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3日21:06 來源:中工網
中工網訊(記者 高沖)近日,“中國夢·黃河情——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網絡主題活動圓滿收官。記者先后在河南四川及青海探訪二十多個縣市區,實地感受黃河流域各個地方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新舉措、新成就。
黃河之水源于“青” 以水而定量水而行
黃河發源于青海省,多年平均出境水量264.3億立方米,占黃河徑流量的49.4%,向下游提供了近一半的優質源頭活水,是名副其實的“黃河水塔”。一直以來,青海把維護黃河生態安全作為一個有機整體,統籌謀劃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保護與治理工作,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深入抓好水土保持、水患防治等工作,確保“黃河水塔”豐沛永固。
青海貴德縣拉西瓦灌溉工程現場 高沖攝
沿黃河干流一路向東,記者親眼見證了青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一個個生動典型。拉西瓦灌溉工程引黃河水灌溉谷地農田,助力貴德人民脫貧致富,“作為水利人,我們最大的愿望就是農田灌溉是自流灌溉,給百姓減輕負擔。”貴德拉西瓦灌溉工程建設局局長李占彪表示,拉西瓦灌溉工程的運行,不僅幫助當地群眾解渴,還解放了勞動力,減輕了用水成本。清水鄉火紅線椒映射出當地農戶紅紅火火的幸福生活,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以及特殊的氣候條件讓循化線椒色澤比其他地區的線椒更為鮮紅,香味也更加濃厚,成為當地特有的標志性產品。“今年我們種植了300畝線椒,每畝大約產量為2300斤,今年來講市場上能賣到5元一斤。”產地負責人向我們介紹到,當地通過生產花椒粉、花椒顆粒等直接帶動農戶包括種植農戶470戶以上,為農民增收發揮了積極作用,促進了地方經濟發展。
近年來,青海省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持續向好,水資源節約利用成效明顯,民生水利得到大力發展。從百姓生活的高原俯視“變美”的黃河,在干渠邊聽著黃河水“嘩嘩”流淌的聲音,真切感受到黃河水已然變成了人民的幸福河。
“豫”見黃河 共同見證治水華章
河南,這個深植于中原土地的人口大省,已與黃河羈絆千百年。走進河南,一副與水為鄰、依水而生、靠水發展的圖景徐徐展開。力保黃河安瀾,享受黃河資源,實現共生共興的生活,離不開一代代治黃人和黃河守護者的無私奉獻。
小浪底水利樞紐模型圖 高沖攝
小浪底水利樞紐是黃河流域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同時也是母親河上跳動著的一顆年輕而又強大的心臟。從空中看去,它像一顆巨大的藍寶石鑲嵌在中華文明發祥地的崇山峻嶺之間。當洪峰迭起,威脅周邊人民群眾安全時,小浪底落下閘門削峰蓄洪,于是波小浪低、大河安瀾。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師張建生表示:“我們所謂的黃河守護者,最主要的任務就是按照統一調度的指令,確保100%執行到位,把設施設備維護好運行好,把小浪底工程管理好運籌好,讓它能夠正常地發揮。”。在開封,我們見到了“第三代”治黃人張飛。面對今年如此嚴峻的防汛壓力,張飛和他的戰友們先后處理了多次重大、較大險情。“遠看賣炭翁,近看修防工”是他的口頭禪,談及為什么選擇這份職業,張飛脫口道出:“不是我選擇了黃河,是黃河選擇了。”說起治黃,張飛介紹:“現在很多工作裝備、設備也是一年比一年強,現在8個人干的活能頂那時的100人。”隨著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更為先進的設備被研發出來,再加上有著像張飛一樣對黃河不一般情感的治黃人的存在,母親河已成為推動和鞏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功勛河。
黃河流域河南段各地都在持續用力、久久為功。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河南正奮力譜寫新時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絢麗篇章。
“川”越若爾蓋 感受沿黃生態發展之變
