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4月19日12:20 來源:央視網
央視網消息:農資供給不僅看數量,更要看質量。今年春耕,種子肥料農藥等農資產品向優向綠轉變,成為新亮點。
四月中旬的川西平原,小麥已經抽穗。德陽月形村豐樂家庭農場主馬曉波承包的200多畝地里麥浪滾滾,麥種用了新品種,普通的肥料也換成更為高效、優質的水溶肥。種子和肥料雙“升級”,他家小麥畝產預估可以提升20%以上。
農資肥料向優向綠轉變,助力高產穩產。德陽在十多個糧食主產縣建立了綠色防控示范區,推廣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化肥和農藥,通過推進病蟲害綠色防控與專業化統防統治融合,實現農藥減量控害。同時,大力開展測土配方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新型緩釋肥、水溶肥等得到大面積推廣使用
農資產業優化,化肥升級,綠色技術加快推廣。最新統計顯示,全國新型肥料推廣應用達2.45億畝次,有機肥施用超過5.5億畝次。根據農業農村部、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的要求,各地正在繼續強化措施,確保化肥農藥利用率在今年年底達到40%。
不只是在遼寧,也不只是在江蘇,在祖國大地的每一個角落,各項鄉村振興政策在全國各級審計機關的積極助力下,正在廣袤的大地上落地生根、開花結果,鄉村振興的道路越走越寬闊、越走越堅實、越走越豪邁。
要把保障糧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健全糧食安全制度體系,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在探索現代農業發展道路上創造更多經驗。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強調,“突出抓好耕地保護和地力提升,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
寧夏中衛市中寧縣恩和鎮華寺村黨支部書記杜金寶在查看枸杞樹的長勢(9月24日攝)。寧夏中衛市中寧縣恩和鎮華寺村村民李國榮、田秀珍夫婦在自家院子里剝玉米(9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盧鷹 攝 64歲的華寺村村民張桂芳大半輩子以種地為生,村里枸杞基地建成后,張桂芳和丈夫成了基地的長期工。
” 今年“中國農民豐收節”主場活動就設在萬榮縣,薛新民感受的豐收喜悅也在大江南北傳遞。夏其概說,通過測土配方施肥,每畝地可節約化肥10公斤以上,增產糧食30公斤左右,節本增效近百元。
在脫貧攻堅工作中,云南昆明尋甸縣結合農業大縣的實際,大力扶持和發展馬鈴薯制種和種植產業,全縣年培育優質種薯6萬噸,馬鈴薯種植面積達到30萬畝,總產50余萬噸,產值六億余元,馬鈴薯成了山區、貧困地區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重要經濟支柱。
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表示,今年,國家加大科技興糧、綠色興糧支撐力度,有效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和節約灌溉用水等綠色發展方式,力促糧食生產穩產提質。大力推廣節水技術,在華北、西北等水資源嚴重匱乏區,建立220個高標準旱作節水農業示范區,示范帶動高質量綠色生產。
西平縣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制度,保證種植面積穩中有升、單產大幅度提高、總產穩定增加。至2019年底,西平縣累計投入10.73億元,建成高標準農田85.86萬畝;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由2012年的201.3萬畝提高到2019年的212.03萬畝,糧食總產由2012年的88.83萬噸提高到2019年的97.29萬噸。
江西累計安排早稻扶持資金15.6億元,全面落實產糧大縣獎勵資金、耕地地力補貼、早稻輪作等政策,引導各地追加獎補政策,集中支持早稻生產。近日,農業農村部、財政部聯合印發《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計劃(2020—2025年)》,力爭到2025年,保護性耕作實施面積達到1.4億畝,占東北地區適宜區域耕地總面積的70%左右。
江西累計安排早稻扶持資金15.6億元,全面落實產糧大縣獎勵資金、耕地地力補貼、早稻輪作等政策,引導各地追加獎補政策,集中支持早稻生產。近日,農業農村部、財政部聯合印發《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計劃(2020—2025年)》,力爭到2025年,保護性耕作實施面積達到1.4億畝,占東北地區適宜區域耕地總面積的70%左右。
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副司長劉莉華介紹,今年小麥種植面積基本穩定,春季田管比較到位,目前苗情長勢好于常年。” “先給土地‘體檢’,缺什么補什么,精準配給營養餐,測土配方施肥讓每畝地少用化肥10多斤,糧食增產30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