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05日10:03 來源:映象網
映象網訊(記者 燕子丹)在花都鄢陵,有一個靠果樹栽培育種和寫論文出名的“泥腿子”“土專家”,他以農民身份當上貨真價實的鄢陵縣林業科研所所長,管著30名在編職工,他精心培育的優質雜果樹苗被推廣到全國10多個省市區,創造的直接經濟效益超過5億元。斗膽說,在全國農民里頭,單比科研成果,恐怕沒幾個人能超過他。
岳長平,一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農民科技工作者,目前擔任鄢陵縣林業科學研究所所長、黨支部書記,高級工程師。從1982年起搞果樹育苗,1997年以農民身份成功競聘縣林科所所長,開啟了果樹育苗研究的新征程,取得一些科技成果,先后榮獲“許昌技能大獎”“中原技能大獎”,被評為“許昌市勞動模范”“全國技術能手”“全國首屆優秀農民工”,是許昌市拔尖人才和“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2019年又當上了第三屆“中原大工匠”。
作為一名地地道道的農民,岳長平高中畢業,大學沒讀完,兩次與畢業證失之交臂,但憑著刻苦鉆研,在林業育苗方面勇于探索和創新,從一名沒有文憑的“泥腿子”一步步成長為全國技術能手和中原大工匠。
在自己培育的小麥田里開心的笑著
拜師學藝 “土雞變成金鳳凰”
1963年,岳長平出生在鄢陵縣張橋鄉西許村,在兄弟4個當中排行老二。因為7歲喪父家里窮困,在他的童年記憶里,幾乎頓頓吃紅薯面疙瘩,一年到頭也吃不了幾回肉。
“因為窮,1981年高中畢業時,連5角錢的畢業證錢也掏不起,成了沒有文憑的高中畢業生;因為窮,高考落榜后不得不打消復讀的念頭,決心學習果樹育苗栽培技術,土里刨金改變窮貌。”岳長平說。
“我是從1982年開始從事嫁接育苗等果樹栽培,幾年堅持下來,掌握了一些果樹育苗栽培技術,還撰寫了多篇論文。邊搞育苗邊撰寫論文是我一開始就堅持的習慣。起初,我只是簡單論述某一種果樹的育苗、嫁接等栽培技術,后來積累的經驗多了,就開始正兒八經撰寫論文,從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到解決問題,每一篇論文都有論點、論據和嚴謹的論證過程及結論,分別投給《林業科技通訊》《河南林業》等國家和省級期刊。”
“當時有人說我這個窮孩子應該趕快想法子掙錢吃飯,整天悶頭撰寫論文投稿,是想‘土雞變成金鳳凰’。可別說,這就是我的一個夢想,而且蒼天不負苦心人,這個夢想也真的實現了。”
“1988年,我撰寫的論文《柿樹劈接技術》第一次在《河南林業》刊發,在果樹育苗栽培界引起轟動。其實,真正讓我‘土雞變成金鳳凰’的,不單單是論文,而是通過拜師學藝掌握了果樹雜交良種技術。”說到從前的經歷,岳長平感慨不已。
隨著技能的不斷提升,岳長平又先后學習掌握了多種果樹雜交育種技術,撰寫的論文更是連續在全國和省級科技期刊上發表,成了遠近聞名的農民林業專家、果樹栽培技術能手。
一鳴驚人 “泥腿子”掌舵林科所
第二次與文憑失之交臂,是脫產讀了將近兩年大學快要畢業時,岳長平放棄學業回鄉參加競聘林科所所長,以農民身份帶活一個陷入困境的國有科研單位,用取得的更多科技成果幫助家鄉農民致富。
“我做夢都想上大學,這個夢想在我32歲那年實現了。”
由于科技成果多次獲得縣、市、省級獎勵,在林業科研方面作出一定貢獻,1995年,縣里推薦岳長平到河南農業大學林學系花卉園藝專業脫產學習2年,畢業考試合格發給大專文憑。機會來之不易,這一年的春天,他走進大學校園,開始如饑似渴地求學。
“1997年,就在我快要畢業時,縣林業局通知我參加競聘林科所所長。一聽說‘泥腿子’也能競聘縣林科所所長,我心動了。可是,將要開始的畢業考試,又讓我陷入兩難抉擇。思來想去,我決定放棄畢業考試,回鄉參加競聘,憑著在學校學到的專業知識和技術,在新崗位上展現新作為,取得更多科技成果。”
兩年的大學沒有白上,岳長平憑借扎實的專業知識基礎在競聘會上演講、答辯,最終一鳴驚人,當上了所長。
林科所是培育果樹品種的一方沃土,也是他進一步提升技能、施展才能的舞臺。他在這里灑下汗水,結出碩果,收獲希望,其中就包括柿樹新品種“黃金方柿”。
