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30日09:32 來源:猛犸新聞客戶端
猛犸新聞·東方今報記者 狄曉晶 見習記者 趙俊鴿 視頻報道
10月26日,鄭州某高校社團招新現場,有一排全是展示的國家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穿著紅艷艷的唐裝,面前擺著各自傳承的技藝向同學展示,讓在校大學生可以更近距離的了解我們國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據八旬剪紙傳承人介紹,剪紙伴其一生,很喜歡和年輕人一起,很樂意參加這樣的活動。
”在四川阿壩州茂縣羌繡傳習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羌繡傳承人李興秀談到羌族文化時,她告訴記者,羌族文化十分豐富。李興秀介紹,茂縣現有7個培訓基地,有24000多人在培訓基地學習羌繡的刺繡、圖案、針法等技藝。
圖為重慶市非遺傳承人李開軍正在為制作榮昌折扇削大邊。周毅 攝 10月25日,重慶市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李開軍正在為制作一把榮昌折扇做削大邊、削扇頭、打磨、走馬腳等準備工作。榮昌折扇與蘇州絹綢扇、杭州書畫扇并稱為“中國三大名扇”。
央視新聞《小康時代新青年》系列,今天認識一位用魚皮作畫的小伙解永亮。赫哲族是我國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之一 全國僅有5000多人 歷史上,赫哲族曾因穿魚皮衣服 人皆知赫哲族的魚皮衣
短短3年間,越來越多村民從深山中搬出來,夢嗚苗寨漸漸壯大,不僅成為“網紅”景點,還被評為4A級旅游景區。在夢嗚苗寨,不少村民和潘杰輝一樣,過上了“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好新生活。
“遇見花,賞世間之大美;遇見禪,悟本心之真如。在“云開幕”活動中,區文旅委黨委書記、主任鄧立化身主播,帶領觀眾一起“云游”華巖,讓各方游客“云”賞華巖夏荷之美。
“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王建曾經放棄了音樂培訓學校的高薪職位,全身心地投入到傳承和推廣黃河泥塤的工作中來。王建說,黃河泥塤是中華民族幾千年傳承的樂器,可惜現在會的人越來越少了,自己想把它傳承下去,愿意當黃河泥塤傳承的“有心人”。
普洱市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梅子鎮,有著“嗩吶、大號”之鄉的美譽,而家住寬裕村波艾村民小組的王興友就是嗩吶、大號的傳承人之一。農閑時,寨子里的文藝隊時常聚在一起研究曲譜、歌詞,大山深處時常飄出動聽的嗩吶、蘆笙調和村民歡快的“啊叔寨”。
“你耕田來我織布,你挑水來我澆園” ”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顏“。李睿 攝 今年54歲的金蓮就是陳大娘的徒弟,現在她在家里就能完成繡品,每天含飴弄孫、養牛養羊、繡花賣錢不亦樂乎。
牢記總書記囑托,內蒙古持續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深入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積極推動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目前,內蒙古全區共有75支烏蘭牧騎、3500多名隊員,年均堅持深入農牧區基層活動4個月以上,為各族群眾演出100多場,同時開展多種文化服務。
激越高亢的《中國古羌城》歌聲中,高大的城門緩緩打開,巨幅羌紅在云梯上翻飛,舞動出茂縣各族兒女脫貧奔小康的火熱情懷……這是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茂縣中國古羌城開城儀式上的場景(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