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23日13:09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新發展格局“闖”“試”典型】
光明日報記者 吳春燕 王忠耀
“眼看不遠處的文沖村拆了之后村民都住上高樓,小區綠化做得那么好,住房條件有了很大改善,我們南灣村村民也非常希望早日改造,住上新房子。”廣州黃埔區南灣社區黨委副書記麥國英日前對記者說。
2018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廣州。廣州牢記總書記囑托,在新時代征程上不斷開拓奮進,今年8月28日,廣州市委十一屆十一次全會進一步提出,以更強擔當在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中積極探索、走在前列,以更高質量推進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
產業重塑之“新”:園區有蝶變、產業有躍升
“從2018年起,廣州科學城要實現‘五年大變化’。加快城市更新是實現‘五年大變化’的關鍵舉措。”廣州市委常委、黃埔區委廣州開發區黨工委書記周亞偉表示,閑置土地、低效用地、城市建設存在的硬傷,都要靠“三舊”改造來激活重塑,從而推動產業結構大變化、城市品質大提升、人居環境大變樣、民生事業大改善,真正實現“五年要有大變化”。
今年6月,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在全市率先制定《決勝三年完成舊村拆遷攻堅任務工作方案》及《廣州市黃埔區廣州開發區決勝三年完成舊村拆遷攻堅任務作戰藍圖(2020—2022)》,立下“三年完成全區66個重點舊村改造項目簽約拆遷”軍令狀,改造全區八成村社,覆蓋黃埔臨港經濟區、科學城、知識城三大重點發展區域。
在8月28日舉行的2020廣州國際投資年會上,北京百度網訊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彥宏表示:“廣州長期引領著中國科技創新發展的方向,廣州開發區是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腹地。”這句話的背后,是百度與廣州開發區在智能網聯駕駛領域合作取得的累累碩果。除了李彥宏外,袁隆平、鐘南山、施一公等院士也在黃埔布局項目,該區已成為企業家和院士們發展實業開展創新的熱土。
與2020年中國廣州國際投資年會遙相呼應,黃埔區、廣州開發區當天在魚珠片區舉行城市更新產業示范項目集中動工活動,19個重大項目集中動工。其中包含10個城市更新產業及配套項目,其中包括臨港數創中心、沙步穗莞智創配套區、雙沙基礎軟件基地配套區、火村科學城智造孵化園區、大塱科學城總部配套基地等產業升級項目,改造區域投資總額1496億元。
民生配套之“新”: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持續上升
8月28日,廣州茅崗村迎來了喜慶的舞獅隊。隨著鐘鼓齊鳴,茅崗路以西城中村改造項目塘口片區宣布了好消息:5棟復建房動工儀式即將舉行。“今天的項目就是明天的財富,就是村民一生的幸福。”在廣州臨港數創中心項目動工現場,茅崗社區第一書記余廷慧指著周邊已騰出來的一大片空地,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過去這里只是一些舊倉庫、舊廠房、貨運車場等低端低效物業,每年收益不到3000萬元;預計3年左右,項目建成運營后,村集體物業價值將達到78億元,每年集體收益預計高達1.1億元,大約是過去的4倍。
蘿峰社區坐落于黃埔政治文化中心黃金地帶,舊村改造工程正在這里如火如荼地推進。據介紹,改造后的社區將提供完善的公共配套,形成完整的便民服務生態,社區的集體物業將從1.6萬平方米大幅提升至30萬平方米,為村民帶來穩定收益。
“我們村的道路一拓寬,消防車就能進來,降低了不少安全隱患,回遷房的質量也很好,我對我們村的改造特別配合、特別期待、特別有信心。”黃埔區蘿崗街蘿峰社區村民鐘大哥說。
一大批民生工程、產業項目接連到位,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持續上升。“通過快事快辦、特事特辦、難事巧辦,蘿崗街舊改工作必將駛入快車道,讓村民早日住上好房子、看上好醫生、找到好工作、上到好學校、享受高品質生活。”蘿崗街黨工委負責人表示。
廣汕公路金坑至鎮龍段改擴建和九龍廣汕立交通車,是改善知識城南部出行的重點工程。去年年中,黃埔區制定了年底前實現廣汕公路八車道貫通的工作方案。“當時心里還是有點慌,難度太大了。”有著18年鎮街工作經歷的黃埔區委常委、新龍鎮黨委書記鄧奕中坦言。為了啃下征拆的“硬骨頭”,新龍鎮采取“5+2”“白+黑”“班后會”“周六督辦協調會”等舉措,100余名鎮村干部在近10公里的戰線上全力投入動遷。
廣州黃埔區新龍鎮鎮長李貴清回憶,鎮村干部曾去一戶人家登門拜訪過近80次。“我們總結了‘五心’工作法,即信心、決心、耐心、細心、恒心。”李貴清表示,鎮委班子成員成天在村里逐條逐項跟村民講解征遷補償政策,一天工作16個小時以上是家常便飯。最終,在多種舉措的共同推進下,廣汕路沿線400余間房子被順利遷出,年中制定的目標如期實現。如今,八車道貫通后的廣汕公路還將迎來長平至鎮龍段的景觀改造,打造連接科學城與知識城的“生態大道”。
古村活化之“新”:留下原住民生活之根,引入文化業態發展之源