“‘黃金方柿’是用本地牛心柿與日本甜柿雜交培育所得,是我多年心血的結晶。在這個新品種培育過程中,我指導科研人員進行更深入研究,經過進一步去劣選優,使之成為集體科研成果。2001年11月,這項研究榮獲‘第八屆中國楊凌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博覽會’后稷金像獎。中國林科院和西北農大的教授評價該品種果形之大、單果之重,堪稱柿果之最。一項成果為林科所帶來300多萬元的收入。”
20多年來,岳長平先后主持完成科技成果10項,開發名優特新品種20多個,每年出圃各種小雜果苗達500萬棵,產品遠銷新疆、山西、北京、陜西、河北、遼寧等地,年創效益50多萬元。
看到自己培育的臘梅 岳長平喜不自勝
以“土”為榮,搞科研就得接地氣
搞果樹育苗栽培不能怕“土”,越“土”才越接地氣;自己出力流汗搞科研卻讓別人摘桃子也不能怕人說“傻”,“傻人”自有“傻人”福。
從事果樹育苗栽培研究38年、當林科所所長23年,岳長平獲得了眾多科技成果,帶活了曾經陷入困境的林科所,也給自己掙下倆“名號”:“土專家”和“大傻瓜”。
“說我是‘土專家’,我確實也稱得上。因為我搞了38年的果樹研究,早已成為名副其實的雜果專家。說我‘土’也是事實。迄今為止我當了23年的林科所所長,但一直沒找到當官的感覺,身上的土味卻越來越濃。為啥?搞果樹育苗栽培就是天天在地里搞實驗,與土坷垃打交道,渾身上下難免沾土。況且我本來就是地道的農民,無論穿著西裝革履還是土衣布鞋,我都是土味十足。但是我不怕‘土’,我覺得越‘土’才越接地氣,才能說明自己就是搞果樹研究的‘土專家’”。
“人長得土辦事也土。我這幾十年做的事,在很多聰明人看來是犯傻,我也就成了‘大傻瓜’。但是,我因為犯傻帶活一個科研單位,讓大家有飯吃,讓農民有錢掙,這樣的‘大傻瓜’我愿意當,也當得值!我認為,用這樣的方式搞科研、幫農民不是犯傻,而是做好事。雖然我個人的年收入少了很多,但看到林科所活了,職工有錢了,附近的農民富了,咱也從一個‘泥腿子’當上大工匠,心里真高興!”岳長平驕傲地說道。
從業17年的馮立雷是中建二局二公司中原分公司的總工程師,除了榮獲第三屆“中原大工匠”之外,還先后獲得“河南省五一勞動獎章”、中建二局青年科技之星、河南省工程建設科技創新先進個人等榮譽。
“從拿起焊槍參加工作,我已經在電力建設領域摸爬滾打24年”。中國電建集團河南工程有限公司焊接技術培訓中心焊工教練、高級技師陳建平感慨的說到。
今年72歲的元老級中國烹飪大師趙留安從事烹飪行業已經整整60年。60年來,他都在為傳承豫菜精髓,發揚豫菜文化而努力。
“之所以堅持創新38年,就是覺得石油人就要老老實實落實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責任。”談到堅持創新的動力,朱一斌這樣解釋。
?權力就是責任,責任就要擔當,忠誠干凈擔當是黨對領導干部提出的政治要求。我們黨90多年奮斗取得的偉大成就,充分展現了共產黨人的擔當精神。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關鍵是各級黨組織尤其是黨員領導干部要擔當責任,做到在黨憂黨,為黨盡職、為民盡責。
污水處理廠就像一座城市的腎臟,是城市水污染防治的第一道防線,也是維護綠水青山的生命線。
為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12月1日上午,河南省總工會、河南省委網信辦在鄭州聯合啟動2020河南省“中國夢·大國工匠篇”大型主題宣傳活動。河南省委網信辦主任郭巖松出席啟動儀式并為采訪團授旗,省總工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寇武江宣布活動啟動。
“中國夢”主題新創作歌曲征集推廣活動自2014年開啟以來,優秀作品不斷涌現,《光榮與夢想》《時間都去哪兒了》等歌曲深受人們喜愛。作曲人、歌曲《此生最愛是梨園》作曲 陳揮之:廣東音樂的樂器,就是這首歌曲的骨架,從頭到尾都貫穿,而用廣東語言邏輯譜寫而成的旋律,是這首歌曲的靈魂。
“沒有黃河,就沒有我們這個民族。”
近日,“中國夢·黃河情——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網絡主題活動圓滿收官。記者先后在河南四川及青海探訪二十多個縣市區,實地感受黃河流域各個地方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新舉措、新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