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3日07:56 來源:映象網
編者按:
鄭州,一座火車拉來的城市。
從籍籍無名的鄭縣,到如今一躍成為國家中心城市鄭州,關于鄭州的記憶,有無數切口可以作為注腳。
但始終無法繞過的,是曾經的燕莊。
從毛主席視察的麥浪起伏的燕莊村,到如今高樓林立的商業地標“曼哈頓”;
從曾經停飛噴灑農藥飛機的鄭州東郊燕莊機場,到如今成為“國際鄭”靚麗名片的鄭州CBD中央商務區……
燕莊的變遷歷程,濃縮了鄭州城市變遷的珍貴記憶。
燕莊的前世今生,承載著鄭州城市變遷的典型故事。
2018年,是慶祝改革開放40年的重磅節點。40年來,鄭州發生了翻天覆地、日新月異的變化。映象網以燕莊的變遷為切入點,著重截取1978-2018四十年的時間刻度,從城市建設、交通改善、居民生活方式等諸多方面,為鄭州改革開放四十年,乃至河南改革開放四十年,鉤沉作注,力圖為一億河南人,提供一個直觀展現鄭州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偉大成就的窗口。
核心提示:
在接吻樓里蝸居,回家就像進“黑洞”,是過去燕莊人的“生存空間”。陽光撒進落地窗,散步走在花園里,是現在燕莊人的“生活方式”。
蘆葦當吊頂、煤灰當地板,這是過去燕莊人家庭“裝修”的標配。歐式吊頂、大理石地磚、各種智能家居,是如今燕莊人對裝修的追求。
到處蹭電視看射雕英雄傳,是燕莊人從前的娛樂消遣;如今在“未來和諧號”里健身、看書,是燕莊人美好生活的日常。
富起來的燕莊,居住環境優美,道路寬敞整潔。全新的生活方式,讓燕莊人,更懂得追求生活品質,更懂得如何創造美好生活。
映象網記者 陳偉然
如今貫穿整個燕莊的金水路,雙向8車道
從瓦房變成樓房,背后是從“生存”到“生活”的變化
說起這些年居住環境的變化,燕莊村民孫偉斌說,他最大的感受是房子的采光好了,“每天早上拉開窗簾,陽光從窗戶里照進來,你會感覺:這才是生活。”
孫偉斌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感受,是因為原來的住房只滿足了基本的生存條件。據孫偉斌回憶,70年代的燕莊,到處都是低矮的瓦房,“每到下雨天,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到了80年代后,大家的收入狀況有所改善,家家戶戶都開始“朝上發展”,往上加蓋房屋。
雖然房子越蓋越高,但是缺乏整體規劃的“都市村莊”,造就了無數樓間距幾乎為零的“接吻樓”,“在‘接吻樓’里生活,每天回到家就像進了一座‘黑洞’,大白天不開燈,屋里就一片漆黑,完全沒有采光可言。”孫偉斌說。
“原來村里的街道,最寬的不超過7米,最窄的路只有2米寬,別說過汽車了,行人并排走都不容易。”都市村莊時期的燕莊,不僅道路狹窄,而且垃圾遍地,治安狀況也很差,丟東西的情況時有發生,“每天進屋是‘蝸居’,出門是‘臟亂差’,哪有什么生活、享受可言。”
2006年,燕莊城中村改造拉開序幕,隨之而來的是一座座高樓大廈取代了“接吻樓”,一片片小區綠化地取代了垃圾遍地,一條條雙向多車道的標準市政道路取代了過去幾米寬的背街小巷。
“居住環境的改變,不僅讓燕莊更美了,更讓村民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改變。”燕莊村黨總支書記宋長潤說,從瓦房變成樓房,背后是從“生存”到“生活”的改變。過去村民們蝸居在接吻樓里,這最多只是“生存”,如今陽光撒進落地窗、散步走在花園里,這樣的日子,才叫“生活”。
過去的燕莊城中村,垃圾堆積在路邊的形象隨處可見
從“蘆葦當吊頂”到智能家居,裝修方式變革讓“村民”變“市民”
“過去家里裝修的方式,現在的年輕人可能想都想不到。”據聶莊村(注:聶莊為燕莊行政村下轄自然村)黨支部書記孫國安回憶,上世紀70年代,村民們家里的吊頂,大部分是由蘆葦草做的,“誰家娶媳婦裝修新房子,都是用蘆葦做成方磚,鋪上牛皮紙,這就算屋子有吊頂了。”孫國安說,條件差一些的家庭,連水泥地也鋪不上,只好拿煤灰當作“地板磚”,這就是當時所謂的“裝修”了。
“真正開始有裝修房子這個概念,還得從大家經濟條件改善之后開始。”孫國安說,上世紀90年代,燕莊村掀起了一股“下海經商浪潮”,有的村民依靠自己的手藝,外出打工掙錢,有的在自己家中開設“家庭旅社”,接待附近大醫院陪護的病人家屬。
“原來的煤灰地,變成了大理石地板磚,蘆葦編的天花板,變成各種歐式吊頂,原來生火做飯用的煤球也變成了煤氣灶。”孫國安說,“老百姓兜里有錢了,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善居住環境。”
“現在我們搬進了新的回遷小區,村民們對居住環境的要求就更高了。”孫國安說,如今的燕莊回遷小區,進門有人臉識別認證,家居家電全部是智能的,在手機上就能控制家里的空調什么時候打開,電飯鍋什么時候煮飯,“大家對裝修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僅要實用,更要舒適、美觀。”
