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5月12日08:45 來源:農民日報
沃野蕩碧波,田疇織錦繡。5月6日,走進素有“中原糧倉”之譽的河南省西平縣,麥浪千重,豐收在望的濃郁麥香撲面而至。
西平小麥,聞名遐邇,“全國小麥看河南,河南小麥看優質,優質小麥看西平”“要看好小麥,請到西平來”的美譽廣為傳頌。當年,我國食用小麥出口的“第一車麥”即由西平運出;近年來,西平小麥又頻傳捷報:2018年榮獲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2019年榮登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
雖然與河南省其他產糧大縣相比,耕地面積不大、總產優勢不足,但在提升糧食生產水平、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上,作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優質小麥生產加工基地縣的西平縣扎實謀篇布局,認真做好了“糧安天下”大文章。
“洪范八政,食為政首。近年來,西平縣積極貫徹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堅決扛穩國家糧食安全重任,抓牢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主線,不斷提高農業發展質量和競爭力,全力促進糧食增產、農民增收、企業增效,確保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活力四射。”西平縣委書記聶曉光說。
高效農業,固本強基,牢牢扛穩國家糧食安全的重任
正值初夏,行走在西平縣城南15萬畝高標準農田項目區,田塊方正連片,水泥路筆直平坦,溝渠井電設施齊全,剛澆過水的麥苗生機勃勃。這片圍繞二郎、焦莊、蔡寨、專探等4個鄉鎮連片建設的高標準農田示范區,即將成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小麥)標準化生產創建基地”。
“西平小麥之所以聲名鵲起,不但在于優越的自然環境,還在于持續發展高效農業、現代農業所帶來的穩定的品質指標、良好的加工性能?!蔽髌娇h農業農村局局長劉衛松告訴記者,全縣以集中打造“土地平整肥沃、灌溉設施完善、農機裝備齊全、技術集成到位、優質高產高效、綠色生態安全”的高標準永久性糧田為目標,大手筆整合投入涉農資金,合力推動高效農業快速發展。
同時,西平縣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制度,保證種植面積穩中有升、單產大幅度提高、總產穩定增加。進一步提高糧食生產的抗災減災能力和高產穩產能力,加快土地流轉,提升規?;⒓s化、標準化生產經營水平,實行訂單種植,持續整合物資、資金、技術優勢,落實統一供種、統一技術服務、統一測土配方施肥、統一機械化作業、統一病蟲害綜合防治“五統一”措施,發揮示范帶動作用,推動高標準糧田持續向好發展,促進全縣糧食大面積均衡增產,為現代農業發展和糧食安全穩定注入強大動力。
至2019年底,西平縣累計投入10.73億元,建成高標準農田85.86萬畝;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由2012年的201.3萬畝提高到2019年的212.03萬畝,糧食總產由2012年的88.83萬噸提高到2019年的97.29萬噸。全縣土地流轉面積41.4萬畝,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積40%以上;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2538家(市級以上示范合作社54家),家庭農場927家(市級以上示范家庭農場23家),土地托管達11.3萬余畝。
“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
在西平縣二郎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區,因旱情影響,多家地塊正在夜以繼日澆水補墑。示范區內實現每30畝地建有一眼水井,輕松刷卡就可以進行噴灌澆地。
在位于二郎鄉張堯村的高標準農田道路兩旁,一邊是現代農業氣象科技示范園,實時監測田里的溫度、雨量、墑情等,旁邊還立著一塊LED顯示屏,發布著各類農業服務信息。氣象科技示范園還安裝了攝像頭,可遠程監控莊稼長勢和病蟲害情況,地里的小麥長什么樣、出了什么問題,坐在辦公室里就能看得一清二楚。
另一邊是為高產穩產提供科技保障的農業技術區域推廣站。每個區域站服務耕地10萬畝,通過開展科技推廣、病蟲測報、信息服務等綜合服務,讓技術要領直接到人,良種良法直接到田,區域內農田每年比周邊增產100公斤左右。
“田還是那塊田,但種出來的產品價值,卻今非昔比,關鍵就在于科技投入的逐步加碼,打造出了農業科技成果示范推廣和成功轉化的最佳平臺?!蔽髌娇h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李萬祥說,巧勁兒能夠四兩撥千斤,科學方法是最有力的杠桿,全縣一直努力把科技強糧“先手棋”走得既穩又好,引領帶動河南乃至全國的優質小麥發展。
為推動農業科技推廣應用保持領先地位,西平縣與省市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加強合作,建立科研基地,開展新品種、新技術、新機具配套集成技術研究、示范、推廣,提高科技支撐能力。同時,以全縣12個區域站為依托,遴選77名農技指導員分片包鄉包村,建立“區域站+技術人員+經營主體+農戶”技術服務模式,搞好跟蹤服務指導,使全縣優良品種覆蓋率達到100%,技術推廣應用率達到95%以上。
“切實解決農業技術推廣‘最后一公里’和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道坎’的問題,是實現現代農業提質增效的重中之重。”西平縣高級農藝師謝耀麗說。
“糧頭食尾”“農頭工尾”,深入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隨著“糧袋子”的日漸豐盈,西平縣也在積極探索突破傳統農業大縣桎梏的良策。
