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xxxxbbbb国产,亚洲国产理论片在线播放,free性欧美媓妇喷水,亚洲 欧美 国产 日韩 字幕

新聞中心 > 獨家 > 正文

【決勝2020 河南更出彩】息縣特稿:栽下梧桐唱“大戲” 引鳳來棲有“出息”

2020年07月27日15:07  來源:映象網

5034

編者按:2020,必將震古爍今。2020,是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也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之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中華民族凝心聚力、迎難而上,以必勝信念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2020年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強調,“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是黨中央向全國人民作出的鄭重承諾,必須如期實現。”

這是“軍令狀”,更是催人奮進的戰鼓。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調研河南時重要講話精神,全面展示省委省政府帶領全省黨員干部群眾,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推進鄉村振興的重大舉措、生動實踐和突出成效,河南省委宣傳部、省委統戰部、省委網信辦等11部門聯合主辦“決勝2020·河南更出彩”系列網絡主題宣傳活動。為此,映象網特派記者團深入信陽大別山區,推出“決勝2020·河南更出彩——脫貧攻堅決勝時”系列報道,記錄大別山區決戰脫貧攻堅給山鄉帶來的巨變,聆聽廣大干部群眾自強奮斗、團結攜手奔小康的時代交響曲。

映象網特派信陽記者 鄭北周 程琳 陳偉然 王慧 吳彥飛/文 段晉哲/圖 程維康 史敦月/視頻 實習生 劉智韜

信陽,千里淮河上游,息縣依河而建。

息國、息州……息縣3000多年的歷史,從不改一個“息”字,綿綿延延,生生不息。

歷史上息縣一直是“魚米之鄉”,讓它坐穩了“有錢難買息縣坡,一半米飯一半饃”的美譽。然而在前些年,現實情況并非如此,息縣逐漸成為了河南發展“墊底兒”的地區之一,是省級貧困縣。

交通不便,息縣陡坡、土路、窄道……當地流傳著“一入息縣坡,道路像雞窩”的現實寫照;人難進出,貨物與資金同樣難進出,農作物即使質量上乘,也沒有市場競爭的優勢;縣里的年輕人求變,大多外出打工,去了臨近的武漢,或省會鄭州等城市;教育資源同樣匱乏,縣里沒有好學校,稍微有條件的家庭都將孩子送到了羅山縣去上學……種種原因匯集在一起,息縣的“省級貧困縣”帽子始終無法摘掉。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人類減貧事業的歷史高度,精心謀劃中國精準脫貧工作,對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作出戰略指引并躬身踐行。

息縣彎柳樹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順應黨和國家的號召,息縣在脫貧攻堅的奮斗路上有了新的變化——人心在凝聚、環境在變美、產業在變強、百姓在變富……2019年5月9日,息縣達到了脫貧摘帽的標準,正式退出了省級貧困縣的序列。

縱觀來路,息縣縣委縣政府凝心聚力,栽好政策“梧桐樹”,竭盡所能營造出優渥的招商、人才、教育、人居等環境,打出扶貧“組合拳”,吸引人才、企業等優質資源前來息縣創業干事,探索出一條脫貧攻堅奔小康的特色道路。

無形傳統文化變有形扶貧力量 

彎柳樹村駐村第一書記宋瑞扶貧從心開始

彎柳樹村駐村第一書記宋瑞

“扶貧扶心又扶志,底下的群眾真滿意。高樓大廈她不住,扶貧住在彎柳樹。”村民許蘭珍邊唱邊比劃著,這首《精準扶貧真是好》唱到了彎柳樹村無數村民的心坎里,詞句里唱的主角就是彎柳樹村駐村第一書記宋瑞。

2012年10月,宋瑞作為國家統計局河南調查總隊的干部,主動要求代表單位駐村扶貧。但是她萬萬沒有想到彎柳樹村如此貧窮落后,又臟又亂,毫無生機。

當時的彎柳樹村打麻將成風,“條件好一點點的家里,有自動麻將機,條件差一點的,也有普通的麻將。”曾被稱為“麻將隊長”的許蘭珍回憶起當年的情形。村里還有不贍養老人的情況,很多老人被趕出家門,住在破舊的房子或草庵里;鄰里糾紛、兄弟不和、打架斗毆更是時有發生。