你有沒有見過古村里2萬多平方米祠堂連片的古建廣場?這個罕見的古建廣場就在有著800多年歷史的廣州黃埔區文沖村里,握手樓已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高樓林立。但在昔日古村的中心,原本破敗的百年青磚祠堂得以修繕或遷建,鳳凰花樹下,11座鑊耳山墻和人字山墻的祠堂錯落有致地綿延而去。“在廣州進行全面改造的城中村里,文沖村文物古跡的保留規模是數一數二的,已經成了黃埔區更新保護范例了。”村民們高興地說:“這里比很多古村都漂亮。祠堂都遷建在一起挺好,我們可以來這里休閑、散步。”
黃埔區長洲街深井村的原住民媽媽們在手工紡織領域獨樹一幟。20世紀70年代起,當地婦女通過制作旗袍、廣繡等織品作為謀生的重要手段。然而,隨著機器大生產的盛行,島上的婦女們一度面臨失業的境地。
兩年前,島上的景客凌公祠內,開設了一處女紅學堂。10位女性受邀在此授課。“在城市更新的同時把村莊活化。一方面傳承女紅刺繡這些傳統的廣式技藝,另一方面也可以給村民們帶來收益。”工作坊成員吳燕表示。
廣州黃埔區堅持全面改造和微改造雙管齊下,推動傳統古村落、歷史文化街區、江心島等保護活化利用,累計修繕文化保護單位107個、歷史建筑3.5萬平方米,挖掘保護了一批歷史文化遺存,留住了城市歷史印記。
《光明日報》( 2020年09月23日 04版)
老舊小區改造,是城市更新的重要一環,事關千家萬戶。走進鄭州二七區祥云里小區,很難想象這是一個建于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老小區。住建部今年還推動金融機構拿出4360億元貸款,支持老舊小區改造。
作者:巫喜麗(華南理工大學印度洋島國研究中心研究員、廣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城市是現代化的重要載體。縱觀國外,城市更新大體經歷了從大規模的清除貧民窟運動到中心區小規模的再開發,從物質環境的更新改造轉為街區社會、經濟、人文等全方位發展的過程。
2013年12月12日至13日,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分析城鎮化發展形勢,明確推進城鎮化的指導思想、主要目標、基本原則、重點任務。2015年12月20日至21日,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分析城市發展面臨的形勢,明確做好城市工作的指導思想、總體思路、重點任務。
一年前的11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對這座他曾工作過、并始終寄予厚望的城市,再度提出一系列重要期許。也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期望的,任何時候,上海都應當主動擔當“開路先鋒、示范引領、突破攻堅”的重任。
住建部數據顯示,截至去年5月底,各地上報需要改造的城鎮老舊小區有17萬個,涉及居民上億人。黃艷介紹,老舊小區改造還要堅持落實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以老舊小區改造為切入點,完善城市人居環境質量,提升城市公共服務水平,解決城市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要求,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隨著外部環境和我國發展所具有的要素稟賦的變化,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國際大循環動能明顯減弱。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要求深入實施發展新能源汽車國家戰略,推動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加快建設汽車強國。具體而言,依托“互聯網+”智慧能源,提升智能化水平,積極推廣智能有序慢充為主、應急快充為輔的居民區充電服務模式。
從中國第一個經濟特區,到第一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深圳站在更高起點上推進改革開放和法治建設,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探索新路。40年來,深圳在法治建設方面創造的多個“全國率先、業內首次”,足以說明,深圳始終高度重視法治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并進、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十三五”時期,我國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持續推進。老舊小區改造關乎城市居民幸福指數,我國將老舊小區改造納入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從“憂居”到“有居”再到“優居”,百姓的“安居夢”正在變成現實,生活“芝麻開花節節高”,日子越過越紅火。
深圳近日發布的今年1—8月經濟運行情況數據顯示,1—8月,深圳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進出口總額增速持續回升,固定資產投資保持較高增速。數據顯示,深圳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正呈現逐月回升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