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1日15:22 來源:上觀
11月18日,以“技藝彩云南·相約黃浦江”為主題的云南非遺系列推介活動吳涇鎮和美術館拉開帷幕,來自云南大理的白族扎染和來自德宏的傣族剪紙驚艷亮相,藍白相間的暈染色彩、精巧細膩的剪紙造型,帶來了濃濃的云南風情。
此次活動以云南非遺項目白族扎染、傣族剪紙技藝為核心,通過圖文、視頻、動畫等形式,開展表演體驗、文創研討、課堂學習、社區互動等多種交流活動。
云南白族扎染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段銀開,大理市白族扎染非遺傳承人楊銀利、段銀妹、楊志瑞、段袁,云南德宏州傣族剪紙非遺傳承人樊涌等六位非遺傳承人,帶著自己精選的非遺作品來到上海參加展覽和互動活動。
同時,一場“技藝彩云南·相約黃浦江”非遺藝術展在和美術館拉開序幕。這里不僅能欣賞到六位云南非遺傳承人的作品,了解扎染、剪紙的制作過程,還有用非遺技藝制作的文創產品售賣。
大理白族扎染
扎染作品《年年有余》
扎染,古稱“絞纈”,是中國古老印染技術“四纈”之一,染色工藝傳統而獨特。白族扎染,歷史悠久,蜚聲海內外,于2006年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扎染作品《飛天》
扎染工藝始創于兩漢,興盛于唐宋。史料考證,唐宋時期扎染工藝已在大理地區傳播,《南詔德化碑》有“越賧天馬生郊,大利流波濯錦”的記載。早在1000多年前,白族先民就掌握了扎染技藝。到了民國時期,居家扎染已十分普遍,大理周城村以扎染作坊密集成為扎染中心。
傣族剪紙
云南德宏州傣族剪紙非遺傳承人 樊涌 傣族剪紙作品
傣族剪紙是云南傣族民間傳統美術技藝,素有“鑿金為幡,剪紙為傘”之說,2006年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傣族剪紙以紙、布、金屬等為材料,使用特制的剪刀、刻刀、鑿子和錘子等工具來制作。傣族剪紙分“剪”與“鑿”兩種技法,一般一次可剪八層紙、可鑿五十余層紙。
剪紙作品《一念向善》
藝人通常采用即興剪紙和樣稿剪鑿兩種方式來創作,題材大多是花草鳥獸和各種幾何形紋,常見圖形既有龍鳳、孔雀、大象、獅子、麒麟等奇獸異鳥,也有糯粘花、荷花、茶花、杜鵑等花木,還有亭臺樓閣、佛塔寺廟等建筑以及表現佛經和傣族民間故事連環畫。成品一般用于刺繡樣稿、門楣裝飾、燈彩、佛幡、供品等。
技藝彩云南,相約黃浦江。
扎染連剪紙,滇滬藝緣長。
期待你移步吳涇,
咫尺體驗彩云之南的民族文化,
親密感受傳承千年的“非遺”情懷。
日程安排
上海和美術館展廳展覽:
2020年11月18日—11月30日
閔行區放鶴路1508號(免費參觀)
當晚,河南省非遺曲藝展演周匯報演出在河南藝術中心上演,來自全省各地的曲藝名家表演了大調曲子、三弦書、河洛大鼓、河南墜子等節目,展示非遺曲藝文化的魅力。當晚,河南省非遺曲藝展演周匯報演出在河南藝術中心上演,來自全省各地的曲藝名家表演了大調曲子、三弦書、河洛大鼓、河南墜子等節目,展示非遺曲藝文化的魅力。
黃河奔流,滋潤多彩中原大地;大河兩岸,孕育朵朵曲苑奇葩。12月7日晚,由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主辦,河南省文化藝術研究院、寶豐縣人民政府承辦的河南省非遺曲藝展演周匯報演出在河南藝術中心拉開帷幕。
伴隨著國潮藝術蓬勃發展,我國兒童劇呈現出多元化發展新態勢,戲劇、音樂劇、歌劇、舞劇、形體劇、故事劇等爭奇斗艷。《小小非遺夢想家》童劇用創新傳承經典的模式打造兒童戲劇品牌,不僅為孩子們送去藝術享受和歡樂,受到廣大家長和孩子們的青睞,而且為傳統文化藝術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黃圃飄色、賽龍舟習俗、麒麟舞、臘味傳統制作工藝,中山市黃圃鎮一個鄉鎮就擁有4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山臘味傳統制作工藝是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圖為工人們在晾曬臘味食品。
“決勝2020”網絡主題活動河北站媒體采訪團走進石家莊市贊皇縣原村土布博物館。記者周國梁攝 近年來,在贊皇縣雪芹棉產品開發有限公司和原村土布專業合作社的帶動下,贊皇縣1300多名農民過上了好日子,帶動了周圍6個鄉鎮17個村貧困婦女共同致富。
入冬以來,夾在昆侖山和塔克拉瑪干沙漠之間的新疆和田地區天氣漸涼,當地厚重溫暖、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羊毛手工地毯也到了產銷旺季。
11月5日至7日,“決戰決勝譜新篇·文化扶貧在行動”網絡主題傳播活動四川站來到綿陽市北川縣、安州區,阿壩州茂縣、汶川縣等地,探訪當地文化扶貧工作成效。” 吳紅的羌茶以當地百年以上的高山野茶為原材料,通過傳統的羌茶工藝純手工制作。
”在四川阿壩州茂縣羌繡傳習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羌繡傳承人李興秀談到羌族文化時,她告訴記者,羌族文化十分豐富。李興秀介紹,茂縣現有7個培訓基地,有24000多人在培訓基地學習羌繡的刺繡、圖案、針法等技藝。
“合作社社員從5戶發展到104戶,從第一年產茶50多斤到去年年產茶5000多斤。吳紅先后在擂鼓、曲山等地拜師學習手工制茶技藝,還自費到福建等地學習,總結出了羌茶12道傳統工序手工制作技藝。
11月5日至7日,“決戰決勝譜新篇·文化扶貧在行動”網絡主題傳播活動走進四川綿陽市北川縣、安州區,阿壩州茂縣、汶川縣等地,探訪當地文化扶貧工作成效。同樣在茂縣,省委網信辦的定點扶貧項目已于2019年收官,當地建檔立卡貧困戶2戶8人全部實現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