如今的彎柳樹村村民鄰里和諧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初來乍到的宋瑞,先在彎柳樹村做了三件事,但是這三件事又給了她“當頭棒喝”。一是總隊領導來村里慰問,突然被不是貧困戶的群眾圍堵了,要求也領貧困戶的慰問品;二是40萬科技扶貧款到了村里,貧困戶因怕擔責任,沒有一戶來領錢;三是修路惹來群眾告狀。

彼時,宋瑞意識到比物質上的貧困更可怕的是心靈的貧瘠和麻木,“等、靠、要、懶”不可行。于是痛定思痛,宋瑞決心在這里實踐和探索出一條文化扶貧攻堅的新路子——先從“窮根”拔起,在河南首創引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扶貧從心開始,抓黨建促脫貧。

“人心不變,思想觀念不變,再好的扶貧政策,也扶不了根兒上的貧。”本是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的宋瑞知道文化的重要性,堅信它是正確的,一定能夠幫助到鄉親們。“但是我萬萬沒想到,會這么快,在短短幾年的時間里,就收到了如此大的成效,夢想會這么快的實現。”宋瑞興奮地說,她將無形傳統文化變成了有形扶貧力量。

村民在大講堂內認真聽課

一開始,宋瑞在村里廢棄的小學開設了“德孝大講堂”,村民不愿意聽課,她就自己掏腰包發毛巾、洗臉盆、暖水瓶等禮品,想方設法把村民拉進講堂里。在講堂上,宋瑞講行孝、行善、積德、謙讓,講愛黨愛國,講幸福。她不僅自己講,還請人講,邀請山東聊城全國道德模范田秀英、全國三八紅旗手薛榮等,還請中央黨校教授、國學研究者講課。

不知不覺中,春風化雨,村民開始不打麻將了,行孝者在村莊明顯增多了,從2014年開始,37戶曾棄養在外的老人陸續被子女接回了家。“麻將隊長”許蘭珍不僅戒了賭癮,還為母親端來了洗腳水,曾經疏離的母女關系變得親密無比。如今許蘭珍的母親已經102歲高齡了,老人每每提及宋瑞主持的德孝大講堂,都笑得合不攏嘴。

許蘭珍和102歲高齡的母親嘮家常

還有“酒鬼”汪學華不再喝酒鬧事,不再打老婆;曾想自尋短見的趙久均老人,找到了新的人生意義;還有村民無私奉獻,主動清理村里垃圾,打掃衛生,成立了義工團……后來,有村民這樣評價宋瑞:“她是從城里來的‘大傻子’,放著高樓大廈不住,非要到這村里吃苦,帶領我們一群‘小傻子’,現在我們更幸福,更快樂了,干起活兒來充滿了勁兒。”

就這樣,彎柳樹村從一個孝悌不彰、麻將成癮、喝酒打架成風的村子,變成了全國第17個“中華孝心示范村”。宋瑞的扶貧從心開始,真正踐行了“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

文化產業成“金字招牌”

彎柳樹村民風改善引來“金鳳凰”

彎柳樹村的村容村貌

彎柳樹村火了,全國慕名前來參觀學習的團隊絡繹不絕。宋瑞實踐出來的脫貧攻堅彎柳樹樣本,也由此被推廣到了更大的時空坐標中。

2018年,方城縣清河鎮的三個村莊和小史店鎮的六個村莊,分別與彎柳樹村簽訂了聯建德孝村合作協議,引入彎柳樹村的德孝文化和文化扶貧的一系列措施,成效顯著。

人氣就是資源。于是,宋瑞開始琢磨德孝文化培訓產業和鄉村游產業。她組織村民把家中空閑房間改造成“孝愛客房”,包括貧困戶在內的50戶村民入股,平均年收入增加3萬多元。“中華青少年德孝感恩鄉村夏令營”,宋瑞請來了全國百名優秀黨務工作者和全國勞動模范講課,吸引人們從城市到農村體驗農家生活,學習德孝文化。

