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6月14日15:29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脫貧攻堅路上,知識分子這樣擔當】
把科研成果用到農民最需要的地方
——甘肅省農科院研究員王一航扎根定西三十八年的“洋芋人生”
光明日報記者 宋喜群 光明日報通訊員 趙媛媛
“遠看像個要飯的,近看像個賣炭的,一問原來是農科院的。”這是當地農民為甘肅省農業科學院馬鈴薯研究所研究員王一航編的順口溜。這句樸實的話道出了這個“洋芋專家”38年“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研究馬鈴薯”的“洋芋人生”。
定西是“三西”扶貧的肇始之地,也是甘肅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從1982年起,王一航便扎根在定西市高寒陰濕的貧困山區——渭源縣會川鎮農村一線,將全部精力投入馬鈴薯研究,先后選育出隴薯系列馬鈴薯新品種12個,在西北地區推廣面積5000余萬畝,累計50多億元新增產值。
一粒種子,一個樸素夢想
作為甘肅省三大農作物之一的馬鈴薯,主要分布在中部干旱地區和高寒陰濕地區,而這些地區恰恰是全省乃至全國最貧困的地方,被稱為“馬鈴薯之鄉”的定西就處于這個地區,這也是王一航的老家。
“小時候餓肚子,是洋芋蛋救了我和鄉親們的命。”生活貧困、食不果腹的歲月讓王一航早早就體會到了農民的艱辛與不易,也讓他在內心深處埋下了“育出好種,讓鄉親們種洋芋脫貧致富”的樸素夢想。作為農村走出的大學生,他從甘肅農業大學畢業之后,毅然選擇回報那片貧瘠的土地。
育種研究初期,王一航沒有選擇當時國內大熱的馬鈴薯高產量與抗病性育種,而是以獨到的眼光把研究突破點放在了加工型馬鈴薯品種的選育上,確定了高淀粉馬鈴薯育種的目標。
春天,他盯著試驗田,忙著記錄洋芋出苗情況;夏天,他頂著烈日,給洋芋授粉、套袋、編號、掛牌;秋天,他挖出成熟的洋芋蛋,帶領團隊測量維生素、干物質、粗蛋白等指標;冬天,他還要定期監測窖藏洋芋的發芽、發病及休眠情況。
每當播種馬鈴薯進行育種試驗時,為了保證科學的行株距,王一航親自扶犁耕種,從白天一直忙到傍晚,經常累得渾身如同散架一般,但是第二天還必須爬起來繼續耕種,以保證試驗的準確性。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隴薯3號——國內第一個淀粉含量超過20%的馬鈴薯新品種在會川試驗田誕生,“以前7噸鮮薯才能加工1噸淀粉,隴薯3號6噸甚至5噸就能加工1噸淀粉”,達到了國外高淀粉育種的先進水平,該品種直接催生了多家淀粉加工企業在定西落地。隨后,淀粉含量在22%至27%的隴薯8號也成功育種,隴薯系列現已成為甘肅省馬鈴薯主栽品種和淀粉加工專用品種。此外,隴薯7號和LK99也成為油炸食品及全粉加工專用新品種,填補了西北地區該類專用品種的空白。
誰都沒有想到,曾經只用來解決溫飽的“洋芋蛋”,變成了市場歡迎的薯片、薯條、薯泥等快餐食品及精深加工的淀粉、全粉等產業原料。目前甘肅全省馬鈴薯商品率達60%,馬鈴薯產業的迅速崛起,讓定西成為蜚聲中外的“中國薯都”,在走出甘肅奔向全國的同時,遠銷東南亞、歐洲,成為定西人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
一塊洋芋,一條小康之路
家住渭河源村的張林,祖輩都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一年收成靠老天”的生活,多年前,剛從地里回來的他,聽了王一航針對馬鈴薯種植的培訓后眼前一亮,“原來洋芋還能這樣種”,從此成為王一航的忠實粉絲。如今,家里20多畝地有三分之二都種了隴薯系列,產量比之前至少高出30%,光洋芋一年的收入就有5萬元左右,住了二層樓,買了小汽車,生活節節高。張林的經歷只是因馬鈴薯致富的農民的縮影。
