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9月11日10:31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最早聽說“兔兒爺”,是看電視劇《四世同堂》,劇中祁老爺子從小攤兒上買了一個“兔兒爺”哄孩子。可能因為“兔兒爺”是老北京獨有的風物,鏡頭給出它不少特寫,看上去模樣怪怪的,至于為何呼“兔”為“爺”卻并不得而知。于是,后來讀小說時,便對有關“兔兒爺”的描寫格外經心。老舍先生說那“兔兒爺”——“臉蛋上沒有胭脂,而只在小三瓣嘴上畫了一條細線,紅的,上了油;兩個細長白耳朵上淡淡地描著點淺紅;這樣,小兔的臉上就帶出一種英俊的樣子,倒好像是兔兒中的黃天霸似的。它的上身穿著朱紅的袍,從腰以下是翠綠的葉與粉紅的花,每一個葉折與花瓣都精心地染上鮮明而勻調的彩色,使綠葉紅花都閃閃欲動。”《四世同堂》是老舍先生戰亂時期在重慶創作完成的,這些津津樂道故土風物的精致文字,包含著多么濃郁的鄉愁啊。
祭月圖
舊時過中秋,祭月是主要的活動。到了八月十五傍晚,家家戶戶的庭院里,都要面向東南方擺設一張八仙桌,供以瓜果、月餅、毛豆枝、雞冠花、藕、西瓜等。桌前鋪有一塊紅氈供人們祭拜之用,布置停當后,只見月亮漸漸由東南升起,家中的女子(京城習俗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一說)依長幼順序,一一叩拜月亮。供畢,全家團坐,飲酒賞月,分享瓜果、月餅等祭品。故民間又稱中秋節為“團圓節”。桌上的毛豆枝,是專門為“兔兒爺”準備的。
爺,是封建時代對地位尊貴者的敬稱。每逢中秋,“請”一尊泥塑的“兔兒”且稱之為“爺”恭而敬之地“供”起來……這種風俗源自一段民間傳說:有一年,北京城里忽然鬧起了瘟疫,幾乎家家都有病人,吃什么藥也不見好。月宮嫦娥看到人間燒香求醫的情景,心里十分難過,就派玉兔到人間去為百姓消災治病。于是,玉兔變成一個少女來到了北京城。她走了一家又一家,治好了很多病人。人們為了感謝玉兔,都要送給她東西。可玉兔什么也不要,只是向別人借衣服穿。這樣,玉兔每到一處就換一身裝扮,一會兒是男人裝束,一會兒又是女人打扮。為了能給更多的病人治病,玉兔就騎上馬、鹿或獅子、老虎,走遍了北京城內外。直到消除了北京城的瘟疫,才又回到月宮中去了。
為了紀念玉兔給人間帶來的吉祥和幸福,人們便用泥塑造了它的形象,有騎鹿的,有乘鳳的,有披掛著鎧甲的……高的有三、四尺,小的只有兩、三寸……千姿百態,非常可愛。每到農歷八月十五那一天,家家都要供奉它,酬謝它。
常見的“兔兒爺”,一般都是金盔金甲的武士模樣。而且,插在頭盔上的野雞翎只有一根,老北京有句歇后語:“兔兒爺”的翎子——獨挑。后來,“兔兒爺”又由單個武士,發展成整出武戲的“兔兒爺”,如《長板坡》、《天水關》、《戰馬超》等,其服裝、道具,無一不和舞臺上相似。再后來,又有了反映人們日常生活的“兔兒爺”,如剃頭的“兔兒爺”,推車、挑擔的“兔兒爺”等等。甚至人們還把“兔奶奶”也請到了供桌上,讓他們夫唱婦隨,二者衣著打扮,也隨時代變遷而變化。
不過,“兔兒爺”再神氣,被“請”回家也只能風光一天,第二天就成了孩子們的玩物。關于“兔兒爺”的歇后語還有:“兔兒爺”出水——兩腳泥;“兔兒爺”洗澡——一灘泥;“兔兒爺”掏耳朵——崴泥……總之不是這泥就是那泥。其實,無論“兔兒爺”作為一方神靈還是民間工藝品,它本質上不就是一團可愛的泥嗎?(李立華)
“嫦娥四號”是一位“護士”,它給月球“測量體溫”,幫助人類繪制出第一份完整的月球全天溫度曲線圖。“嫦娥四號”還是一位“觀測員”,它承擔了人類在月球背面的首次低頻射電天文觀測,傾聽“來自宇宙的聲音”。
在探月工程“繞、落、回”的收官之際,讓我們回顧一下“嫦娥”的探月之旅: 2007年,嫦娥一號成功發射,千年奔月夢想成真。2013年,嫦娥三號成功發射,“玉兔”漫步月球——這是我國首次地外天體軟著陸和巡視探測,標志著“繞、落、回”第二步戰略目標全面實現。
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分別于11月10日3時12分和11月9日10時17分結束月夜休眠,受光照自主喚醒,迎來第24月晝。在接近月午時,“玉兔二號”月球車計劃進行至少1次全景相機環拍,紅外成像光譜儀、中性原子探測儀、測月雷達開展同步探測。
基于全景相機拼接影像、DOM影像等數據情況,“玉兔二號”月球車在第22月晝期間將向玄武巖或反射率較高的撞擊坑區域行駛。“玉兔二號”月球車在本月晝期間將對這兩個撞擊坑開展科學探測。
8月27日,據@電影守望者余泳消息,中國電視劇制作中心演員、《西游記》和《紅樓夢》的配音演員陳阿喜去世,享年79歲。陳阿喜原籍遼寧大連,是中國第一批直播電視劇演員、話劇演員、中國第一代電視播音員、資深配音演員,1981年被載入“中國藝術家辭典”,1987年被文化部評定為“尖子演員”,1989年載入“古今中外女名人辭典。
2020年7月23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開啟了我國航天事業的新篇章。我國月球探測工程分為“繞、落、回”三個階段,嫦娥一號完成了繞月探測的目標,嫦娥三號實現了落月與巡視勘察。
“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分別于6月28日1時00分和27日16時23分結束第19月晝工作,進入月夜休眠。“玉兔二號”月球車利用紅外成像光譜儀,先后兩次對第17月晝期間發現的小坑展開探測,并同步展開巡視探測。
6月23日上午9時43分許,我國第55顆北斗導航衛星成功發射。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用自己的方式、自己的努力、自己的拼搏,勇攀科技高峰,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題,突破了一批又一批“牽鼻子”“卡脖子”的關鍵核心技術。
中國第一艘國產航空母艦山東艦,在三亞交付海軍…… “中國智造”服務人民,每每令世界驚嘆:2019年末全國高鐵營業里程達到3.5萬公里,繼續穩居世界第一;全國已修建特大橋梁5716座,大跨徑橋梁技術領先世界;清華大學研發的新型人工智能芯片“天機芯”成為世界首款異構融合類腦芯片……
伴隨著月球背面新一輪的曙光,在月球“沉睡”的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分別于5月17日3時25分和16日11時53分,結束了寒冷且漫長的月夜休眠,受光照自主喚醒,迎來了第18月晝工作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