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8日11:3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在10月27日舉行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農業農村部相關負責人介紹,“十三五”規劃確定的農業農村發展各項目標任務勝利完成,為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有力支撐。
14億中國人的飯碗端得更牢。完成8億畝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糧食產量將連續6年超過1.3萬億斤,產能再上一個新臺階。水稻、小麥自給率保持在100%以上,玉米自給率超過95%,肉蛋奶、果菜茶品種豐富、供應充裕,有效滿足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
農民收入提前實現翻番目標。2019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1.6萬元,農民收入提前一年比2010年翻一番;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縮小,由2015年的2.73∶1縮小到2019年的2.64∶1。今年前三季度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297元,實際增長1.6%,第四季度增速有望繼續提高。
農業現代化建設邁上新臺階。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突破60%,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0%,主要農作物良種實現全覆蓋。全國家庭農場超過100萬家,農民合作社達到222.5萬家,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達到89.3萬個,成為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的主力軍,有力推動了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
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就。產業扶貧政策覆蓋了98%的貧困戶,貧困地區累計實施產業扶貧項目超過100萬個,建成各類產業扶貧基地超過30萬個。每個貧困縣都形成了特色鮮明、帶貧能力強的主導產業。
鄉村振興實現良好開局。規劃先行、梯次推進的工作局面基本形成,鄉村振興的政策框架基本構建,一批標志性的重大工程啟動實施。農村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加快建設,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升,鄉村治理體系進一步完善,鄉村面貌呈現新氣象。農村廁所革命扎實推進,目前全國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65%以上,2018年以來累計新改造農村戶廁3000多萬戶;農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等統籌推進,目前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已覆蓋全國90%以上的行政村。
農村改革持續深化,取得了重要進展。通過改革,初步構建起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四梁八柱”,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制度和政策保障。農村基本經營制度進一步鞏固完善,2億多農戶領到土地承包經營權證。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政策出臺,農村承包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取得重大進展。新一輪農村宅基地改革試點啟動實施。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基本完成,6億多人集體成員身份得到確認。農業支持保護制度逐步健全,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初步建立。
近5年,桐柏縣投資8億多元,綜合整治面積24萬畝,復墾工礦廢棄地,新增耕地7萬畝,累計整治土地共32萬畝。就在當年,包括石頭畈村在內37個村的土地整治項目完工,共修成田間道路419公里、生產路270公里,4米寬的水泥路,徹底解決了胡金成的難題。
近日,記者從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了解到,該省農業經濟穩中有進、持續向好。通過高質量備耕、高標準春種、精細化田管以及高效率秋收,克服疫情特別是三次臺風影響,今年糧食生產可實現“十七連豐”。
眼下在河南焦作市溫縣,鐵棍山藥迎來收獲,這讓農民的腰包鼓了起來。在溫縣張羌街道馬莊村的鐵棍山藥種植基地,來自鄭州、洛陽等地的游客來到田間挖溝刨土,體驗采挖活動。溫縣還引進知名中醫藥企業建立了原料基地和加工車間,開發出山藥粉、山藥飲片等深加工產品60多個。
前三季度,農業農村經濟保持持續向好、穩中有進的態勢。“前三季度,農業農村經濟保持了持續向好、穩中有進的態勢,‘三農’壓艙石作用更加凸顯,為穩定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撐。還要支持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建設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提升農產品產地商品化處理水平。
在昨天(21日),財政部與農業農村部分別發布了前三季度相關數據。財政部發布的前三季度我國財政收支數據顯示,1—9月累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41002億元,同比下降6.4%。
眼下正值廣西壯族自治區東興市晚稻成熟的最佳時節,在東興市江平鎮江龍村700多畝福珍富硒水稻種植示范園里,到處涌動著金色的稻浪,飽滿的谷粒閃耀著秋天的光芒。在福珍富硒水稻種植示范園早稻收割現場,師傅們駕駛著聯合收割機在金色的田野上來回穿梭,轟隆的機械聲傳遞著豐收的喜悅。
在脫貧攻堅的道路上,他們敢闖敢拼,與父輩們一起,共同守護這片生養他們的熱土。黑金剛土豆是米存民去年起帶領貧困戶試種的新品種,味道好、銷路多、收入也自然翻著倍的漲。
辛勤耕耘,換來沉甸甸的收獲,讓大江南北處處呈現豐收景,讓華夏大地處處洋溢小康芬芳。改種優質品種,推廣綠色種植,放下羞澀帶著農副產品走上“云端”……廣大農民迎朝霞、頂烈日,奔波田間,拼搏出累累碩果。
增加農民收入,解決“兩不愁三保障”,是脫貧攻堅的根本所在;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助推淮濱縣農產品賣得出、賣得快、賣得好,是電商扶貧指揮中心的根本工作。通“1+3+30”帶貧模式,帶動了解電商、知曉電商、參與電商的人員呈幾何倍數增長。
種了38年洋芋的王一航,已然和當地的農民融為一體,頭戴草帽、腳穿球鞋、褲腳挽起,辛勤耕耘在馬鈴薯試驗田里。鄉親們親切地稱他為“王洋芋”“王科學”,甚至傳唱著“王一航,洋芋王;要想洋芋好,就找王一航”這樣的順口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