治沙還綠保濕地,共護母親河。近年來,四川加快建設川西北生態經濟示范區、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圍繞“保護優先、科學恢復、合理利用、持續發展”的濕地保護方針,對整個區域的濕地生態系統進行綜合治理,在保護高原濕地及其珍稀野生生物物種、維護其對黃河水流的調節作用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生態功能。
若爾蓋花湖生態保護區 高沖攝
若爾蓋是黃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養區,是“中華水塔”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國生態安全大局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據若爾蓋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科研科科長索郎奪爾基介紹,“黃河干流枯水期40%和豐水期26%的水量都來自于若爾蓋,生長在濕地中的高原泥碳沼澤就像海綿一般,不斷蓄水防水,調節黃河干流徑流量。同時,它還肩負起凈化水源,鎖住二氧化碳的重任。”據了解,過去由于氣候變暖、人為開溝排水等因素,若爾蓋濕地一度水位下降,大量沼澤出現消失退化,動物生存的生態環境變得非常惡劣。
近年來,花湖生態保護區的環境面貌、衛生環保、功能設施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保護了自然生態資源的真實性和完整性。“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雪山草地也是金山銀山。”若爾蓋縣水務局局長阿三說。現在,母親河已成為國家生態治理和綠色發展理念的受益河。未來,四川將繼續努力推進黃河上游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筑牢黃河上游生態屏障,為譜寫美麗中國四川篇章作出更大貢獻。
短短十幾天所見所聞無一不在展現沿黃人民治黃用黃,與黃河共生共興的期盼和決心。“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千秋大計,習近平總書記始終記掛在心。“黃河者,新時代之大河也。”進入新時代,在黃河文化蘊含的中華民族偉大創造、偉大奮斗、偉大團結、偉大夢想精神的滋養下,沿黃各個城市正在演繹著一個又一個精彩的黃河故事,活力四射的黃河流域,正在上演人民幸福、生態宜居與高質量發展的全新篇章。
在花都鄢陵,有一個靠果樹栽培育種和寫論文出名的“泥腿子”“土專家”,他以農民身份當上貨真價實的鄢陵縣林業科研所所長。
從業17年的馮立雷是中建二局二公司中原分公司的總工程師,除了榮獲第三屆“中原大工匠”之外,還先后獲得“河南省五一勞動獎章”、中建二局青年科技之星、河南省工程建設科技創新先進個人等榮譽。
“從拿起焊槍參加工作,我已經在電力建設領域摸爬滾打24年”。中國電建集團河南工程有限公司焊接技術培訓中心焊工教練、高級技師陳建平感慨的說到。
今年72歲的元老級中國烹飪大師趙留安從事烹飪行業已經整整60年。60年來,他都在為傳承豫菜精髓,發揚豫菜文化而努力。
“之所以堅持創新38年,就是覺得石油人就要老老實實落實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責任。”談到堅持創新的動力,朱一斌這樣解釋。
?權力就是責任,責任就要擔當,忠誠干凈擔當是黨對領導干部提出的政治要求。我們黨90多年奮斗取得的偉大成就,充分展現了共產黨人的擔當精神。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關鍵是各級黨組織尤其是黨員領導干部要擔當責任,做到在黨憂黨,為黨盡職、為民盡責。
污水處理廠就像一座城市的腎臟,是城市水污染防治的第一道防線,也是維護綠水青山的生命線。
為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12月1日上午,河南省總工會、河南省委網信辦在鄭州聯合啟動2020河南省“中國夢·大國工匠篇”大型主題宣傳活動。河南省委網信辦主任郭巖松出席啟動儀式并為采訪團授旗,省總工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寇武江宣布活動啟動。
“中國夢”主題新創作歌曲征集推廣活動自2014年開啟以來,優秀作品不斷涌現,《光榮與夢想》《時間都去哪兒了》等歌曲深受人們喜愛。作曲人、歌曲《此生最愛是梨園》作曲 陳揮之:廣東音樂的樂器,就是這首歌曲的骨架,從頭到尾都貫穿,而用廣東語言邏輯譜寫而成的旋律,是這首歌曲的靈魂。
“沒有黃河,就沒有我們這個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