“隨著時代的發展,村民對裝修的要求不斷提高,也是他們生活品質、生活品味的提高。”宋長潤說,從“蘆葦當吊頂”到如今的智能家居,表面上看只是居住環境發生了改變,更重要的原因是經濟條件的本質改善,讓燕莊人完成了從“村民”到“市民”的轉變。
“未來和諧號”內,燕莊村民在讀書、看報
從“蹭”電視,到“未來和諧號”,居住環境改善造就燕莊人美好幸福生活
“過去的娛樂生活,就是擠在屋子里看射雕英雄傳。”據燕莊村民宋衛杰回憶,當年火遍大江南北的電視連續劇射雕英雄傳是身為70后的他兒時最深刻的記憶,“那時候電視機是奢侈品,不是誰都能買得起的。”宋衛杰說,為了能看射雕英雄傳,他和小伙伴曾經到處“蹭”電視看,“有時候村里停電了,就騎著自行車跑到別的村去看。”
宋衛杰說,那時候的電視都特別小,最大的彩電不過14寸,如果去的晚了,就只能坐在后排看,“坐在后面你連黃蓉的臉都看不清。”他小時候最大的夢想,就是自己家也能有一個彩電,這樣就不用擔心看不到電視里的人了。
“精神娛樂生活匱乏是那個年代的‘通病’。”宋長潤說,燕莊拆遷改造后,豐富居民精神生活成為了新社區建設的重中之重,為此,在聶莊村安置區內,一座3層樓高的“未來路黨群服務中心”應運而生。
“未來和諧號”內健身房
“在黨群服務中心里,居民們不僅能健身、跳舞,連孩子都有專屬的活動區域。”據孫國安介紹,未來路街道黨群服務中心又被居民們親切地稱為“未來和諧號”,服務中心總共分為3層,實用面積1755平方米,設有居民服務大廳、黨員之家、圖書吧、閱覽室、健身房、益智棋牌室、科技體驗館、兒童樂園、四點鐘課堂等18個功能場館,充分滿足轄區群眾多元化需求。
“如今,我們燕莊人的經濟條件好了,生活環境好了,接下來最大的任務就是精神文明建設。”宋長潤說,豐富村民的精神生活,不僅是讓他們在業余時間有事可做,更是讓他們在娛樂活動中,提高自身文化素養,更懂得如何創造美好生活。
燕莊語記
40+
燕莊村孫偉斌:過去蝸居在親嘴樓里,是生存;如今能在落地窗后看朝陽,才叫生活。
50+
燕莊黨總支書記宋長潤:讓村民不只能生存,更要有生活,這是燕莊對美好生活的定義。
60+
聶莊村黨支部書記孫國安:裝修是一個家庭的大事,更是反映生活狀況的縮影,裝修方式的變革,就是燕莊人生活方式的變革。
大事記
1960年5月11日,在河南視察工作的毛主席來到鄭州東郊的燕莊查看農業生產,走訪社員群眾。
1979年,燕莊開始實行農民承包責任制,土地開始包產到戶。
2002年,金水區區劃調整,成立未來路街道辦事處,將燕莊行政村劃歸其管轄之內。
2006年,燕莊城中村改造開始。僅用3個月時間,燕莊60余萬平方米的602棟居民樓全部拆除完畢。
2007年,隸屬于燕莊村的沈莊、黑朱莊開始拆遷。
2008年,城中村改造接近尾聲,燕莊自然村整體回遷。
2010年,聶莊村進行股份合作改制,以村民組為單位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對集體經濟進行管理,資產運營。
2012年6月,聶莊拆遷啟動。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正是無數個燕莊的蝶變騰飛,才造就了今日鄭州的繁華,點亮了今日河南的出彩。
燕莊的變遷歷程,濃縮了鄭州城市變遷的珍貴記憶。燕莊的前世今生,承載著鄭州城市變遷的典型故事。
改革開放40年里,出行工具、出行方式的改變,讓燕莊人走出一畝三分田,走向詩和遠方。
從凸面的黑白電視,到72寸曲面平板;從設備簡陋的露天電影,到裝修豪華的IMAX巨幕影院;從在書本上了解名山大川,到用自己的腳步丈量世界的長度……對于燕莊人來說,生后品質的改變讓他們更加自信,電影、旅游等休閑方式已經成為了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40年后居者有其屋,隨著鄭州200多個城中村的改造升級,越來越多的村民成為市民,他們將以全新的職業和崗位重新融入這座日益崛起的國際化商都,而“城中村”也將作為一個歷史名詞在鄭州消失。
一帶一路、鄭歐班列、航空港、機場T2航站樓……對于燕莊人來說,這些熟悉的詞匯承載著濃濃的鄉愁。作為鄭州的門戶,機場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一個城市乃至整個地區的發展水平,燕莊機場是新鄭國際機場的前身,也是屬于燕莊人集體的回憶。
交通工具的變化記錄了一個時代的巨變,其背后就是改革開放40年來河南交通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公交與地鐵組成立體交通網,讓燕莊的交通優勢凸顯,吸引了眾多國際一線品牌。
2006年初,鄭州市委、市政府為拓寬金水路,打通未來大道,決定對燕莊自然村這個城中村進行整體拆遷改造。其成功拆遷,也成了一個典范,被譽為鄭州市城中村改造的“燕莊模式”。
如今的燕莊有著寬闊的馬路,四通八達的立交,地下飛馳的地鐵,頭頂高聳入云的大廈,還有成為鄭州掌上明珠的鄭東新區C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