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7月26日08:37 來源:紅星新聞
警報拉響!今年已有265家房企破產,買房要考慮清楚了
據人民法院公告網的數據顯示,截至7月24日,2019年全國已經有274家房地產企業發布破產公告,其中24日當天就有3家。
看到這則消息,相信很多人會感到驚訝。在20多年前房地產業大發展的時候,幾乎所有房企都賺得盆滿缽滿,今天怎么會落得如此結局,說破產就破產呢?
確實,出現這種結局,實在讓人難以接受。從中國房地產現狀來看,其擁有堪稱兩項世界之最:中國房企規模,堪稱同行業世界之最,7月22日發布的《財富》世界500強中,有恒大、碧桂園、綠地、保利、萬科等5大房企上榜;世界上,中國的房企數量排名第一,根據2018年全國工商局統計,中國已登記注冊的房地產開發商數量達到9.7萬個。
如今不管承認與否,房企破產的結局都是無可爭議的事實。或許有人會問,房企破產的原因到底在哪?事實上,中國房地產發展本質是靠杠桿和債務驅動的,當兩個條件都發生改變的時候,這個行業最好的黃金日子也就算過去了。
在中央政府的要求下,2018年各地政府出臺了400余項調控政策,收縮房地產業發展規模。今年,政府及各部門更是將房地產業作為重點調控目標。4月份,中央政治局會議再次強調“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落實好一城一策、因城施策、城市政府主體責任的長效調控機制”,并重提結構性去杠桿。
同時,住建部約談部分城市政府相關負責人,強調房地產市場調控目標不動搖,延續趨嚴態勢。且6月份,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強調重視一些地方的房地產金融化問題,釋放了房地產政策趨緊信號。
在這些政策驅動下,房企的融資環境也被收緊,融資成本大幅提高,這使得部分中小房企陷入了“無米之飲”的困境。
據克而瑞統計,今年上半年,95家房企境內發債的平均成本為4.97%,境外發債的成本則為8.34%。事實上,2018年以來,房企境外債的發債成本便一直居高不下,特別是2018年10月,境外發債成本突破8%,之后均維持在7.5%以上。顯然,大量房企能輕易獲得融資或再融資的日子已經結束,尤其今年6月后,境內債、ABS、信托、美元債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政策收緊,更容易導致一些中小房企的“死氣”。
還有,未來兩年房企陷入償債高峰,也讓不少中小房企會在償債中陷入經營絕境。據恒大研究院報告,2019年至2021年是房企有息負債的償債高峰。經過測算,截至2018年底,房地產主要渠道有息負債余額為20.3萬億元,會在2019年至2021年集中到期,到期規模分別為6.8萬億元、6.6萬億元和5.4萬億元。
上述兩方面環境的改變,是促成全國200余家房企破產的直接動因,且這種趨勢是不可逆轉的,往后還將有更多房企加入破產行列,這應該是中國房企發展歷程中的必然結果或宿命。
那么,這么多房企破產到底釋放了什么信號?在筆者看來,應主要釋放了3方面信號:
首先,房住不炒的決心和信心不會動搖。房企要認清形勢,不要再存任何僥幸心理,根據自身情況調整開發規模,防止再盲目擴大規模使得資金斷鏈而陷入破產命運。特別是大量中小房企應主動做好退出準備,早做其他投資打算,力爭平穩退出,避免產生更大損失。
其次,中國房企未來將面臨洗牌,房企布局及結構也將有一場新的變局。中國9.7萬多家房企是一個龐大的規模,這個規模將隨著宏觀調控的持續深入及融資環境的收緊,未來將加劇分化,還將有大量中小房企被淘汰出局。各級政府及其監管部門應有穩妥退出預案,防范大量房企破產可能帶來的各種不確定性社會震蕩,確保房地產調控的“軟著陸”。
最后,投資投機性購房,把房產繼續作為一項重要投資選擇,將會面臨很大風險。目前投資投機性購房既在政府禁止之例,其本性也存在很大風險;尤其隨著未來大量中小房企破產退出,加上房地產市場調控,投資投機性購房的風險將加大。對此,現在有投資投機購房行為的民眾應該認清當前形勢,及時掌握房企動態,除了不再參與盲目投資投機購房活動之外,還可考慮將原來手中的房子在價格適當的時候處理掉,免得未來成為一塊“燙手山芋”,避免更大的投資損失。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莫開偉
作者系中國知名財經作家,中國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員
“一方面受中介門店放假影響,另一方面假期第一天看房客未達到高位,但預約看房的客戶明顯增多,預計假期后續日成交可達5~6單。貝殼研究院高級分析師潘浩也認為,受樓市調控政策影響,以及今年8月房地產市場成交規模亮眼,出現“搶跑”等因素,導致今年樓市的“金九”成色不足。
近日,住建部、中國人民銀行在北京召開重點房地產企業座談會,會議為房地產融資劃定的“三條紅線”引發廣泛關注。新的調控政策之下,房企難再任性“買買買”,銷售慘淡而開發投資火熱的樓市別樣風景迎來終局。
銀保監會近期也多次強調,堅決防止“影子銀行”死灰復燃、房地產貸款亂象回潮和盲目擴張粗放經營卷土重來。中國指數研究院專家稱,房企應提高資金管理的精細度,建立資金精細化管理體系,優化資金使用環節,保障資金高效運營。
5月16日晚間,綠地發布官方聲明,經初步核實,被舉報者并非綠地集團高管陳軍,而是綠地集團下屬京津冀事業部營銷部負責人陳軍。舉報信還稱,在張雨婷擔任陳軍秘書期間,陳軍利用公司的可報銷公關經費,給張雨婷購買了兩個價值萬元的高端手提包。
諸葛找房數據研究中心分析師國仕英對新京報記者表示,下調首付款比例的政策會有效減輕疫情對樓市的影響,使得商業地產方面盡快恢復。新政一定程度上會刺激蘭州商業地產去庫存,有助于減少商鋪空置率,進而緩解房企資金壓力。
3月以來,北京樓市持續回暖,新房、二手房成交量出現大幅反彈。諸葛找房數據研究中心分析師國仕英也表示,“預計4月房地產市場成交量會逐漸恢復,基本能恢復至去年同期水平。
4月8日零時起,武漢正式解封,75個離漢通道管控卡點統一撤除,276列旅客列車從武漢地區各站開往上海、深圳、成都、福州、南寧等地,200多個航班從武漢起飛。3月31日,武漢迎來疫情后第一場土拍,7宗地塊全部成功出讓,總成交價約106.96億元,總出讓面積106.74萬平方米,金茂、龍湖、武漢地產等成為了疫情后第一批拿地房企。
11日,深圳發布文件明確,對已批未開盤、已批在售項目的房地產開發企業,允許視疫情防控情況現場開盤、開放線下售樓處。企業需保證防控機制到位、員工排查到位、設施物資到位、內部管理到位,落實企業疫情防控主體責任。
在房地產市場復工的壓力之下,各地“花樣”扶持政策不斷推出。從目前來看,各地復工后市場恢復不盡相同,苑承建稱,北京、蘇州、南京、青島等少數城市交易量恢復的情況好一些。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逐步穩定,房地產市場被緊急按下的“暫停鍵”正在抬起。據悉,復工后,金科將首先安排部分員工到現場辦公,并做好員工體溫檢測、辦公環境消毒、用餐安全供應等安全防護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