國家提出“精準扶貧”之后,甘肅省將馬鈴薯定為六大特色扶貧產業之一,著力構建了扶貧產業體系,定西市也把馬鈴薯作為當地的優勢產業來抓,王一航及其團隊肩上的擔子更重了。定西曾以左宗棠“苦瘠甲于天下”的描述而“窮名”遠揚,再加上丘陵起伏、溝壑縱橫的地形和高寒陰冷、極度缺水的氣候,極大地制約了定西的經濟發展。
“好在這里非常適合種植洋芋。”經過王一航及其團隊的不懈努力,近年來,馬鈴薯產業為農民致富增收鋪就了一條小康之路,種植馬鈴薯的收入約占總收入的四分之一,極大地改善了農民的生活水平。目前,全省馬鈴薯種植面積由20世紀90年代的400余萬畝增加到1000萬畝,位列全國第二;馬鈴薯總產量由20世紀90年代的300多萬噸增加到1100萬噸,位列全國第一。“我把農民當作自家人,把他們種好洋芋、靠洋芋增收致富當成自己應盡的一份職責。”王一航說。
科研工作之余,王一航還承擔起了“推銷員”的職責,每年經他介紹經銷的馬鈴薯良種多達數百萬公斤,為種薯打開了銷路,樹立起甘肅馬鈴薯特色品牌,極大地提高了農民收入。如今,曾經用來填飽肚子的“溫飽芋”,已經變成脫貧致富的“小康薯”。
“作為從事農業科學研究的工作者,我明白只有科學技術才能改變農村貧窮落后面貌,我們把科研成果用到農民最需要的地方,就是對幫助農民脫貧致富最大的貢獻,這也是我把一生奉獻給甘肅馬鈴薯事業的原動力。”王一航說。
一襟胸懷,一份學者擔當
甘肅省農業科學院馬鈴薯研究所設在渭源縣會川鎮的馬鈴薯育種站,貫穿了王一航“洋芋人生”的始終。種了38年洋芋的王一航,已然和當地的農民融為一體,頭戴草帽、腳穿球鞋、褲腳挽起,辛勤耕耘在馬鈴薯試驗田里。
“我是吃洋芋長大的農民的兒子,我最了解農民對洋芋的感情和期望。”王一航在選育新品種、研究開發新技術時,總是將農民的評價作為品種評價的重要標準,除了考慮技術的先進性和實用性外,還要千方百計降低開發成本。“農業科研成果再多再好,農民用不上,也是白搭。”
在攻克馬鈴薯種薯組培脫毒快繁技術時,為了讓農民買得起繁育出的脫毒種薯,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他在國內率先研發出試管苗全日光培養高效低成本快繁技術,使種薯繁育成本降低40%以上,開創了甘肅省馬鈴薯脫毒繁種產業新局面。“成本低了,種子就便宜了,老百姓才能種得起。”王一航說。
王一航深知農民種得起還不行,必須要科學種植才能提高產量、增長效益。為了讓農民盡快掌握新品種的繁育知識和栽培技術,王一航經常在各村鎮免費舉辦農民培訓班。除了搞科研,他大部分時間都奔走在甘肅馬鈴薯主產區的田間地頭,把廣闊大地變成傳授馬鈴薯栽培技術的大課堂,他走到哪兒,就把培訓班辦到哪兒、把農業科學技術講到哪兒。
近幾年,王一航已經走遍全省馬鈴薯主產區的20多個縣區,累計組織舉辦農民培訓班300多次,培訓農民超過3萬人次,印發技術資料10萬多份。鄉親們親切地稱他為“王洋芋”“王科學”,甚至傳唱著“王一航,洋芋王;要想洋芋好,就找王一航”這樣的順口溜。
王一航是“甘肅省科技功臣”,從風華正茂到滿頭銀霜,他用自己畢生的智慧和汗水,讓農民靠洋芋富了起來,踐行了一個農業科學家情暖民心的使命。如今,王一航主持的甘肅省農科院會川馬鈴薯育種站已成全省及西北地區馬鈴薯新品種與新技術的輻射擴散中心,所在地渭源縣也成為聞名全國的“中國馬鈴薯良種之鄉”。
《光明日報》( 2020年06月14日 01版)
” 王一航每年都將自己選育出來的優良品種免費提供給周邊農民試種,并承諾:增產,你們留著,我一分錢不要;歉收,我負責賠償。” 截至2018年退休時,王一航選育成功了12個品種,種植范圍遍及甘肅、寧夏、新疆、廣東、四川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