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6月05日15:39 來源:經濟日報
近日,求職者在山東濟南人才市場參加現場招聘活動。當日,濟南人才市場恢復現場招聘活動,并舉辦現場招聘會。
新華社記者
朱 崢攝
人才是創新活動中最為活躍、最為積極的要素。我國擁有1.7億多受過高等教育或擁有各類專業技能的人才,豐富的人才資源中蘊藏著巨大的潛力和活力。因此,我們要進一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形成適應高質量發展和創新型國家建設需要的人才結構,使我國人力資本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轉變,讓“人口紅利”疊加“人才紅利”,為我國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撐。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
人才是第一資源,是創新活動中最為活躍、最為積極的要素。可以說,沒有人才優勢,就不可能有產業優勢,更不會有創新優勢、科技優勢。
我國有著1.7億多受過高等教育或擁有各類專業技能的人才,規模巨大的人才資源隊伍,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獨特且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別是隨著中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這一作用尤為凸顯。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如何更好發揮人才資源規模優勢,激發人才資源蘊藏著的巨大潛能,使人才資源進一步成為支撐中國經濟韌性和潛力的底氣所在?
經濟轉型底氣所在
“21世紀什么最貴?人才!”
這句經典臺詞,簡單明了地闡釋出,今天的競爭,本質上是人才的較量。越是在風險挑戰前所未有的情況下,人才資源優勢越要充分發揮出來。
中國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分析師周茂華說,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科技創新的第一資源,我國擁有1.7億多接受過高等教育或專業技能訓練的人才資源,這是我國由傳統“人口紅利”轉向“人才紅利”的重要基礎。
“過去,我國經濟發展主要依靠低廉的土地、自然資源、勞動力等要素推動。現在,我們追求高質量發展,必須轉向高附加值、創新驅動、環境友好型發展模式。這一轉換,離不開人才資源的支撐。”周茂華說。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持續蔓延,國內企業生產經營壓力加大。在這一情況下,我們更要重視發揮人才資源優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說,一方面,受疫情影響,國內不少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加大,轉型升級意愿更為迫切,對人才資源需求更為強烈。另一方面,隨著中國經濟加快邁向高質量發展,產業發展也將加速轉向中高端,這意味著比拼資源要素價格難有優勢,必須不斷提升產品技術含量和精細化水平。而只有依托人才隊伍,持續加強創新,才能在未來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綜合研究室主任郭冠男表示,從外部環境看,當前我國面對的國際形勢更趨復雜嚴峻,中美戰略博弈在未來一段時期將成為常態,美國將不斷限制與我國的科技交流,通過科技要素在全球范圍的高效流動實現我國科技水平提升變得困難重重。從內部環境看,我國產業轉型升級形勢依然嚴峻,制造業發展“大而不強”問題仍然突出,低端供給過剩,高端供給不足,不利于擴大國內市場,制造業質效提升迫在眉睫。
“綜合國內外形勢看,激發1.7億多人才潛在創造能力,實現更多自主創新,是我國應對當前國際形勢、提升科技水平的重要法寶。”郭冠男表示,充分激發1.7億多人才積極性,形成與產業轉型升級配套的人才資源結構,實現人才資源與產業升級之間的正循環,打造人才資源對產業轉型升級的更有力支撐,是我國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底氣所在。
深挖人才資源潛能
人才是經濟發展的根本。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經濟取得偉大成就,離不開人才的培育、引進,以及人才隊伍的建設。
當前,全球經濟增長困難重重,外部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增多。國內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較為突出,經濟面臨新的下行壓力。在這樣的情況下,更應積極挖掘人才資源的潛能,釋放“人才紅利”,堅定不移地推動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我國已經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激發人才創新創業創造活力,釋放“人才紅利”。如今,創新創業創造已成為推動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以及促進就業的重要支撐。
“總的來看,人才紅利釋放還有很大提升空間。”郭冠男表示,從相關政策執行效果看,要注重對已出臺政策落地效果的分析,強化已出臺政策的反饋調整。同時,新出臺的政策要更具針對性,并抓好政策落地落實落細。
郭冠男建議,要進一步提高科研人員積極性,加快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權、處置權和收益權改革,在收益分配上充分體現知識和創新價值,切實放開科研人員勞務收入限制,充分釋放科技人員創新潛力,提高科技供給質量和效率,從而留住高端人才。
“目前,我國仍存在結構性失業、人才潛力未能有效發揮、各行業高精尖人才比重不高等一系列突出問題。”周茂華說,要解決這些問題,充分釋放“人才紅利”,必須結合我國具體國情綜合施策,推動高等教育與產業發展更加緊密融合;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與配套產業鏈,讓創新技術更快轉化為生產力;健全法律制度更好保護知識產權;加快推進產學研融合創新體系;加大人才職業培訓,減少就業市場結構性矛盾等。
“人才紅利的釋放,關鍵是要調動人才積極性、創造性,推動生產力發展。”李佐軍說,必須尊重和重視人才,充分保障各類人才權利,尤其是保護好其知識產權;要為各類人才提供產權之外的各種激勵,穩步提高其收入水平,使他們的貢獻與回報相匹配;要努力為人才提供良好保障服務,解決好他們的后顧之憂。
加快釋放“人才紅利”
當前,人才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越發明顯,各地對人才資源也越來越重視。
