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3日14:01 來源:映象網
編者按:70年前,他們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抗美援朝,保家衛國;70年后,戰爭的硝煙早已散去,已是耄耋之年的老兵們回憶起那段崢嶸歲月,仍然精神矍鑠、充滿勁頭。值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映象網記者來到抗美援朝老兵的身旁,聆聽他們的抗美援朝故事,還原那段戰火紛飛的浴血歲月。銘記偉大勝利,捍衛和平正義,致敬英雄“老兵”。
映象網記者 吳彥飛 通訊員 胡耀勻 劉禮凱 李爽
人物名片
張海洲,1931年出生,1947年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2縱隊6旅,1951年3月加入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作戰,1954年5月回國,部隊番號:第15軍29師87團。
抗美援朝主要戰斗經歷:1951年參加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1952年秋季戰術反擊戰、391高地進攻戰斗、上甘嶺戰役;抗美援朝戰爭期間被朝鮮授予三等功一次;1975年轉業至原信陽地區信陽市二工局工作,1993年離職休養。
老兵講故事
“我是1947年10月加入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當時16歲,參軍后就參加了淮海戰役。1950年6月,為了響應黨中央號召,我毫不猶豫報名加入了中國人民志愿軍隊伍,奔赴朝鮮參加抗美援朝戰爭。”10月21日,已經89歲高齡的抗美援朝老同志張海洲老人向記者講述起當年的故事。
“1952年參加上甘嶺戰役,45師整個師都去了,上甘嶺上邊的土都被炮打成灰了,足足有80公分厚。那時候還沒有吃的,都供應不上,打了將近20多天,才把敵人打退了。”張海洲老人兩眼凝望著遠處,似乎思緒已回到了那年那時。
思緒拉回后,老人向我們講起了戰時的生存環境,“當時苦啊,敵人封鎖的厲害,運輸物品的汽車都壞了,食物、生活物品都運輸不上去,冬天一個人能有一雙大頭鞋、一件棉衣就很不容易了,沒有被子,只能把草蓋在身上,吃飯就是吃一口炒面,就一口地上的雪。這炒面可不是現在的炒面,只是簡單地用面粉在鍋里炒熟,然后隨身攜帶,餓了的時候就拿出來吃。現在估計是沒人吃的,但那時可是很珍貴的。”
1952年,張海洲老人跟隨大部隊轉戰391高地進行進攻戰斗。“在抗美援朝之前,我是29師87團的通訊員,邱少云是我們師的同志,他們執行任務那次,我在前方指揮所,我問他們去干啥,他們說有任務,我就沒再問了,他們是晚上去的,白天天上有飛機,去不成,邱少云所在的整個9連在潛伏區那趴了一天,準備第二天晚上攻擊,后來敵人一個燃燒彈打到了他們那邊,但是他們不能動,一動敵人就發現了,就這樣活活被燒死了。”說起戰友,回憶起當年戰斗的慘烈,老人不禁沉默了下來。
此后幾年,張海洲一直跟隨大部隊轉戰各地,榮獲多次戰功。1975年轉業至原信陽地區信陽市二工局工作,1993年離職休養。
老兵寄語
“援朝回來后我一直在部隊工作,到75年才轉業回來,我在部隊里當基層醫生,現在的生活比過去的條件好多了,孩子們也經常來看我,黨組織也非常照顧我們,各方面待遇都不錯。現在的生活真的很幸福,我很滿足。”張海洲說道。
“現在人民都過上了好日子,將來日子還會更好,我就希望國家能夠越來越好,民族強盛,大家都能夠身體健康。”最后,張海洲向記者說著他最樸素的心愿。
張中信,1934年出生,今年86歲。1949年12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四川入伍十一軍通信連,1950年2月卅一師司令部通信員。
高樹美,河南新鄉人,1929年9月出生,1956年4月入黨,1948年參軍入伍,加入陳毅領導的5095部隊。
李建功,1950年報名參軍,編入中國人民解放軍二十三兵團三十七軍,并于1951年8月入朝,擔任報務員。
祝子清,1927年生,祖籍四川仁壽縣,現居鄭州市金水區。新中國成立前,他帶領自衛隊保衛村莊,后參軍入伍。1950年,祝子清跟隨部隊走上抗美援朝戰場,在中國人民志愿軍高炮53營任排長。
張平,1951年4月赴朝鮮參加抗美援朝作戰,先后任營部通訊班班長,曾參加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上甘嶺戰役等。
郝成秀,1948年11月參加解放軍,12月份參加淮海戰役;1949年4月份參加渡江戰役,隨后進軍大西南,解放南昌、解放長沙;1950年上半年在貴陽龍里縣剿匪;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后,從西南到東北,1951年2月參加抗美援朝戰爭,朝鮮戰爭結束;1954年3月回來在沈陽軍區部隊駐軍,任64軍炮團政委,1981年轉業回到鄭州。
70年前,他們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抗美援朝,保家衛國;70年后,戰爭的硝煙早已散去,已是耄耋之年的老兵們回憶起那段崢嶸歲月,仍然精神矍鑠、充滿勁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