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8日19:11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十四五”新詞典】
作者:巫喜麗(華南理工大學印度洋島國研究中心研究員、廣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城市是現代化的重要載體。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首次提出“實施城市更新行動”,為創新城市建設運營模式、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
城市是一種伴隨人類社會發展不斷演變的生命體。所謂城市更新,主要是指在城鎮化發展接近成熟期時,通過維護整建拆除、完善公共資源等合理的“新陳代謝”方式,對城市空間資源重新調整配置,使之更好滿足人的期望需求、更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實際。
縱觀國外,城市更新大體經歷了從大規模的清除貧民窟運動到中心區小規模的再開發,從物質環境的更新改造轉為街區社會、經濟、人文等全方位發展的過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截至2019年年底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0.6%,部分超大城市的陸域開發強度已遠超紐約、東京等國際大都市,但也帶來了環境污染、產業空心、交通擁堵等諸多“城市病”。“十四五”時期,攤大餅式的城市發展模式已難以為繼,亟須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城市更新之路,實現經濟、社會、生態、人文等效益融合共贏,打造更具韌性的幸福城市、活力城市、平安城市。
“十四五”時期,我國城市化道路怎么走?關鍵是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作為城市發展的基礎目標。在城市更新行動中應更加重視健康和安全,推動將健康融入城市發展,把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貫穿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各環節。2018年1月,中辦、國辦印發《關于推進城市安全發展的意見》,提出“切實把安全發展作為城市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安全社會治理格局”。當前,我國城市化水平持續提高,各類要素快速集聚流動,城市發展不能只考慮規模經濟效益,必須把生態和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成為人民群眾高品質生活的空間。
在以老舊社區和城中村為主體的城市更新行動中,人們在地下管網、停車場建設、托幼、養老、家政、教育、醫療服務等方面都有巨大需求。對此,要以提升城市品質和人居環境質量為目標,從人民群眾對城市宜居宜業的需求入手,由粗放型的大拆大建轉向繡花式的精細化微改造,加快補齊生活設施短板,增強防災應急功能,打造就近宜居生活圈,為居住片區人群提供完善的便民公共服務設施,吸引年輕人就近居住、低成本居住,增強城市活力。可通過公共空間的微改造,提高城市零散空間的有效使用率。建設選址靈活、離散分布的街心花園、口袋公園,與慢行交通系統交織構建城市停駐空間,促進面對面身心交流、緩解緊張壓力、增強親切感和人情味,打造不被遺忘的生活方式,維系長久的社會情感。
對于老舊廠區的城市更新行動,應強化產業導入,通過出臺節約集約用地的城市更新政策,合理規劃、配置有限的空間土地資源,重視產業配比,加快轉型升級,布局匹配未來城市發展的重點優勢經濟產業結構,努力營造綜合成本適宜的產業發展環境。活化利用工業遺產,把存量產業用地納入提容增效范圍,發展工業旅游,打造新型產業空間。通過傳統產業園區的整體轉型以及創新空間的嵌入,實現新舊功能轉換,讓“工業銹帶”變為“城市秀帶”。
城市空間是地方歷史文化和情感記憶的載體,是城市發展的立體博物館,承載著城市的歷史變遷、文化沉淀。在城市更新行動中應重視歷史文化保護,注重文明傳承、文化延續。比如,在以打造特色文化街區為抓手推進老舊街區的城市更新行動中,可引導商業步行街、文化街、古城古街打造市民消費載體,因地制宜發展新型文旅商業消費聚集區。應順應城市發展邏輯和文化傳承,提高公共空間規劃水平,加強城市風貌管理,不用簡單統一的元素和建筑風格取代傳統民居和風光,提高人文生活品質,展現獨特的城市氣質風貌,避免“千城一面”“萬樓一貌”。可通過一系列文化旅游品牌塑造、公共空間語言景觀的設計,在原有的文化土壤培育出城市的新氣質和新活力,植入城市基因,構建宜業宜商宜游的城市空間,留住“鄉愁”,讓人們在不經意間就能觸摸到城市的脈搏。
《光明日報》( 2020年11月18日 04版)
老舊小區改造,是城市更新的重要一環,事關千家萬戶。走進鄭州二七區祥云里小區,很難想象這是一個建于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老小區。住建部今年還推動金融機構拿出4360億元貸款,支持老舊小區改造。
2013年12月12日至13日,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分析城鎮化發展形勢,明確推進城鎮化的指導思想、主要目標、基本原則、重點任務。2015年12月20日至21日,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分析城市發展面臨的形勢,明確做好城市工作的指導思想、總體思路、重點任務。
一年前的11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對這座他曾工作過、并始終寄予厚望的城市,再度提出一系列重要期許。也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期望的,任何時候,上海都應當主動擔當“開路先鋒、示范引領、突破攻堅”的重任。
住建部數據顯示,截至去年5月底,各地上報需要改造的城鎮老舊小區有17萬個,涉及居民上億人。黃艷介紹,老舊小區改造還要堅持落實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以老舊小區改造為切入點,完善城市人居環境質量,提升城市公共服務水平,解決城市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要求,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隨著外部環境和我國發展所具有的要素稟賦的變化,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國際大循環動能明顯減弱。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要求深入實施發展新能源汽車國家戰略,推動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加快建設汽車強國。具體而言,依托“互聯網+”智慧能源,提升智能化水平,積極推廣智能有序慢充為主、應急快充為輔的居民區充電服務模式。
從中國第一個經濟特區,到第一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深圳站在更高起點上推進改革開放和法治建設,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探索新路。40年來,深圳在法治建設方面創造的多個“全國率先、業內首次”,足以說明,深圳始終高度重視法治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并進、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十三五”時期,我國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持續推進。老舊小區改造關乎城市居民幸福指數,我國將老舊小區改造納入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從“憂居”到“有居”再到“優居”,百姓的“安居夢”正在變成現實,生活“芝麻開花節節高”,日子越過越紅火。
深圳近日發布的今年1—8月經濟運行情況數據顯示,1—8月,深圳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進出口總額增速持續回升,固定資產投資保持較高增速。數據顯示,深圳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正呈現逐月回升態勢。
近日,深圳發布今年1—8月經濟運行情況,數據顯示,1—8月,深圳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進出口總額增速持續回升,固定資產投資保持較高增速。產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長43.9%,第二產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長5.6%,第三產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9%,基礎設施投資增長5.7%,民間投資增長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