近年來,許多城市陸續發布“搶人”政策,試圖通過降低落戶門檻等方式,吸引各類人才在當地就業創業,帶動地區經濟發展。特別是每逢高校畢業季,許多城市會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鼓勵大學生在當地就業和定居。
事實上,吸引人才只是人才工作的起點。要真正讓人才資源釋放活力,關鍵還是要創造一系列有利于創新活動開展的制度安排、社會環境和文化氛圍,通過不斷完善體制機制,使“人才紅利”得到最大限度釋放。
“要想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必須要讓人才感覺到蓬勃的創新活力、較強的發展潛力、積極的創業氛圍,讓人才深處其中能不斷進步,施展才華。”周茂華說,人才聚集與產業發展、城市發展是相輔相成的。各地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時,必須想方設法提升軟性競爭環境,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優化人居環境,深挖城市文化底蘊,提升城市魅力。同時,也要注重不斷提升產業發展質量,努力為廣大人才資源創造干事創業的平臺。
在郭冠男看來,引人留人是一場城市之間的競賽,相關政策只有更優沒有最優,要想人才之所想、急人才之所急,制定出含金量十足的好政策。
“我們要注意穩定政策、統籌政策。”郭冠男說,有的城市引人留人政策經常變化調整,導致人才無所適從;有的城市不僅市級層面出臺引人政策,下轄縣區也各自制定本縣區的引人政策,文件內容交叉繁雜,實際效果反而不佳。
郭冠男表示,要以本地產業為基礎,科學制定引人政策,好高騖遠地設定引人目標既不切實際,又浪費資源。要著重提升對本地人才的吸引力,一方面是吸引本地人才回流干事創業,另一方面是加大力度把本地高校畢業生留在當地就業。
李佐軍表示,要想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一方面要不斷完善宏觀環境,既包括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也包括不斷完善的城市配套基礎設施環境。另一方面,還要不斷優化市場環境,讓人才、資金等要素能夠更加便捷自由地流動。“1.7億多人才的紅利釋放,對于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正面影響是深遠的、全面的,必將助力我國邁向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此外,專家還建議,要進一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形成適應高質量發展和創新型國家建設需要的人才結構,形成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高效的人才政策環境,促使我國人力資本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轉變,讓“人口紅利”疊加“人才紅利”,為我國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撐。
在深圳,這種事業單位去編制化管理的探索,已經深入到各行各業,并以政策手段對以往的制度加以銜接,確保人才來到深圳沒有后顧之憂。“深圳有一個特別好的創新做法,就是設立人才研修院,將學術界、創新創業的高層次人才和專業的資本機構納入進來,舉辦研修課程。
新時代鄉村振興路上,紅旗渠精神賡續傳承。完善政策,提升服務,優化環境,林州人才興市打出“組合拳”,成立高規格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人才興市戰略的若干規定等政策、規范。
核心觀點: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王夙認為,在人才的“集聚”方面,經濟特區要繼續發揮好自身優勢。經濟特區作為探索先進發展模式路徑的“尖子生”,不能只是單向吸引人才,更要做人才“集散地”,有“集聚”更要有“散發”。
人才評價機制方面將有所創新,發揮多元評價主體作用,建立健全分層分類、市場導向、科學精準的高層次人才認定標準。建立完善高層次人才任期評估、管理考核和退出機制,高層次人才一般任期3年,期滿后符合相關規定可繼續享受服務保障。
從廣袤農村到繁華城市、從豫西深山到豫東平原,中原兒女助力脫貧攻堅的熱情已成燎原之勢。在南陽,糧食、中藥材等科技特派員產業幫扶團聚焦產業需要,服務農村合作組織100余個,培訓貧困群眾3萬余人,引進新品種50余個、新技術80余項。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黨管干部、黨管人才原則,以人才強國為目標,深入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各類人才在中華大地上各得其所、大展其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即將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基礎上邁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迫切需要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層次人才。
習近平:鼓勵引導人才向邊遠貧困地區、邊疆民族地區、革命老區和基層一線流動,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局面。這些實踐取得了明顯成效,對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打贏脫貧攻堅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堅持德才兼備、選賢任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培養造就更多更優秀人才的顯著優勢。充分發揮堅持德才兼備、選賢任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培養造就更多更優秀人才的顯著優勢,離不開有利于人才成長的良好環境。
日前公布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9年全年共有1075.9萬人次參加職業技能鑒定,861.9萬人次取得職業資格證書,其中28.4萬人次取得技師、高級技師職業資格。近年來國家推出一系列舉措,技術工人的工資收入、社會認可度提升,大批技能人才受到表彰獎勵,令楊金龍倍感振奮。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人才工作是黨和國家工作的重要工作,對人才工作進行了新定位、提出了新要求、明確了新任務,構成了習近平新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