“糧頭食尾”“農頭工尾”,西平縣嘗試著走出一條以“農”為本的工業化之路,讓農民“錢袋子”隨著“糧袋子”一同鼓起來。該縣逐步拉長農業產業鏈條,做大生產基地、做強加工基地、做實品牌農業,深入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截至2019年底,該縣從事農產品加工的企業共有95家,實現總產值110億元,同比增長18.39%;完成營業收入105.87億元,同比增長19.68%;實現增加值26億元,同比增長17.28%。
按照“政府引導、企業主導、市場運作”機制,西平縣積極打造特色鮮明、要素集聚、設施裝備先進、生產方式綠色、一二三產業融合、輻射帶動力強、農民增收持續的現代農業產業園。產品主要銷往香港和新加坡的西平綠色蔬菜現代農業產業園以生態循環模式為主線,著力打造生態循環農業可持續發展示范區和三產融合發展樣板區的“綠色名片”,有蔬菜種植基地8個、市級以上研發中心兩個,主導產業農產品加工轉換率達到77.2%,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率達到95%以上。此外,豐源綠色生豬產業園區、西平小麥產業園區正在籌建,建成后將實現產銷成線布局、產業成片發展、創業成面帶動的大格局。
資源加工型起步、配套式聯動發展、鏈條式延伸增值,努力實現規模優勢向產業優勢、生產優勢向經濟優勢的轉變,這是西平縣農產品加工業的崛起之路。魯洲生物“點糧成金”、益民面粉日加工小麥1000噸、今三麥食品深受青睞……還有豐源集團、海藍牧業、豫坡集團、雙成生物、金馬種業、仁和種業等一批本地品牌日漸響亮,產業融合發展呈現出蒸蒸日上的良好態勢。
截至目前,西平縣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達45家,其中11家被認定為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
“在突出產業結構調整的同時,我們著力推動高質量的農業產業化,構建‘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產業化集群發展體系,加強糧食產業鏈建設,做大做強優質小麥產業經濟。”西平縣委副書記、縣長李全喜說,下一步,西平將深入踐行新發展理念,進一步推動綠色提質增產增效,加快西平小麥產業園區和生豬產業園區建設,強化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促進從“糧倉”到“廚房”、再到“餐桌”的華麗轉變。
不只是在遼寧,也不只是在江蘇,在祖國大地的每一個角落,各項鄉村振興政策在全國各級審計機關的積極助力下,正在廣袤的大地上落地生根、開花結果,鄉村振興的道路越走越寬闊、越走越堅實、越走越豪邁。
要把保障糧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健全糧食安全制度體系,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在探索現代農業發展道路上創造更多經驗。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強調,“突出抓好耕地保護和地力提升,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
寧夏中衛市中寧縣恩和鎮華寺村黨支部書記杜金寶在查看枸杞樹的長勢(9月24日攝)。寧夏中衛市中寧縣恩和鎮華寺村村民李國榮、田秀珍夫婦在自家院子里剝玉米(9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盧鷹 攝 64歲的華寺村村民張桂芳大半輩子以種地為生,村里枸杞基地建成后,張桂芳和丈夫成了基地的長期工。
” 今年“中國農民豐收節”主場活動就設在萬榮縣,薛新民感受的豐收喜悅也在大江南北傳遞。夏其概說,通過測土配方施肥,每畝地可節約化肥10公斤以上,增產糧食30公斤左右,節本增效近百元。
在脫貧攻堅工作中,云南昆明尋甸縣結合農業大縣的實際,大力扶持和發展馬鈴薯制種和種植產業,全縣年培育優質種薯6萬噸,馬鈴薯種植面積達到30萬畝,總產50余萬噸,產值六億余元,馬鈴薯成了山區、貧困地區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重要經濟支柱。
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表示,今年,國家加大科技興糧、綠色興糧支撐力度,有效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和節約灌溉用水等綠色發展方式,力促糧食生產穩產提質。大力推廣節水技術,在華北、西北等水資源嚴重匱乏區,建立220個高標準旱作節水農業示范區,示范帶動高質量綠色生產。
江西累計安排早稻扶持資金15.6億元,全面落實產糧大縣獎勵資金、耕地地力補貼、早稻輪作等政策,引導各地追加獎補政策,集中支持早稻生產。近日,農業農村部、財政部聯合印發《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計劃(2020—2025年)》,力爭到2025年,保護性耕作實施面積達到1.4億畝,占東北地區適宜區域耕地總面積的70%左右。
江西累計安排早稻扶持資金15.6億元,全面落實產糧大縣獎勵資金、耕地地力補貼、早稻輪作等政策,引導各地追加獎補政策,集中支持早稻生產。近日,農業農村部、財政部聯合印發《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計劃(2020—2025年)》,力爭到2025年,保護性耕作實施面積達到1.4億畝,占東北地區適宜區域耕地總面積的70%左右。
大力開展測土配方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新型緩釋肥、水溶肥等得到大面積推廣使用 農資產業優化,化肥升級,綠色技術加快推廣。根據農業農村部、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的要求,各地正在繼續強化措施,確?;兽r藥利用率在今年年底達到40%。
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副司長劉莉華介紹,今年小麥種植面積基本穩定,春季田管比較到位,目前苗情長勢好于常年?!薄 跋冉o土地‘體檢’,缺什么補什么,精準配給營養餐,測土配方施肥讓每畝地少用化肥10多斤,糧食增產30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