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18日09:06 來源:映象網
映象網訊(記者 阮海峰/文 王浩峰/圖)9月16日,由中央網信辦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局主辦、中國網及黃河流域九省區網信辦承辦、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等單位協辦、映象網執行承辦的“中國夢?黃河情——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網絡主題采訪團走進焦作武陟縣。
黃河奔騰千里至武陟,由高原入平原,由漕河變懸河,歷史上“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從大禹治水到雍正敕建嘉應觀,從修建永濟渠渠首到興建人民勝利渠,波瀾壯闊的治黃畫卷在此演繹。
“萬里黃河第一觀”嘉應觀
黃河千里長堤起于武陟,千里懸河起于武陟。被譽為“黃河故宮”、“萬里黃河第一觀”的嘉應觀是我國歷史上唯一記述治理黃河歷史的廟觀。
嘉應觀現存古建筑249間,整個建筑群體富麗豪華,巧奪天工,樓閣殿宇櫛比鱗次,紅墻碧瓦交相輝映,翅檐飛空,雄偉壯觀,是典型的清代官式建筑群,萬里黃河上一顆古代建筑藝術的明珠。
一座皇家廟觀,一部治黃史書,一本厚重的黃河文化史。嘉應觀不單是專門祭祀黃河河神的廟宇,還是紀念表彰歷代治河功臣的場所,是我國歷史上唯一記述治理黃河歷史的廟觀。
觀內雍正御碑為雍正皇帝親筆撰文并書丹的一座大型銅碑,對研究了解當時安瀾治水有重要史料價值,同時它在制作上采用銅面鐵胎的珍貴材料和鐵銅合一的奇特工藝,是我國近三百年前的冶金和鑄造史上一個了不起的奇跡,是全省乃至全國罕見的稀世珍寶。
巍巍黃河大堤、大壩,鎖住了咆哮的蛟龍。歷代治黃,在這里孕育出了底蘊深厚的黃河文化。新時代新征程,嘉應觀將繼續發掘保護好黃河文物、傳承弘揚好黃河文化。
新中國引黃灌溉第一渠 人民勝利渠
人民勝利渠是新中國成立后,在黃河中下游興建的第一個大型引黃自流灌溉工程,其成就令世人矚目,它結束了“黃河百害,唯富一套”的歷史,揭開了開發利用黃河中下游水資源的序幕。
人民勝利渠渠首閘位于黃河北岸武陟縣秦廠大壩頭,南與邙山黃河游覽區隔河相望,北距萬里黃河第一觀——嘉應觀4000米,西與桃花峪黃河大橋咫尺之隔。
嘉應觀景區管理局黨支部書記翟嵩峰介紹說:“人民勝利渠是‘引黃濟衛’,主要是解決焦作、新鄉等豫北地區的灌溉問題。”1950年初黃河水利委員會將《引黃灌溉工程計劃書》呈水利部轉報政務院,周恩來總理親批。1951年1月,工程的勘測規劃和設計工作啟動。
僅用了一年多時間,第一期工程便勝利竣工。1952年4月12日舉行了防水典禮,工程被命名為“人民勝利渠”。人民勝利渠的興建宣告了新中國黃河治理首戰告捷,打破了外國專家 “黃河無法治理”的論斷,在國內外產生了深遠影響。
翟嵩峰告訴記者,人民勝利渠最了不起的地方不僅是在黃河上開了口,還使黃河變害為利。人民勝利渠開灌后,充分發揮了灌渠旱澆澇排,沉沙改土的作用,先后淤改土地6000公頃,使昔日低洼荒涼的鹽堿地變成高產、穩產田,灌區每公頃糧食產量由開灌前的1335千克提高到14250千克。此外,人民勝利渠在供應新鄉市和天津市用水上也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除了治黃興水文化,焦作黃河文化還包括太極文化、農耕文化、移民文化、名人文化等,可以說像武陟被命名為黃河文化之鄉一樣,整個焦作也是黃河文化的富礦。
在花都鄢陵,有一個靠果樹栽培育種和寫論文出名的“泥腿子”“土專家”,他以農民身份當上貨真價實的鄢陵縣林業科研所所長。
從業17年的馮立雷是中建二局二公司中原分公司的總工程師,除了榮獲第三屆“中原大工匠”之外,還先后獲得“河南省五一勞動獎章”、中建二局青年科技之星、河南省工程建設科技創新先進個人等榮譽。
“從拿起焊槍參加工作,我已經在電力建設領域摸爬滾打24年”。中國電建集團河南工程有限公司焊接技術培訓中心焊工教練、高級技師陳建平感慨的說到。
今年72歲的元老級中國烹飪大師趙留安從事烹飪行業已經整整60年。60年來,他都在為傳承豫菜精髓,發揚豫菜文化而努力。
“之所以堅持創新38年,就是覺得石油人就要老老實實落實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責任。”談到堅持創新的動力,朱一斌這樣解釋。
?權力就是責任,責任就要擔當,忠誠干凈擔當是黨對領導干部提出的政治要求。我們黨90多年奮斗取得的偉大成就,充分展現了共產黨人的擔當精神。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關鍵是各級黨組織尤其是黨員領導干部要擔當責任,做到在黨憂黨,為黨盡職、為民盡責。
污水處理廠就像一座城市的腎臟,是城市水污染防治的第一道防線,也是維護綠水青山的生命線。
為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12月1日上午,河南省總工會、河南省委網信辦在鄭州聯合啟動2020河南省“中國夢·大國工匠篇”大型主題宣傳活動。河南省委網信辦主任郭巖松出席啟動儀式并為采訪團授旗,省總工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寇武江宣布活動啟動。
“中國夢”主題新創作歌曲征集推廣活動自2014年開啟以來,優秀作品不斷涌現,《光榮與夢想》《時間都去哪兒了》等歌曲深受人們喜愛。作曲人、歌曲《此生最愛是梨園》作曲 陳揮之:廣東音樂的樂器,就是這首歌曲的骨架,從頭到尾都貫穿,而用廣東語言邏輯譜寫而成的旋律,是這首歌曲的靈魂。
“沒有黃河,就沒有我們這個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