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xxxxbbbb国产,亚洲国产理论片在线播放,free性欧美媓妇喷水,亚洲 欧美 国产 日韩 字幕

新聞中心 > 融媒熱頭條 > 正文

掛在臉上的笑容,就是穩穩的幸福

2020年09月18日11:00  來源:科技日報

5034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每到傍晚時分,位于滁州市南譙區章廣鎮的鴉窩村就迎來了一天中最熱鬧的時刻。村委會廣場上,上百名觀眾津津有味地搖著蒲扇看廬劇,孩童們嬉笑打鬧,一派幸福和諧的光景。

      “偉大精神放光芒,改革開放經濟長,鄉村振興實在好啊,領導人民奔小康……”唱廬劇的老人叫劉學文,今年75歲,是一位盲人。“這些年日子越來越好,心里美滋滋的,我就編了這么一段詞,加上大鼓一敲一唱,還很受大家喜歡。”“每次趕集的時候,我就來唱唱,宣傳黨的政策、好人好事。”劉學文老人幸福的笑容洋溢在臉上。

      在家門口務工,感覺穩穩的幸福

      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區馬頭鎮,龍輝文教用品有限公司廠房外的“扶貧工廠”四個大字格外醒目。質檢車間里,工人曹世華大姐正熟練地將有瑕疵的鉛筆挑出來放在一邊。她告訴記者:“這些是次品,都要處理掉,不能銷往市場。”

      曹世華是地道的本地人,曾長期在上海、江蘇等地打工,一年下來,省吃儉用頂多能存上兩萬多元錢。前幾年,曹世華回家過年時偶然發現,家門口有了鉛筆工廠,每月能賺兩三千元。她動心了:家里老人身體不好,孩子也需要人照顧。如果能在鉛筆廠工作,豈不既有了穩定的收入,又可以照顧家里人?

      “我覺得能天天看到家人特別是孩子,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曹世華的經歷不是個案。家門口缺機會、出遠門有顧慮,總是在找到合適工作和照顧家庭之間糾結,成了農民外出務工的無奈。

      近幾年,在當地黨委政府的帶領下,龍輝公司通過“企業+扶貧車間+貧困戶”的模式,帶動貧困戶和剩余勞動力就業,讓一大批貧困勞動力在家門口實現穩定就業。幾年來,公司先后吸納貧困戶68人,每年為貧困戶創收近200萬元,貧困戶人均月收入3000元左右,通過在扶貧車間就業,目前68戶貧困戶實現了穩定脫貧,真正實現了“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的扶貧目標。

      “能在家門口找到好工作、過上好日子。我知足了。”曹世華笑著說,在家門口奔小康,帶來的是穩穩的幸福感,小康生活也增添了一份團團圓圓的滿足。

      下山上岸,天壤之別

      夏日的驕陽下,程大宏時不時拿出對講機對游船進行調度,輕車熟路。家住安徽舒城湯池鎮三江村的程大宏,祖祖輩輩打魚務農,16歲就“子承父業”,沒想到自己有一天也能吃上旅游飯,管理萬佛湖旅游公司幾十艘游船。

      “我家離水庫近,以前常在湖邊撒網捕魚,再拿到市場上去賣。”程大宏說賣魚的錢只夠糊口。

      上世紀90年代,縣里著手開發萬佛湖生態旅游。1996年,程大宏正像往常一樣在湖邊捕魚,突然看見了幾個陌生人。一問才知道,他們是游客,想體驗一把環湖游,誰知繞了大半圈,硬是沒找見一條船。“我覺得這是個商機,找了村里幾個村民一合計,決定弄個快艇,做環湖游。”隨后,程大宏咬咬牙,花了2.6萬元,買了艘小快艇,開始了“忙時水上漂,閑時湖邊等”的生活。

      在程大宏看來,開船雖然不累,但生意時好時壞,得靠別人介紹,有時在湖邊守著大半個月也遇不到一個游客。“一沒有營業執照,二缺少救生設備。那時候為了掙錢,風大浪急也冒險下水。”有一次,南風天,程大宏開著小艇去湖對岸。突然一陣風來,浪花翻涌,船上的人從頭到腳全濕了。提起這事,老程現在還有些后怕。

      2002年,程大宏的小快艇被萬佛湖旅游公司收購。“沒折舊,賣的時候還是2萬6!”緊接著,老程上岸,加入了旅游公司。今年54歲的他,魚不打了,網不曬了,還當上了游船營運中心的副主任,管理著20艘快艇、18艘游船。

      “一年收入能有5萬多元,還有五險一金呢。”程大宏看來,自己現在有了固定工作,出不出船收入都不受影響,關鍵是“沒了風險,也沒了后顧之憂”。

      2019年,萬佛湖旅游直接帶動當地2000人就業,280名老百姓轉入萬佛湖漁業公司、旅游公司、游船公司三家國有公司,每年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真是一河之隔,天壤之別啊!”無獨有偶,在霍山縣磨子潭龍井山居開農家樂的戴金平告訴記者:“我們原來就三間破瓦屋,一下雨嘩嘩地漏。”她丈夫身體不好,2014年他們就是建檔的貧困戶,一家人年收入也就一萬元左右。后來路修通了,他們從河對岸的山里搬到了河這邊,拿政府補助危房改造的錢,加上跟親朋借的資金蓋起了二層農家樂,每年能收入五六萬元,2016年就脫貧了。

      戴金平說,今年疫情,他們雖然受了點影響,但7月份開始生意明顯有恢復,節假日有時能有近萬元的收入。她希望,以后可以辦個民宿,把日子過得更好。

      “這才叫美麗鄉村”

