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01日13:4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黨文婷 嚴圣禾
人才是第一資源。10月14日,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實施更加開放的人才政策,引進培養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深圳作為改革開放初期率先在全國打破“鐵飯碗”,以制度改革廣攬人才促發展的城市,如何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保持人才制度優勢?如何在人才工作上繼續開創新局面、起到先行示范作用?
體制放權松綁,激發人才活力
“人才是建設一所世界一流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最主要的動力。目前我們學校所采取的是準聘長聘制度,先簽6年的合同,到期后通過考核的人員可以轉為長聘合同。”南方科技大學人力資源部副主任戴鵬告訴記者,這項制度對學校選賢任能、發展激勵科研人員很有幫助,但目前國內普遍存在的問題是,一些前來應聘的教授原本是事業編,老體制要如何與新體制對接,還需要比較長的時間。
在深圳市人才工作局的支持下,南科大進行了一系列的人事制度改革創新,對“高精尖缺”人才實行與市場接軌的協議工資、項目工資、年薪工資等靈活政策,打破了人才流動的壁壘。優秀科研人才的加入使南科大科研成果、國際國內排名快速進步。
在深圳,這種事業單位去編制化管理的探索,已經深入到各行各業,并以政策手段對以往的制度加以銜接,確保人才來到深圳沒有后顧之憂。
8月30日,深圳市人大常委會正式發布表決通過《深圳經濟特區科技創新條例》,明確建立科技人員雙向流動制度,允許科技人員到企業兼職、掛職取得報酬,鼓勵在職創辦企業或離崗創新創業;允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聘請有實踐經驗的企業家、創新人才擔任兼職教師、研究員,以大膽的體制“松綁”,將人才流動帶來的創新紅利激發到最大。
對創新人才來說,深圳另一項讓他們備受鼓舞的改革,是對人才評價權的下放——將78個評委會303個專業的職稱評審工作下放給38家行業組織;建立青年人才舉薦制度,讓領軍人才發揮伯樂相馬作用;此外還在全國率先實行同行專家主審制來評審創新科技項目。
“這就解決了當前引才過于看重‘帽子’的問題,因為在沒有更深入的評價能力之前,我們會傾向于衡量一些最容易看到的東西,比如學位、職稱、獎項。現在將這一權力下放到用人主體,讓專業人士從專業的角度來衡量,誰的貢獻大、作用大,誰就能獲得更高的支持,更加從實際出發。”深圳市委組織部部務委員、市人才工作局局長張林說。
服務實實在在,真正拴心留人
“這是深圳第一所自帶廢棄和污水處理裝置的大樓,專門為有環評要求的科技企業打造。”在龍華區銀星科技園二期大樓的新材料實驗室里,絢圖新材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林海暉告訴記者,對他來說,這樣的“硬件”支持雖然重要,但那些“軟”的服務、理念、社會氛圍,才是深圳獨一無二之處。
“深圳有一個特別好的創新做法,就是設立人才研修院,將學術界、創新創業的高層次人才和專業的資本機構納入進來,舉辦研修課程。”林海暉說,通過在研修院學習,一方面和不同領域的人才進行了交流和思維碰撞,另一方面,自己也通過這個高端平臺找到了信得過的社會資本進行融資。
“人才工作的核心是站在人才視角上去考慮,而不是站在政策制定者的角度。制定政策、發文件都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我們的目的是讓人才能夠體會到有效率、有尊嚴、有溫度的獲得感,這也是‘來了就是深圳人’的城市文化。”張林說。
對于人才所關心的住房、子女教育等重點生活需求,深圳的保障也在以空前的力度加大——投入1000億元設立人才安居集團負責籌集建設人才住房,未來深圳住房當中近20%將是人才住房;未來五年將新增近百萬個基礎教育學位,其中義務教育學位74萬個。
這些實實在在、清晰可見的服務,讓奮斗中的人才不僅將腳步邁向深圳,更愿意在這里生根發芽、安營扎寨——截至2020年6月底,全市人才總量超過600萬,高層次人才1.7萬;2015年底至2020年6月底,全職院士從12名增加到46名,人才集聚效應不斷增強。
筑牢法治基底,提升營商環境
“在很多深圳企業家眼里,法治化和市場化已內化為深圳最顯著的城市特色,是他們選擇深圳、扎根深圳、獲得成功的最重要因素。”華為公司創始人任正非的這段話,道出了千千萬萬選擇來深創業逐夢的人們的心聲。
林海暉對這一點同樣感觸頗深:“科技型的初創企業是稚嫩的,對政府的政務和法治保障尤其有依賴性。例如新材料創業的實驗與中試場所配給、安評和環評。”
七年前,林海暉回國創業之時,考察了從長三角到珠三角的十幾個城市,最終落戶深圳,就是因為看中這里產業政策持續穩定,法治環境保障市場化機制有序運行。“企業最怕人事更迭帶來產業政策的驟然轉變。但深圳發展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計劃非常穩健,一切按照既有的目標和定位進行;另一方面,比如說像我們這種做新材料的企業,很多地方本來挺想引進,但一聽說具體是做金屬顏料的,出于對環境評估和日后擔責的風險,就皺眉了。”林海暉說,但當時深圳一切都是按照法律來辦事,只要申報符合法律規定就能通過,公司從注冊到成立再到實驗、中試、生產,很快就上了軌道。
如今,林海暉所創辦的絢圖新材在深圳研發出了全球首支全固型零VOC自分散水性鋁顏料,技術處于全球領先。而縱觀深圳,光峰科技創始人李屹、云天勵飛創始人陳寧、微芯生物創始人魯先平、奧比中光創始人黃源浩……許許多多處于各個賽道的人才,都選擇在深圳這片熱土上發光發熱。
深耕人才環境,深圳以人才驅動創新的效應越發凸顯——截至2020年6月底,深圳已擁有國家、省、市級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等各類創新載體累計2600家,引領帶動產業加速轉型升級。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把人才引領發展作為城市核心戰略,深圳這座識才、愛才、用才、容才、聚才的“人才先行示范區”,必將團結起更多人才共同創造屬于自己和這座城市的未來。
《光明日報》( 2020年11月01日 01版)
國家經濟社會的轉型和發展需要高等教育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撐,高等教育的發展理念、發展模式、評價體系和治理體系都將發生一系列改變。面對即將到來的高等教育新發展階段,蘭州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長鄔大光指出:“新的高等教育格局應該立足當下,關注當前我國在戰略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卡脖子’問題。
優化國土空間布局,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城鎮化 堅持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健全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完善新型城鎮化戰略,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布局和支撐體系。
深圳市委市政府認識到,要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保障經濟穩定增長,就必須幫助市場主體有效對沖疫情影響、渡過難關。深圳全市梳理出首批新基建項目總計95個,總投資4119億元,預計本年度可完成投資1006億元。
將先進制造業作為實體經濟根基,以創新轉換動能,光明區已逐漸成為深圳實體經濟的重要“蓄水池”。僅僅一年時間,歡樂田園入園人次已達75.65萬,有效推動了光明區一、三產業的深度融合和循環發展。
近日,《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發布。人民網記者從編寫機構處獨家獲悉,《報告》研究發現了我國人工智能論文質量逐步提升、產業化落地加快推進、多層次AI人才培養體系逐步形成等諸多亮點。
10月25日 中共十九屆一中全會選舉習近平、李克強、栗戰書、汪洋、王滬寧、趙樂際、韓正為中央政治局常委,選舉習近平為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決定習近平為中央軍委主席,批準趙樂際為中央紀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