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5月24日13:58 來源:映象網
編者按:“民亦勞止,汔可小康”,千百年來,小康生活一直是中國人的美好理想。作為從歷史到現在的農業大省,河南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矢志不渝、砥礪奮進,實現了從溫飽不足到即將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轉變。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現之年,河南廣播電視臺映象網在2020全國兩會之際,推出“小康成色”特別策劃,深入十八地市的鄉村,將目光投向基層,將腳步走進百姓,以大時代為背景,探尋發生在河南農村的真實的小康故事。
映象網記者 谷艷偉 文/圖
【李紅恩其人】
李紅恩,72歲,曾是鞏義市河洛鎮水峪村一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前些年,李紅恩的兒子因病過世,兒媳改嫁,留下年幼的孫子。為了讓孫子上學,過上好日子,老李轉變思路、苦學農技、勤勞苦干,靠著自家的8畝石榴園,走上了脫貧致富路。
【小康故事】
鞏義市河洛鎮水峪村位于黃河南岸、邙嶺腳下,全村面積2.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有2341畝,但80%在邙嶺上,常年干旱。道路、水電等基礎設施缺失,讓村民只得靠天吃飯。
“最早邙嶺種小麥的多,靠天吃飯,收成差,也有種石榴的,全村也不過100余畝,但都是硬籽石榴,品種不好,銷路也一般,收入不高,我們農戶的積極性很低,甚至不少地都荒著,也沒人愿意去種。”回想起幾年前的生活,李紅恩甚是感慨。
“把脈問診”出良方 地里種上石榴苗
為千方百計地增加群眾收入,早日摘掉貧困村的帽子,水峪村打起了這千余畝嶺地的“主意”,先后多次邀請農業專家,現場“把脈問診”,發現邙嶺氣候適宜、土質疏松,適合栽種果樹,且石榴好栽、好養,管理得當的話能獲得不錯的收益。
隨后村里積極邀請石榴種植專家,走入田間地頭,免費為村民培訓種植技術,引導農戶大力發展軟籽石榴種植業,又通過傳授嫁接、育苗等科學方法,逐步改良種植突尼斯軟籽石榴,以綠色產業引領群眾脫貧增收。看到石榴品種改良了,前景不錯,李紅恩這才在麥地里栽了一些苗,加入到石榴種植的隊伍中。
連續3年突破10萬元 貧困戶成“種植能手”
為了保證品質、提高產量,李紅恩老兩口常常在石榴園中一干就是一天,澆水、除草、修剪新枝,每棵苗他們都親力親為,經過傳統純手工的精耕細作,施以本地農家肥,堅持從源頭把控石榴品質。
“剛開始種石榴的時候,這路還是土路,很窄,車都上不來,日常管理還好,一到采摘季節就發愁,收好的石榴裝在筐里,順著土坡往下運。”看到石榴種植逐漸成為村里的支柱產業,水峪村利用第一書記專項資金和市扶貧資金,修建硬化了東嶺生產道路,并與相關部門協調,借力市“青山工程”項目實施,加上村里有識之士的捐助,逐步在邙嶺上打機井、鋪管道、架電線、安裝太陽能路燈,解決了種植戶用水、用電、交通等問題,徹底改變了嶺地灌溉難、運輸難的面貌。
石榴長勢喜人、喜獲豐收,不滿足于傳統銷售模式的農戶,開始利用微信、直播等新媒體平臺進行營銷,進一步拓寬石榴銷售渠道。李紅恩滿臉笑容地說,“我的石榴銷售連續3年,都突破了10萬元,2019年,我家石榴產量大概有4萬斤,賣了12萬元,除去各種成本,凈收入達七八萬元,還拿到了扶貧自主創業獎補,這在以前都不敢想。”現如今,李紅恩徹底實現了脫貧致富奔小康,也有了一個新身份——“石榴種植能手”。
小石榴里謀劃大產業 照亮脫貧致富路
對于今年的收成,老李信心滿滿,“完全不用擔心,現在村里有160石榴種植戶,種植面積有800余畝。今年,我們村集體與中農華盛農業股份有限公司達成了合作,種植、施肥、剪枝都由公司統一管理,還定期安排農業專家現場指導,等到果子成熟,公司直接收購、統一銷售,完全不擔心市場。”
不僅如此,水峪村還計劃在石榴嫩芽、石榴花上大做文章,充分挖掘石榴種植產業潛力,一方面對石榴進行深加工,制作石榴茶、石榴醋、石榴酒,打造水峪石榴品牌,增加集體經濟收入,一方面科學規劃,創新發展,開發石榴花宴、石榴采摘等農家樂。
初夏時節,鞏義市河洛鎮水峪村邙嶺一帶一片火紅,滿山的石榴花燦爛、熾熱、肆意的盛開著,一簇簇紅燦燦的石榴花星星點點掩映在翠綠的枝丫間,照亮了李紅恩的脫貧致富路。