      作為土生土長的過灣村人,樊浪生在外闖蕩多年后,2014年返鄉創業。一開始,他流轉了村里1200畝地,琢磨著發展農業。那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團隊來到過灣村研究測土配方技術,機緣巧合,選中了樊浪生的100畝地作試驗田。

      “沒想到,種出了富硒米!一般米市場價也就3塊一斤,富硒米能賣到10塊。”第二年,樊浪生將流轉的1200畝地全用上了測土配方,進行土壤有機質改良與硒肥定量補施。如今,全村2000畝地已全部被他承包。

      “我主要負責富硒米包裝工作,活兒不難,能應付。”今年50歲的韋傳蘭,是村里的一名貧困戶,手有痼疾,不能干重活,全靠丈夫外出務工維持家用。“一個月能掙1500元,企業還給買了養老保險。”韋傳蘭對眼前的生活很滿意。

      樊浪生返鄉創業,給村里帶來了一個變化,就是年輕人愿意回來了。“以前大家覺得在村里掙不著錢,都出去打工。如今看到村里企業越辦越好,不少年輕人回家發展養殖。”稻浪滾滾,百花爭艷,一座座整齊的新農舍,“這才是美麗鄉村吶!”樊浪生感慨道。

文章關鍵詞:測土配方 笑容 貧困戶 磨子潭 旅游公司 領導人民 土壤有機質 農家樂 外出務工 責編:趙惠
5034

相關閱讀 換一換

  • 荒地變良田 農民心里甜

    近5年,桐柏縣投資8億多元,綜合整治面積24萬畝,復墾工礦廢棄地,新增耕地7萬畝,累計整治土地共32萬畝。就在當年,包括石頭畈村在內37個村的土地整治項目完工,共修成田間道路419公里、生產路270公里,4米寬的水泥路,徹底解決了胡金成的難題。

  • 做好穩糧保糧的“守護人”——來自鄉村振興審計的一線見聞

    鄉村振興審計中,黑龍江各級審計機關堅持把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重要關注內容,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讓“中國飯碗”更“瓷實”。走在肇州縣和肇源縣的田間道路上,舉目遠眺,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連……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幸福藍圖已經繪就。

  • 為了讓鄉村振興成色更足——審計服務鄉村振興政策落地增效見聞

    不只是在遼寧,也不只是在江蘇,在祖國大地的每一個角落,各項鄉村振興政策在全國各級審計機關的積極助力下,正在廣袤的大地上落地生根、開花結果,鄉村振興的道路越走越寬闊、越走越堅實、越走越豪邁。

  • 這五年,糧食安全更穩固(“十三五”,總書記關心的這些事)

    要把保障糧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健全糧食安全制度體系,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在探索現代農業發展道路上創造更多經驗。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強調,“突出抓好耕地保護和地力提升,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

  • 寧夏華寺村:做活“土”文章 村民享小康

    寧夏中衛市中寧縣恩和鎮華寺村黨支部書記杜金寶在查看枸杞樹的長勢(9月24日攝)。寧夏中衛市中寧縣恩和鎮華寺村村民李國榮、田秀珍夫婦在自家院子里剝玉米(9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盧鷹 攝  64歲的華寺村村民張桂芳大半輩子以種地為生,村里枸杞基地建成后,張桂芳和丈夫成了基地的長期工。

  • 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特殊之年話豐收

    ”  今年“中國農民豐收節”主場活動就設在萬榮縣,薛新民感受的豐收喜悅也在大江南北傳遞。夏其概說,通過測土配方施肥,每畝地可節約化肥10公斤以上,增產糧食30公斤左右,節本增效近百元。

  • 云南尋甸:優良種薯筑就增收致富品牌

    在脫貧攻堅工作中,云南昆明尋甸縣結合農業大縣的實際,大力扶持和發展馬鈴薯制種和種植產業,全縣年培育優質種薯6萬噸,馬鈴薯種植面積達到30萬畝,總產50余萬噸,產值六億余元,馬鈴薯成了山區、貧困地區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重要經濟支柱。

  • 科技興糧、綠色興糧 力促糧食生產穩產提質

    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表示,今年,國家加大科技興糧、綠色興糧支撐力度,有效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和節約灌溉用水等綠色發展方式,力促糧食生產穩產提質。大力推廣節水技術,在華北、西北等水資源嚴重匱乏區,建立220個高標準旱作節水農業示范區,示范帶動高質量綠色生產。

  • 西平縣:優質小麥領跑農業產業化高質量崛起

    西平縣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制度,保證種植面積穩中有升、單產大幅度提高、總產穩定增加。至2019年底,西平縣累計投入10.73億元,建成高標準農田85.86萬畝;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由2012年的201.3萬畝提高到2019年的212.03萬畝,糧食總產由2012年的88.83萬噸提高到2019年的97.29萬噸。

  • 糧倉更穩固 菜籃更豐富

    江西累計安排早稻扶持資金15.6億元,全面落實產糧大縣獎勵資金、耕地地力補貼、早稻輪作等政策,引導各地追加獎補政策,集中支持早稻生產。近日,農業農村部、財政部聯合印發《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計劃(2020—2025年)》,力爭到2025年,保護性耕作實施面積達到1.4億畝,占東北地區適宜區域耕地總面積的70%左右。

慢新聞

網傳四川音樂學院封校?川音:假的! 網傳四川音樂學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薦視頻

i新聞

新聞推薦

網站簡介 | 版權聲明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網絡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