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3日10:06 來源:映象網
編者按:70年前,他們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抗美援朝,保家衛國;70年后,戰爭的硝煙早已散去,已是耄耋之年的老兵們回憶起那段崢嶸歲月,仍然精神矍鑠、充滿勁頭。值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映象網記者來到抗美援朝老兵的身旁,聆聽他們的抗美援朝故事,還原那段戰火紛飛的浴血歲月。銘記偉大勝利,捍衛和平正義,致敬英雄“老兵”。
映象網記者 陳偉然/文 段晉哲/圖 路風浩/視頻
【人物名片】
張平,1951年4月赴朝鮮參加抗美援朝作戰,先后任營部通訊班班長,曾參加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上甘嶺戰役等。
【老兵故事】“最好吃的就是雪配炒面”
1951年,張平隨部隊來到朝鮮,擔任營部通訊班長。因為要把上級的指令傳達給各個作戰單位,通訊班戰士的職責就是穿梭在槍林彈雨之間。1951年12月,張平所在的部隊執行一項高嶺防守任務,因為連日的大雪,天氣格外嚴寒,張平和其他戰士一樣,腳上的鞋襪早已凍在了一起,腿腳失去了直覺,手指凍得彎曲到無法拉開槍栓,而身體傳來的饑餓更是難以忍受。“因為物資緊缺,那時候最好吃的東西,就是把炒面裹著雪球一起吃下去。”張平說,有的戰士炒面吃完了,就把裝炒面的布袋拿出來舔一舔充饑。
就在敵人開始進攻后,張平接到了營部下達的通訊任務,面對著密集如雨滴般灑向陣地的炮彈,張平帶領著通訊班戰士伴著四處都是的爆炸聲和彈片發出的尖嘯穿梭在各個陣地之間。“陣地被炸彈炸的烏煙瘴氣,飛起來的泥土都能把太陽光遮住。”地面上凝固的汽油彈燃起了熊熊大火,硫磺味、枯焦味、血腥味四處彌漫,“面對子彈和炮彈,沒有人不害怕,但是我知道自己肩上有使命,不管前面有什么阻礙,都要跨過去保證指令能順利傳達。”
【老兵心聲】“一切榮譽,都歸屬于革命先烈和人民,而不是我個人的”
“幾十年來,戰爭的場景不斷在我夢里出現。”張平說,經過慘烈生死戰斗幸存下來,他是幸運的。“一切榮譽,都歸屬于革命先烈和人民,屬于集體,而不是我一個人的。”這是張平作為一名老兵最樸實的心聲。
“這場戰爭是新中國成立后打響的第一槍,而這第一槍不僅僅打退了當時世界第一的強國,也打響了中華民族沉寂百年之后重新崛起、復興的第一槍。”張平說,這一槍讓那些曾經欺凌、壓迫過我們的國家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中國這只沉睡的雄獅,如今真的蘇醒了。”
張中信,1934年出生,今年86歲。1949年12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四川入伍十一軍通信連,1950年2月卅一師司令部通信員。
高樹美,河南新鄉人,1929年9月出生,1956年4月入黨,1948年參軍入伍,加入陳毅領導的5095部隊。
李建功,1950年報名參軍,編入中國人民解放軍二十三兵團三十七軍,并于1951年8月入朝,擔任報務員。
張海洲,1931年出生,1947年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2縱隊6旅,1951年3月加入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作戰”。
祝子清,1927年生,祖籍四川仁壽縣,現居鄭州市金水區。新中國成立前,他帶領自衛隊保衛村莊,后參軍入伍。1950年,祝子清跟隨部隊走上抗美援朝戰場,在中國人民志愿軍高炮53營任排長。
郝成秀,1948年11月參加解放軍,12月份參加淮海戰役;1949年4月份參加渡江戰役,隨后進軍大西南,解放南昌、解放長沙;1950年上半年在貴陽龍里縣剿匪;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后,從西南到東北,1951年2月參加抗美援朝戰爭,朝鮮戰爭結束;1954年3月回來在沈陽軍區部隊駐軍,任64軍炮團政委,1981年轉業回到鄭州。
70年前,他們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抗美援朝,保家衛國;70年后,戰爭的硝煙早已散去,已是耄耋之年的老兵們回憶起那段崢嶸歲月,仍然精神矍鑠、充滿勁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