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9日15:59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趙洪波 撰文/攝影
十幾條紅色的木龍在古老的巷子里飛騰跳躍,時而如潛龍入海,時而如蛟龍盤旋。十一月的嶺南,廣東中山西區黃氏大宗祠門前,老藝人黃金漸正領著幾十名豪放的漢子展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醉龍舞。舞到興起,漢子們舉罐痛飲,仰天長嘯,在漫天的烈酒與真性情中舞出風調雨順和火紅的生活。
中山西區長洲村村民展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醉龍舞。
醉龍舞,始于宋代,距今有1000多年的歷史。它的發源地就在中山市西區長州村,這是一種融匯武術、南拳、醉拳、雜耍于一體的民間舞蹈。這份文化遺產曾一度沉寂,改革開放后,中山市開始重新對其進行發掘、整理和保護,2009年,醉龍舞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今天,中山市繼續采取各種方式把這份非物質文化遺產發揚光大。
現在,中山每年都要舉辦一場盛大的“醉龍文化節”,醉龍巡游、歷史短劇、長州扒仙艇比賽、“醉龍杯”文藝會演等十幾種形式多樣、精彩紛呈的活動構成了一個更加立體的醉龍文化盛宴。“要用文化賦能,繼續將醉龍舞這一瑰寶發揚傳承,弘揚優秀文化,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進一步提升全面小康的成色,為‘灣區樞紐、精品中山’建設,提供更強有力的文化軟實力、硬支撐!”中山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林銳熙這樣寄語醉龍舞。
中山黃圃鎮橫檔村村民在表演麒麟舞中的武術動作。
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成為中山市的一張文化品牌。近幾年,中山在全市范圍開展地毯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和挖掘,將歷史悠久、深藏于鄉野的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習俗等300多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了詳細的記錄整理和申報保護。今年10月,中山市公布了第八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新增“三鄉木偶戲”、小欖民間剪紙、大涌劉家拳等12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全市非遺項目數量增至51項。其中,中山咸水歌、小欖菊花會、崖口飄色、涼茶、醉龍舞、六坊云龍舞等6項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黃圃飄色、賽龍舟習俗、麒麟舞、臘味傳統制作工藝,中山市黃圃鎮一個鄉鎮就擁有4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中山市唯一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黃圃鎮把4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先后打造成了飄色文化節、端午龍舟賽、黃圃臘味美食文化旅游歡樂節,這些節日成為遠近聞名的品牌文化活動。臘味傳統制作工藝是黃圃鎮突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如今的黃圃臘味正創造著新的輝煌。黃圃鎮聚集了超過200家的臘味生產企業及配套廠家,成為全國最大的廣式臘味生產基地,形成了得福、泰和、榮業等一批黃圃臘味品牌。榮業食品有限公司更是遠赴海外,2018年在韓國證券交易市場上市,成為中山市首家海外上市的黃圃臘味企業。
中山臘味傳統制作工藝是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圖為工人們在晾曬臘味食品。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傳統文化的瑰寶,蘊含著人類文明中的智慧和精神。中山,是孫中山先生的家鄉,近現代以來這里名人輩出。這座極具幸福感的嶺南城市,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找到了發展振興的文化基因和密碼。
《光明日報》( 2020年11月29日 10版)
本周有兩條關于文物的新聞備受關注。文物和文化遺產具有物質和精神雙重屬性,如何處理好文物保護與利用關系一直備受關注。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10起破壞文物典型案例,揭示了文物保護中存在的問題。
11月18日,以“技藝彩云南·相約黃浦江”為主題的云南非遺系列推介活動吳涇鎮和美術館拉開帷幕,來自云南大理的白族扎染和來自德宏的傣族剪紙驚艷亮相,藍白相間的暈染色彩、精巧細膩的剪紙造型,帶來了濃濃的云南風情。
11月16日下午,“丈量五千年 蝶變黃河岸”主流融媒體沿黃探訪河南活動采訪團走進武陟縣嘉應觀,探索中華民族千年治水印記。“嘉應觀是黃淮諸河龍王廟,但是這里所供奉的龍王爺并不是天上會吞云吐霧的神話人物,而是彪炳史冊的15位歷代治河功臣。
在進博會新聞中心一角,陸永忠向觀眾展示著他的金山農民畫代表作。陸永忠一直致力于向外界推廣金山農民畫,在世界各地舉辦自己的個展,作品在日本、印度、美國等地展出。
”在四川阿壩州茂縣羌繡傳習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羌繡傳承人李興秀談到羌族文化時,她告訴記者,羌族文化十分豐富。李興秀介紹,茂縣現有7個培訓基地,有24000多人在培訓基地學習羌繡的刺繡、圖案、針法等技藝。
豪華游艇、甜蜜巧克力、奢侈華服外,高端器械、生物診斷、能源管理等,也讓人們看到了意大利產品的另一面。在去年進博會結束時,意大利駐滬總領館進行的一項涵蓋161家意大利參展商的調查顯示,86%的企業對進博會表示滿意,91%的企業表示會繼續參加進博會。
齊滿鎮打馕城按照“基地+合作社+貧困戶”模式進行產業化經營、規模化銷售,每天打出的一萬多個馕按照批發價分發給各村選出的兩名貧困戶,再由他們拉到村里銷售。齊滿鎮鎮長艾克拜爾·艾合買提告訴記者:“打馕城總投入685萬,目前就業286個人,每天能生產1萬個馕,每天32個貧困戶從這里按批發價拿到各村銷售,每個月的收入能有1500-3000元。
原標題:《鄭州一高校社團招新請來八旬剪紙傳承人:很喜歡和年輕人一起》10月26日,鄭州某高校社團招新現場,有一排全是展示的國家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穿著紅艷艷的唐裝,面前擺著各自傳承的技藝向同學展示,讓在校大學生可以更近距離的了解我們國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據八旬剪紙傳承人介紹,剪紙伴其一生,很喜歡和年輕人一起,很樂意參加這樣的活動。
10月28日,廣宗縣東召中學體育教練、非遺傳承人孫瑞周指導學生練習梅花拳。近年來,河北省廣宗縣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邢臺梅花拳引入中、小學校,融入校本課程,保護傳承傳統文化,提高學生身體素質。
手工刺繡藍牙音箱、扎染單肩包、纏花技藝小飾品……在日前舉行的第四屆中國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會上,“承古融今·推陳出新”紡織非遺系列展走進沈陽故宮,便攜時尚的非遺旅游產品吸引了不少游客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