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18日19:11 來源:映象網
映象網訊(記者 阮海峰/文 王浩峰/圖)9月17日,由中央網信辦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局主辦、中國網及黃河流域九省區網信辦承辦、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等單位協辦、映象網執行承辦的“中國夢?黃河情——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網絡主題采訪團走進走進鄭州煤礦機械集團、中鐵隧道機械裝備劇團,探訪黃河邊大國重器的發展歷程及現狀。
在大變局中譜寫新篇章的鄭煤機
當采訪團走進廠區,映入眼簾的一臺臺液壓支架整齊劃一,顯得頗為壯觀。
近日,鄭州煤礦機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鄭煤機”)2020年半年報披露,在新冠疫情及國際國內經濟形勢日益趨緊的不利影響下,鄭煤機各項經營指標依舊實現了逆勢上揚、發展態勢良性穩健。
在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一周年之際,鄭煤機交出了一份可喜的成績單。其實,在振興民族裝備制造業這條道路上,鄭煤機已經進行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探索。
特別是千禧年以來,鄭煤機用實踐證明,只有不斷改革創新,才能促進企業持續發展。
據介紹,1993年至2000年,是中國煤炭行業最困難的8年,鄭煤機職工工資不能足額發放,有著多年技術經驗的人才大量流失,鄭煤機在死亡線上掙扎。
2000年以來,焦承堯帶領鄭煤機新一屆領導班子緊抓機遇,突破傳統觀念束縛,打破思想藩籬,堅持探索和嘗試保持企業永續創新能力的體制,將產權多元化作為企業中長期發展戰略的重要環節。
當前,鄭煤機股權結構實現了混合多元,形成了國有相對控股、境內外社會公眾股、企業核心骨干持股相結合的較為科學合理的股權結構,建立了符合現代企業制度的公司治理架構。
自2012年下半年以來,煤炭行業形勢急轉直下。在此背景下,鄭煤機的業績也受到沖擊。鄭煤機長期處在煤機領域,單一產業很難抵御行業波動的風險,也很難突破企業的發展瓶頸。
以產權制度改革為主的體制改革,讓企業煥發了活力。鄭煤機主要經濟指標從2000年營業收入不足1億元到2019年的257億元;從嚴重虧損到2019年11.4億元凈利潤。企業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也向股東、向社會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打破技術壟斷 看中鐵裝備如何讓中國盾構機走向世界
盾構機(學名全斷面隧道掘進機),是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設領域離不開的“神器”,被稱為“世界工程機械之王”、工程機械中的“航空母艦”,它是集隧道掘進、出渣、拼裝隧道襯砌、導向糾偏功能于一體,廣泛應用于城市軌道交通、地下綜合管廊、鐵路及公路隧道工程、引水隧洞工程及軍事防護工程施工的特大型專用工程設備,是衡量一個國家裝備制造業水平和能力高低的關鍵裝備,決定著國家的基建實力,一直以來都是大國基礎建設中必不可少的核心裝備。
1997年,原鐵道部斥近7億元巨資,首次引進兩臺德國硬巖掘進機(TBM),用于西康鐵路秦嶺隧道。那時,中國掘進機產品完全依賴進口,由于不掌握核心技術,國內盾構行業完全被國外壟斷,設備需要外國專家遠渡重洋進行檢修,昂貴的進口成本,耗時的跨國溝通,迫使中國在盾構的應用上處處受制于人。
對于正在發展的中國來說,鐵路、公路、水利、城市地鐵、穿江越海隧道等大量基礎設施的建設,對盾構的需求占到了全球60%以上,全部花錢從國外進口,靠它國盾構支撐中國基建產業這非常不現實,只能是挨打受氣。自主研發生產盾構,成為當時擺在中國面前的唯一出路。作為“大國重器”,盾構核心技術必須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里。
2001年,“關于隧道掘進機關鍵技術的研究”被正式列入國家“863”計劃。2002年,由18人組成的“筑夢之隊”盾構研發項目組正式成立,面對“從0到1”的大量技術和理念盲區,一窮二白的技術人員,從零學起,開啟中國盾構研發的歷史征程。
2002年,國家“863”計劃首次立項開展盾構關鍵技術研究,正式拉開了國家層面自主研發盾構的序幕,中國首個國家級盾構產業基地在河南新鄉落成;2006年,研制出中國直徑最大,控制點最多,功能最齊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盾構控制系統試驗平臺。
2008年,中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中鐵一號”土壓平衡盾構樣機橫空出世,實現了中國人從盾構關鍵技術到整機制造的歷史跨越,打破了“洋盾構”一統天下的局面,拉開中國盾構產業化的序幕。
2009年,中國最大的盾構研發制造基地——中鐵工程裝備集團有限公司落戶鄭州,中鐵盾構開始迅速占領國內市場,價格昂貴的外國盾構開始大幅度降價。
據了解,企業新簽合同額從2014年到2019年增長幅度為304.66%;營業額增長幅度為345.74%;營業收入增長幅度為259.97%;歸屬母公司凈利潤從增長幅度為82.78%;專利從2014年的187項增到2019年的860余項。
截至目前,中鐵裝備的盾構產品累計訂單近1200臺,出廠盾構安全累計掘進里程近2300公里,產品遠銷新加坡、阿聯酋、意大利、法國、丹麥等21個國家和地區,市場占有率連續八年中國第一,2017年、2018年、2019年,中鐵裝備盾構機產銷量連續三年位居世界第一。
在花都鄢陵,有一個靠果樹栽培育種和寫論文出名的“泥腿子”“土專家”,他以農民身份當上貨真價實的鄢陵縣林業科研所所長。
從業17年的馮立雷是中建二局二公司中原分公司的總工程師,除了榮獲第三屆“中原大工匠”之外,還先后獲得“河南省五一勞動獎章”、中建二局青年科技之星、河南省工程建設科技創新先進個人等榮譽。
“從拿起焊槍參加工作,我已經在電力建設領域摸爬滾打24年”。中國電建集團河南工程有限公司焊接技術培訓中心焊工教練、高級技師陳建平感慨的說到。
今年72歲的元老級中國烹飪大師趙留安從事烹飪行業已經整整60年。60年來,他都在為傳承豫菜精髓,發揚豫菜文化而努力。
“之所以堅持創新38年,就是覺得石油人就要老老實實落實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責任。”談到堅持創新的動力,朱一斌這樣解釋。
?權力就是責任,責任就要擔當,忠誠干凈擔當是黨對領導干部提出的政治要求。我們黨90多年奮斗取得的偉大成就,充分展現了共產黨人的擔當精神。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關鍵是各級黨組織尤其是黨員領導干部要擔當責任,做到在黨憂黨,為黨盡職、為民盡責。
污水處理廠就像一座城市的腎臟,是城市水污染防治的第一道防線,也是維護綠水青山的生命線。
為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12月1日上午,河南省總工會、河南省委網信辦在鄭州聯合啟動2020河南省“中國夢·大國工匠篇”大型主題宣傳活動。河南省委網信辦主任郭巖松出席啟動儀式并為采訪團授旗,省總工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寇武江宣布活動啟動。
“中國夢”主題新創作歌曲征集推廣活動自2014年開啟以來,優秀作品不斷涌現,《光榮與夢想》《時間都去哪兒了》等歌曲深受人們喜愛。作曲人、歌曲《此生最愛是梨園》作曲 陳揮之:廣東音樂的樂器,就是這首歌曲的骨架,從頭到尾都貫穿,而用廣東語言邏輯譜寫而成的旋律,是這首歌曲的靈魂。
“沒有黃河,就沒有我們這個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