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09日10:55 來源:四川日報
在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中,如何喚醒各地的文化資源,帶動當地群眾脫貧致富?全省多地積極探索、廣泛實踐,通過非遺保護傳承、文旅綜合開發等形式,既留住鄉愁,又致富一方。
11月5日至7日,“決戰決勝譜新篇·文化扶貧在行動”網絡主題傳播活動走進四川綿陽市北川縣、安州區,阿壩州茂縣、汶川縣等地,探訪當地文化扶貧工作成效。
□成博 四川在線記者 肖姍姍
在非遺保護傳承中
開辟脫貧致富路
北川縣曲山鎮唐家山村的吳紅,是綿陽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羌茶手工制作傳承人。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中,吳紅的丈夫和兒子不幸遇難。從痛失至親的悲痛中走出來后,吳紅決定學習手工制茶,“地震發生時,是一棵被連根拔起的茶樹救了我,學習手工制茶對我來說是一種‘感恩’。”吳紅說,她想通過制茶帶動鄉親致富。
在該村,茶葉發展有兩大優勢:源遠流長的羌茶手工制作工藝;山上存活的百年老茶樹。“采茶回來后利用純手工工藝加工,12道傳統工序形成原生態味道。”吳紅說,嚴格的質量把關和附著的羌文化特點,使其制作的手工茶很快打開了銷路。
2010年10月,懷著感恩之心的吳紅,發起成立了振興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吸納當地村民參與手工茶的制作與銷售。通過入股,村民每年還能獲得1000元分紅。截至2019年底,合作社已吸納社員104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9戶,恢復老茶園1500余畝。2018年底,合作社所有貧困戶脫貧,直接增收金額15萬元以上。
在我省,通過非遺保護傳承開辟脫貧致富路,帶動貧困戶增收的還有不少人。綿陽市安州區桑棗鎮市級非遺花廟土陶傳承人鄧忠華通過土陶制作,為當地創造就業崗位70個,其中有20多人來自貧困戶家庭。在阿壩州茂縣,國家級非遺項目羌繡傳承人李興秀成立了茂縣興繡手工藝農民專業合作社,吸納當地婦女就業,許多學員一天就能掙五六百元。“綿陽和阿壩的非遺保護傳承實踐使我們認識到了非遺對當代社會意味著什么,這不僅僅是一個保護的問題,還能直接帶來經濟效益。”四川省非遺保護協會常務副秘書長、專家委員會副主任郭桂玲表示。
在文旅綜合開發中
實現家門口奔康
“現在,在家門口就能取得和以前出門務工一樣的收入”,這是此次采訪過程中記者聽到最多的一句話。
11月7日9點,阿壩州茂縣中國古羌城舉行開城儀式,身著民族盛裝的羌族群眾跳起歡快的沙朗,“釋比”引領隊伍拾階而上,“羌王”和“王妃”在城門口向八方游客揮手示意。“這是模仿古代羌王迎接貴客時的儀式,參與表演的人員全部是古羌城員工。”中國古羌城講解員高禮芝告訴記者,這樣的儀式,每天都會在中國古羌城舉行。
汶川特大地震中,羌族聚居區受損嚴重。震后,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傳承羌族傳統文化,當地規劃建設了總占地3000余畝的中國古羌城,在展示羌族原有的建筑風貌、民風民俗、祭祀禮儀的同時,吸納周邊居民就業。其中,中國羌族博物館,擁有近萬件珍貴文物藏品,其中國家一級、二級、三級文物313件,成為游客了解羌族歷史文化的集中場所。
“通過對當地居民進行羌族文化、旅游服務等技能培訓,中國古羌城自建成以來,共吸納近千人就業。”高禮芝說,目前近600名員工中,有400多人來自當地貧困戶家庭、低保戶家庭,他們在中國古羌城工作每年能收入2萬元左右。
同樣在茂縣,省委網信辦的定點扶貧項目已于2019年收官,當地建檔立卡貧困戶2戶8人全部實現脫貧。
通過充分挖掘當地自然資源和民族旅游文化,綿陽市北川縣曲山鎮的石椅羌寨,年累計接待游客20萬人次,帶動包括4戶貧困戶在內的全村104戶345人增收,2019年人均純收入達15000余元;安州區桑棗鎮齊心村以開發“棗皮走廊·蝴蝶谷”景區旅游為契機,帶動當地農民就業300余人。截至2019年,該村人均勞務工資、集體經濟收入分紅已達2.2萬元。
當晚,河南省非遺曲藝展演周匯報演出在河南藝術中心上演,來自全省各地的曲藝名家表演了大調曲子、三弦書、河洛大鼓、河南墜子等節目,展示非遺曲藝文化的魅力。當晚,河南省非遺曲藝展演周匯報演出在河南藝術中心上演,來自全省各地的曲藝名家表演了大調曲子、三弦書、河洛大鼓、河南墜子等節目,展示非遺曲藝文化的魅力。
黃河奔流,滋潤多彩中原大地;大河兩岸,孕育朵朵曲苑奇葩。12月7日晚,由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主辦,河南省文化藝術研究院、寶豐縣人民政府承辦的河南省非遺曲藝展演周匯報演出在河南藝術中心拉開帷幕。
伴隨著國潮藝術蓬勃發展,我國兒童劇呈現出多元化發展新態勢,戲劇、音樂劇、歌劇、舞劇、形體劇、故事劇等爭奇斗艷。《小小非遺夢想家》童劇用創新傳承經典的模式打造兒童戲劇品牌,不僅為孩子們送去藝術享受和歡樂,受到廣大家長和孩子們的青睞,而且為傳統文化藝術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黃圃飄色、賽龍舟習俗、麒麟舞、臘味傳統制作工藝,中山市黃圃鎮一個鄉鎮就擁有4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山臘味傳統制作工藝是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圖為工人們在晾曬臘味食品。
11月18日,以“技藝彩云南·相約黃浦江”為主題的云南非遺系列推介活動吳涇鎮和美術館拉開帷幕,來自云南大理的白族扎染和來自德宏的傣族剪紙驚艷亮相,藍白相間的暈染色彩、精巧細膩的剪紙造型,帶來了濃濃的云南風情。
“決勝2020”網絡主題活動河北站媒體采訪團走進石家莊市贊皇縣原村土布博物館。記者周國梁攝 近年來,在贊皇縣雪芹棉產品開發有限公司和原村土布專業合作社的帶動下,贊皇縣1300多名農民過上了好日子,帶動了周圍6個鄉鎮17個村貧困婦女共同致富。
入冬以來,夾在昆侖山和塔克拉瑪干沙漠之間的新疆和田地區天氣漸涼,當地厚重溫暖、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羊毛手工地毯也到了產銷旺季。
11月5日至7日,“決戰決勝譜新篇·文化扶貧在行動”網絡主題傳播活動四川站來到綿陽市北川縣、安州區,阿壩州茂縣、汶川縣等地,探訪當地文化扶貧工作成效。” 吳紅的羌茶以當地百年以上的高山野茶為原材料,通過傳統的羌茶工藝純手工制作。
”在四川阿壩州茂縣羌繡傳習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羌繡傳承人李興秀談到羌族文化時,她告訴記者,羌族文化十分豐富。李興秀介紹,茂縣現有7個培訓基地,有24000多人在培訓基地學習羌繡的刺繡、圖案、針法等技藝。
“合作社社員從5戶發展到104戶,從第一年產茶50多斤到去年年產茶5000多斤。吳紅先后在擂鼓、曲山等地拜師學習手工制茶技藝,還自費到福建等地學習,總結出了羌茶12道傳統工序手工制作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