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16日19:40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鄭州8月15日電(趙國民 余江 倪莎)山中有池,池中有水,水中有魚。在河南省信陽市息縣縣城南4公里處,“山中天池”成了新的網紅打卡地。游客漫步其間,一種別樣的美麗畫卷撲面而來。
“天池”位于息縣濮公山。據傳此山曾被蘇東坡譽為“東南第一峰”,其山石屬灰巖礦,所產“息石灰”是息縣“三大寶”之一。這座藏金埋銀之地,曾為國家和地方經濟建設做出過巨大貢獻。然而,隨著礦山資源的日益枯竭,這里成了息縣人民揮之不去的“生態傷疤”。一句“吃飯蓋住碗,睡覺蒙著臉,一年吃掉一塊預制板”的順口溜,生動地反映了當地群眾當時的生活環境。
“以前輕易不敢出屋。樹上都是白灰,洗完的衣服都晾曬不了,不少村民不得不整天關門待在家里。”息縣濮公山管理區中渡店村村民彭國義說。
2012年,息縣果斷關閉濮公山的水泥和石子開發等企業。
“礦區內有大大小小一百多家礦主,礦權設置久遠,利益多元,一個坑口的年利潤涉及幾十萬、上百萬,財路被切斷,企業難接受。剛開始關閉時,有夜里偷偷把礦區堵上的坑口扒開的,有玩‘失聯’的,有硬挺著的。”濮公山管理區姚洋飛說。
使出硬手腕,打出溫情牌,通過一系列宣傳引導工作,礦主逐漸從“不想治、被動治”轉變為“必須治、按樣治、主動治”,承擔起植被恢復的主體工作。隨后,聚力將其打造為礦山公園,大規模植樹造林,生態環境得到快速修復,周邊村民也被安置進堪比城市社區的園林小區。
在濮公山轉型發展中,息縣自然資源部門積極介入,把土地整治與生態環境建設相結合,投資1.15億元,整治土地2.1萬畝,并對生態環境、礦山修復、空心村、人居環境改善、景觀建設、河道治理等進行了綜合整治。
如今,濮公山綠樹成蔭、層巒疊嶂、亭臺樓榭、水流潺潺,依據其獨特的礦山地理環境,建成了時光隧道、銀杏走廊等多處觀景項目。今日的濮公山慢慢成了網紅打卡地,每天都有數撥兒“城里人”前來觀山看水,徜徉在美景中。(完)
河南廣電全媒體 彎柳樹村是信陽息縣的一個省級貧困村
在濮公山轉型發展中,息縣自然資源部門積極介入,把土地整治與生態環境建設相結合,投資1.15億元,整治土地2.1萬畝,并對生態環境、礦山修復、空心村、人居環境改善、景觀建設、河道治理等進行了綜合整治。如今,濮公山綠樹成蔭、層巒疊嶂、亭臺樓榭、水流潺潺,依據其獨特的礦山地理環境,建成了時光隧道、銀杏走廊等多處觀景項目。
特色農產品、鄉村客廳、精品民宿、礦山公園、農家樂……利用生態優勢,產業帶動,小村莊展開新畫卷,走上了小康“高速路”。” 這是去年9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位于新縣的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時所說的話。
根據信陽中院指定管轄決定,8月4日,息縣法院公開開庭審理了被告人張某甲等5人涉嫌詐騙犯罪一案。期間,馮某某任命張某甲相關軍隊職務,張某甲隨即伙同鄧某某等人注冊公司,并在各地建立微信群發展成員。
90后夫妻吳霞、王恒軍二人做了人生當中最重要的決定:放棄在上海的高薪工作,回到老家種香菇。彭店鄉香菇產業發展帶動群眾脫貧致富,實現鄉村振興正逢其時,大有可為。
2020,必將震古爍今。2020,是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也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之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中華民族凝心聚力、迎難而上,以必勝信念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在河南息縣項店鎮,有一個婦孺皆知的名字——潘道榮,她將2萬畝農田打造成了茅臺有機示范田,大大增加了小麥畝產價值,讓“黃土地”流轉成為“金土地”。
2018年,這是婁靜第二次來到息縣項店鎮張莊村。” 再加上搞規模種植需要成片的地塊,而張莊村目前無法流轉這么多土地,準備“大干一場”的婁靜暫時擱淺了種植基地的項目。
2018年,這是婁靜第二次來到息縣項店鎮張莊村。“做夢也想不到這里的改變這么大。”僅僅一年的時間,張莊村泥濘坑洼的土路已消失不見,煥然一新的是筆直干凈的村路縱橫交織,連通鄉鄰。路兩側新植的景觀樹隨風搖曳。而更讓婁靜驚訝的是,村兩委班子還為她準備了一份“大禮”。
2016年,90后夫妻吳霞、王恒軍二人做了人生當中最重要的決定:放棄在上海的高薪工作,回到老家種香菇。“許多人都不理解我們的做法,甚至懷疑我們倆瘋了。” 在朋友們眼中,兩個非農學專業的大學生回家種香菇,總不是件靠譜的事;在鄉親們看來,他們倆從小到大,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沒干過一天的農活就想創業,太天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