到了52.4度。老謝在放在軌道邊的鐵鍬上打了一個雞蛋,剛剛打上,雞蛋的蛋清就開始變白凝固,蛋清里有氣泡慢慢涌到表面。30分鐘后,一枚煎蛋在鐵鍬上煎熟了。
在鐵鍬上煎熟的雞蛋
入夜,起風了。白天被太陽曬得滾燙的沙丘還是熱浪陣陣,根本無法入睡。工人們必須要到夜里兩三點后,周圍沙丘熱量散去才能睡著。但他們也不敢開窗戶,因為蚊蟲太多、風沙也太大。
謝建忠休息的房間
吉蘭泰站遠離市區,工人們除了面對惡劣天氣給工作和生活帶來的不便,還要孤身一人忍受大漠深處的孤獨。謝建忠所在的班組共有11人,大家輪流值班。謝建忠說,有時候他一個多月都不能回家。吉蘭泰鹽場是我國第一座大型湖鹽生產基地,每年有上百萬噸湖鹽,從這里出發,運到全國。吉蘭泰地區精鹽、純堿、硼潤土年外運量達到185萬噸。
吉蘭泰站自1966年烏吉鐵路線開通運營,以鹽湖為中心,駐扎在小站吉蘭泰的鐵路各工種的班組黨支部,至今已有50多年的時間。很多鐵路人從上世紀90年代年來到這里,就再也沒有離開過。而他們當中,有不少都是扎根沙漠多年的老黨員。30多年來,他們做的唯一的一件事就是,像一根根道釘一樣,深深地扎根在這條穿越沙漠戈壁的鐵路線上,默默付出,為地方經濟發展和鐵路安全運輸保駕護航。2戰酷暑抗嚴寒,興安嶺深處37 名鐵路職工常年守護一座百年隧道
08:56
△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欄目視頻
在東北大興安嶺的高山密林深處,有一座修建于一百多年前的隧道——興安嶺隧道。雖歷經百年的滄桑,仍然在安全服役。中國鐵路哈爾濱局海拉爾工務段興安嶺橋隧工區的37名鐵路職工,常年駐守在這里,守護著興安嶺隧道的安全暢通。
興安嶺隧道興安嶺上行線隧道,全長3100米,始建于1901年,已經使用了100多年,但仍然堅固結實,世紀鐵路濱洲線就從這里穿過,是亞歐大陸橋和中歐班列運輸的咽喉要道,年通過貨運量達1.3億噸,年運輸旅客1900余萬人。
興安嶺上行線隧道工長張文所在的工區一共管理著三座這樣的隧道,每天他們都要分成三個班,從早上5點鐘到夜里9點鐘,對每條隧道巡檢3次。他們要檢查隧道拱頂有無裂紋、邊墻是否完好、冬季冰凍情況如何、夏季滲水量多大、排水是否通暢等十余個檢查項點。眼下正值夏季,由于海拔高,當地的戶外溫度有二十多攝氏度,可是進入隧道,洞內深處的溫度就接近零攝氏度。興安嶺地區的隧道普遍受地質和氣候影響較大,由于地處松嫩平原和興安嶺交界,這里上凍早,開化晚,冬季最低氣溫多在零下40攝氏度左右。隧道內冬季會有厚厚的積冰,夏季則如水簾洞一般,職工作業常年離不開冰與水的考驗。
冬季時隧道作業現場和張文一樣,興安嶺工區的很多伙計都患有不同程度的風濕骨病、腰間盤突出和肩周炎,這些幾乎成了這里的職業病。每到春秋換季或是陰雨天氣,很多職工的關節就會酸脹發麻,嚴重的時候甚至疼痛難忍。
張文
今年54歲的王國占,是在興安嶺隧道堅守了37年的橋隧工,也是一名18年黨齡的老黨員。
2020年3月,王國占連續4天在興安嶺上下行隧道發現17處邊墻襯砌開裂的隱患;3月15日,他又在興安嶺隧道下行線發現拱頂開裂重大隱患。幸運的是,險情被及時發現并都成功排除,鐵路線路安然無恙。
雖然平時話不多,但是過硬的業務能力、嚴謹認真的工作態度,也讓王國占早就成為工區的榜樣和楷模。在興安嶺橋隧工區,像王國占這樣的老黨員共有8個。
