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04日12:07 來源:經濟日報
本周有兩條關于文物的新聞備受關注。一條是馬首銅像重返圓明園。時隔160年,流失海外重要文物馬首銅像終回故土。馬首銅像不再是一件皇家私藏,而是屬于人民的文化遺產。另一條是最高人民檢察院對外發布了10起破壞文物典型案例。這兩則新聞都涉及文物保護和利用話題。
文物和文化遺產具有物質和精神雙重屬性,如何處理好文物保護與利用關系一直備受關注。金瓦白雪,紅墻銀衣,一場雪能讓故宮博物院微博粉絲破千萬。從“故宮文創”到“紫禁城里過大年”,故宮的數字化文創使其變為網紅打卡地。同時,有些文物利用還存在“東施效顰”“削足適履”“張冠李戴”等問題,在保護與利用、技術與文化、公益與商業等方面難以調和。有些地方更出現了山寨版“文物”,不僅缺少文化內涵、資源浪費巨大,還可能因信息傳播失真造成不良文化影響。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強化歷史文化保護、塑造城市風貌;加強文物古籍保護、研究、利用,強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等,為做好新時代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
文物保護涉及文物安全,是底線,也是紅線。也只有在加強保護的前提下,才能充分利用文物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10起破壞文物典型案例,揭示了文物保護中存在的問題。有些企業違法施工破壞文物,文物被違法改建或占用,文物被盜掘受損,產權人擅自修繕或無力修繕致文物受損,此類案例不時發生。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的10起典型案例,顯示了檢察公益訴訟在加強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成果,有效激活和提升了文物治理能力水平。比如,在陜西省府谷縣檢察院督促保護明長城鎮羌堡行政公益訴訟案中,檢察機關督促相關鎮政府停止在鎮羌堡內開展管網工程施工,加強了涉案段長城及其附屬設施的保護和管理。
實踐中,不少文物保護涉及歷史遺留問題,如何協調解決好經濟建設、文物保護、民生保障等工作,需要立法、司法、執法各環節加強溝通協作,協同整改,進而實現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推動文物和文化遺產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僅要在法規政策上,而且要在相關具體措施上確保在保護好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真正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比如,在嚴厲打擊文物犯罪的同時,進一步規范文物流通,加強市場監管,強化文物進出境管理;引導社會參與,鼓勵支持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利用,讓更多人依法享用文物保護成果的權利。(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李萬祥)
陜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出土的陶鷹(上圖)和玉鉞(下圖)(拼板資料照片)。新華社發(中國文物報社供圖) 河南淮陽平糧臺城址出土的龍山時期玉冠飾殘片(資料照片)。
在全州縣思源民俗博物館建設中,唐以金克服一切困難,以明清3座古建筑為原型,按照1∶1易地整體搬遷復建,主要包括古民居、文物陳列館、古街、牌坊、古水車等五大部分。目前,全州縣民俗博物館建設初具規模,被列為全州縣重大建設項目,已面向社會大眾免費開放,游客前來都能看到這些寶貴的傳統建筑。
11月29日,安陽縣安豐鄉西高穴村“曹操高陵本體保護與展示工程項目”緊張施工,即將進入文物布展階段。該工程建設面積32450平方米,主要包括地下A區文物展示區、地上B區遺址展示區和C區能源中心,未來將打造為三國文化遺址公園。
在儀式上,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司長羅靜向北京市海淀區圓明園管理處交接了馬首銅像劃撥入藏清冊。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了解到,2007年,馬首銅像現身拍賣市場,何鴻燊斥資6910萬港元將其購回,并在港澳地區公開展示多年。
國家文物局正式將圓明園馬首銅像劃撥北京市海淀區圓明園管理處收藏,成為第一件回歸圓明園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攝影/新京報記者 浦峰 此次入藏儀式由國家文物局、北京市人民政府舉辦,《百年夢圓——圓明園馬首銅像回歸展》同期開展。
12月1日,圓明園馬首銅像劃撥入藏儀式在圓明園正覺寺舉行,正在正覺寺文殊亭展示。攝影/新京報記者 浦峰 此次入藏儀式由國家文物局、北京市人民政府舉辦,《百年夢圓——圓明園馬首銅像回歸展》同期開展。
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 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縱觀歷史,中華文明具有獨特文化基因和自身發展歷程,植根于中華大地,同世界其他文明相互交流,與時代共進步,有著旺盛生命力。
近日,28座分布集中形制多樣的夏代早期糧倉遺址在河南淮陽時莊遺址被發現??脊湃藛T在河南淮陽時莊遺址倉儲遺跡底部檢測出的粟、黍類作物成分。
新華社發(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河南南陽黃山遺址出土的石質制玉工具——系列石刻刀(2019年1月8日攝)。新華社發(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河南南陽黃山遺址出土的石質制玉工具——系列石銼(2019年1月8日攝)。
當日,“鏡里千秋——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展在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當日,“鏡里千秋——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展在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當日,“鏡里千秋——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展在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