【樸素愿望】
每年中秋節前后,是石榴成熟收獲的季節,李紅恩種植的石榴,果粒紅潤透亮、汁甜飽滿,還有著紅紅火火,團圓幸福的寓意,很受歡迎。2020年,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李紅恩希望今年種植的石榴比往年能有一個更好的收成。
【心里話】
說起這些年生活上的變化,李紅恩一口一個“感謝黨和國家”,并由衷地說道:“政府考慮的很周到,又是技術培訓,又是政策扶持,缺人手的時候,村干部還幫忙解決,真是千方百計地帶動石榴種植戶和貧困戶增收致富奔小康。只要我身體健康,就要自己一直干下去,不辜負黨和政府的幫扶和關愛。”
河南淅川縣老城鎮下灣村村民 張銀花:可以住宿,吃飯,吃農家飯,一年收入個三四萬塊錢沒問題,這也是個長期的收入。河南淅川老城鎮下灣村村民 石記英:收入現在是一年比一年好了,以前沒有存過錢,現在一年多少能存個幾萬塊錢。
河南淅川曾是河南貧困程度最深的縣之一,同時,它又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重要水源地。趁著農閑,淅川縣下灣村的張銀花正忙著把自家民房改造成農家樂,不久就能開門營業。
初冬時節,金黃的玉米曬滿院子,安徽省亳州市渦陽縣曹市鎮輝山村吸引了許多游客前來拍照打卡…… 輝山村紅色資源豐富。走進輝山村游客服務中心,貨架上既有“紅色輝山”馬克杯、軍刀傘、農家斗笠等文創產品,也有梨膏、菜籽油等農特產品。
東鬧峪村黨支部書記韓成偉介紹,受益于短線產業,2019年,東鬧峪村6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每戶獲得淡水養殖分紅2000元,7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每戶獲得光伏發電分紅3000元;當年就有103戶脫貧,貧困發生率降至0.51%。
“背靠岵山,面朝丹江,村里路、電、通信樣樣不通,全村69戶328人被‘堵’在水庫邊,人均6分薄田填不飽肚子。村里成立了合作社,讓貧困戶以扶貧小額貸款入股分紅…… 受益于“短線”產業,2019年,東鬧裕村108戶貧困家庭享受產業獎補90余萬元,65戶享受淡水養殖分紅2000元,75戶享受光伏發電分紅3000元……當年,103戶478人脫貧,貧困發生率降至0.51%。
洛寧縣上戈鎮劉墳村紅葉嶺上層林盡染、美景如畫(10月26日攝)。數據顯示,這5年,全省累計完成造林任務1338.21萬畝,超過規劃目標任務的三分之一;累計完成森林撫育2326萬畝,是規劃目標任務的116.3%,為“十三五”交上了一份出色的答卷。
10月18日,黨的十九大作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重大決策即將迎來3周年。近年來,當地探索實施縣城污水管網集中處理、農戶分戶式污水凈化、鄉鎮集中式污水處理站處理、企業集中處理等4種模式,走出了農村環境治理新路徑。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我國大力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各地有關部門合力推進農村廁所革命。
十三五期間,河南各地因地制宜,不斷探索林業生態產業扶貧路子,在保障良好生態的同時,讓更多貧困群眾享受到生態紅利,脫貧致富。“十三五”期間,我省選聘像嚴劉成這樣的生態護林員4.6萬名,中央財政安排我省生態護林員專項補助資金8.8336億元,帶動13.4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增收脫貧。
河南日報記者高長嶺攝 “咱石門村的軟籽石榴,皮薄色紅,籽粒飽滿口感好,歡迎選購。秋雨淅淅瀝瀝,紅彤彤的石榴顯得更加飽滿鮮亮,像紅燈籠一樣,映照著石門村火紅的生活。
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地區,歷史與現實一再證明,民族團結是新疆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阿同汗,維吾爾語的意思是“金子般的心”,這是呼圖壁縣呼圖壁鎮團結巷維吾爾族群眾給“阿同汗”愛心志愿服務隊創始人王桂珍取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