王國占在興安嶺地區,鐵路橋涵大多在山間林密處,沒有公路,汽車無法靠近,維修物料全靠工人們肩扛手提。橋隧班長高志鵬和工友們要搬運一噸多的沙子、水泥和料石,用來修補加固被積水泡壞的涵洞邊墻。
工人們肩扛手提維修物料山里溫差大,晝夜相差15攝氏度以上。夏季工服都是長袖,比較厚,早晚穿正好,但白天穿就非常悶熱,一天下來,高志鵬他們一身汗。但即便如此,大家也不愿意在工作的時候脫下工服,因為這個地方全是蟲子,咬得受不了。
維修工作整個夏季,從5月到10月,張文和高志鵬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維修28座橋梁和221個涵洞。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有的人來了,有的人離開。然而更多的人,選擇留下來,繼續堅守。
海拉爾工務段興安嶺橋隧工區半小時觀察:踐行誓言保障“大動脈”安全暢通鐵路是國民經濟運行的大動脈,我國地域遼闊,氣候、地質條件復雜多樣,給鐵路養護、運行帶來了很多困難和挑戰。無論是在茫茫的沙漠戈壁,還是在巍巍的高山密林,都活躍著鐵路職工們的身影,而他們的當中,有很多都是常年堅守一線、默默奉獻的共產黨員。他們像駱駝一樣耐暑抗寒,堅韌不拔;他們像一顆顆道軌下的石砟,默默無聞,飽經磨礪,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一名共產黨員的誓言,保障著鐵路運行的安全和暢通,讓我們為身處一線、無私奉獻的他們點贊!轉載請注明“央視財經”
3月1日,中鐵十二局集團鐵路養護工程有限公司工人在青藏鐵路念青唐古拉沿線作業。疫情發生后,中鐵十二局集團鐵路養護工程有限公司工人堅守在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工作崗位,保證進出西藏物資和人員流通安全暢通。
中鐵十二局集團鐵路養護工程有限公司安多車間扎加藏布工區位于西藏那曲安多縣境內。扎加藏布工區工作人員對病害線路進行維修作業。扎加藏布工區工作人員對病害線路進行維修作業。
甚至在火車進站的時候,列車員都要把廁所里的人叫出來,等火車恢復行駛以后再將廁所門打開,恢復使用。當火車快要進站時,火車的行駛速度就慢了下來,氣流壓力就會變小,無法對排泄物進行分解。
實現了飛速發展 從純粹的人力到小型機械化改造,到引進大型養路機械,再到大型養路機械國產化,中國鐵路沈陽局集團有限公司沈陽工務機械段所展示的歷史鏡頭和珍貴圖片濃縮了一部中國鐵路養護修理發展史。
當地時間7月30日上午10點20分一列名為“非洲之傲”的旅游列車穿越印度洋畔的坦桑尼亞首都達累斯薩拉姆途經贊比亞、剛果民主共和國行程約4300公里后成功抵達大西洋沿岸的安哥拉港口城市洛比托
火車跑得快,全靠平臺載。(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鄧浩/攝) 中國鐵路西安局集團公司工務機械段(下稱“工務機械段”),是一支擁有574臺各類機械動力設備的鐵路線路檢修隊伍。
大型養路機械主要是指養護、維修、整修鐵路線路的機械設備,包括線路石砟清篩、線路石砟搗固密實、線路道床震動穩定、線路道床整形等設備。移動式閃光焊軌車的投入使用,滿足了既有線復線區段作業需要,解決了焊接火花防護和限界控制問題,大大提高了鋼軌焊接的自動化程度和焊接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