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5日10:39 來源:光明日報
在探月工程“繞、落、回”的收官之際,讓我們回顧一下“嫦娥”的探月之旅:
2007年,嫦娥一號成功發射,千年奔月夢想成真。嫦娥一號進行繞月探測,實現“繞、落、回”的第一步,取得了以月球影像圖、月壤微波信息等為代表的大量科學成果。
2010年,嫦娥二號成功發射,獲取了備選著陸區1.5米和全月面7米分辨率成像數據,為月球軟著陸創造了條件。
2013年,嫦娥三號成功發射,“玉兔”漫步月球——這是我國首次地外天體軟著陸和巡視探測,標志著“繞、落、回”第二步戰略目標全面實現。
2018年,嫦娥四號成功發射,實現了人類探測器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探測,并傳回了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
如今,嫦娥五號正在飛往月球的路上,“繞、落、回”的最后一步也已順利邁出。如果一切順利,23天后,它將帶著月壤樣品安全返回地球。
回首這段征程,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探月工程三期副總設計師、嫦娥五號任務新聞發言人裴照宇頗為感慨。在他看來,與一些國家相比,我國探月工程雖然起步較晚,但有著自己的節奏,沒有亦步亦趨。
“我們在設定發展思路、發展目標的時候,根據自己的國情來選定目標,選定發展的步驟和節奏。”他說,航天的發展要與國家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相匹配、相協調。我國月球探測經過十幾年的努力,從沒有,到完成“繞、落、回”,這是一個很好的實踐。
循著月球探測的規律和節奏,中國的探月步伐行穩致遠。裴照宇在分析我國探月成功經驗時指出,我們是一個規劃、分步實施,以穩扎穩打的方式進行統籌發展。“在很多國外同行看來,這樣的發展方式對于穩步、快速提升月球探測技術非常有好處。”
“繞、落、回”之后,載人登月、深空探測等任務在等著我們。“嫦娥”繼續奔月,中華民族的飛天夢不會停止。
(本報記者 陳海波)
根據實時遙測數據監視判斷,嫦娥五號探測器近月制動正常,順利進入環月軌道。高速飛行的探測器在靠近月球時,實施“剎車”制動,目的是使其相對速度低于月球逃逸速度,從而被月球引力捕獲。
講述人: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嫦娥五號探測器有效載荷分系統質量師 劉國才 碧海云天,椰風習習。比如,嫦娥四號任務中的全景相機和紅外成像光譜儀在月午期間不工作,而嫦娥五號任務需要載荷在月午期間工作。
11月24日凌晨4點30分,長征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11月22日22時30分,距離嫦娥五號發射還有30小時,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指揮中心4樓指控大廳燈火通明,火箭發射前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推進劑加注開始了。
長征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和嫦娥五號探測器完成技術區總裝測試工作后,垂直轉運至發射區。在裴照宇看來,嫦娥五號任務對于我們“繞、落、回”整體規劃來說,是收官之作;對于未來我國月球探測來說,是奠基之作。
△2014年10月發射的嫦娥五號T1試驗器拍攝的地球和月球合影國家航天局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掀開了嫦娥探月工程的大幕,全方位研究了月球的總體情況。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號發射,進一步挑戰全新技術,結束月球探測任務后,飛過距離地球150萬千米的日地拉格朗日二點,隨后,飛掠圖塔蒂斯小行星。
11月17日,長征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和嫦娥五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完成技術區總裝測試工作后,垂直轉運至發射區,計劃于11月下旬擇機實施發射。發射“嫦娥”記錄2:2018年12月8日,長三乙遙三十火箭,將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嫦娥四號”成功實現了人類探測器首次在月球背面的軟著陸。
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2020年10月9日23時,在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飛行控制團隊控制下,天問一號探測器主發動機點火工作480余秒,順利完成深空機動。在航天專業術語中,為了減少飛行偏差,使探測器沿著正確的軌道飛行而進行的變軌控制稱為修正。
“十三五”期間,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圍繞空間實驗室飛行任務和空間站研制建設等工作,取得了顯著進展和重要成果。 目前,執行空間站建造階段四次飛行任務的航天員乘組已經選定,正在開展任務訓練。
7月31日,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暨開通儀式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北斗精神”是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開通的重要密鑰,是新時代航天科技事業不斷向前推進,實現航天夢、強國夢的重要支撐。
23日中午12點41分左右,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征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并成功入軌。航天科技集團五院 “天問一號”探測器系統副總設計師 賈陽 :我們有月球探測,前面的一期二期和即將實施的三期工程的技術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