彎柳樹村文化活動廣場

請進來,還要走出去。宋瑞組織村民成立歌舞團,唱響基層愛國愛黨正能量。該歌舞團還被息縣縣委宣傳部選為文化下鄉優秀演出團隊,并應邀到全國各地商業演出,成為村民創收和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文化產業項目之一。“俺們唱唱跳跳,鼓了腰包,脫了貧!”村民管鳳蘭憑借對外演出、開農家樂,順利脫貧。

在宋瑞的帶領下,目前彎柳樹村形成了傳統文化大講堂、德孝感恩夏令營、農民歌舞團、農民義工團等多種形式的文化產業輸出模式。

彎柳樹村的文化產業成“金字招牌”,也帶動了實體經濟產業的發展,出現了“返鄉潮”“創業潮”。“宋書記一片熱心,一心為民,看到她冒著大雪去慰問老百姓,當時就下定決心一定要來彎柳樹村創業,為村子的脫貧攻堅盡一份力。”尚居家具公司經理胡輝將廠子搬遷到彎柳樹村,直接提供了40余個就業崗位。

彎柳樹村的生態有機農產品

一大批企業家、愛心人士紛紛來到彎柳樹村扶貧、建設。宋瑞引進息縣遠古生態農業科技公司,到村流轉土地360畝,發展酵素生態有機農業;發展壯大專業合作社,帶領貧困戶種植蓮藕等增加收入;積極招商引資,建設扶貧工廠,安置村民在家門口就業;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培育村集體經濟項目;積極爭取政策性扶貧資金用于脫貧攻堅工作,實施全村人居環境治理和提升。

如今,彎柳樹大講堂已升級為一座氣派的兩層小樓,宋瑞也在彎柳樹村堅守了八年,連續做了四任駐村第一書記。“舍不得走,要在這里一張藍圖繪到底。”宋瑞說,把彎柳樹村打造成為脫貧示范村,也正是她的夢想。

彎柳樹村大講堂

八年前赴后繼,八年一以貫之。彎柳樹村從一個省級貧困村,發展成為全國知名的文化村、幸福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12年的不足2000元,提高到2018年的11727元。宋瑞書記也在八年間,踐行了“扶貧先扶心,黨建是根本,產業促脫貧”的發展思路,彎柳樹村形成了一套文化產業帶頭、種植產業、制造業等為一體的發展格局,真正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

“白領”變“潮農”

90后大學生夫妻返鄉創業 攪活香菇產業“春水”

每一個菌棒都飽含著吳霞的希望

在息縣彭店鄉,吳霞和王恒軍夫妻二人頗有名氣。吳霞畢業于北京交通大學,之后在上海工作,年薪20萬;王恒軍研究生學歷,畢業于江西師范大學。

就是這樣兩個非農學專業、從小到大沒干過農活的大學生,竟然要放棄高薪工作,回到老家種植香菇。“許多人都不理解我們的做法,甚至懷疑我們倆瘋了。但看到鄉親們微薄的收入,感到特別心酸,我們就想著希望創業找出路,帶領鄉親們一起致富。”吳霞說。

新建的現代化香菇種植大棚

說干就干,2016年他們成立了食用菌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最初搭建了5個香菇大棚,隨后在鄉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申請了產業扶貧基地,搭建了22個香菇種植大棚。僅2018年就帶動周邊的農村留守婦女近30人就業,其中有8戶貧困戶。2019年,香菇產量達50萬斤,年銷售額200萬元,純利潤近90萬元。

如今,吳霞還在直播平臺上,開啟了帶貨之旅,成為了小有名氣的“網紅”,而用吳霞的話來說,是“潮農”。

吳霞直播帶貨做“潮農”

短短四年時間,彭店鄉香菇實現了零的突破。由此,一條扶貧新路——建設“蘑菇之鄉",成為了彭店鄉助力農民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2017年,彭店鄉陸續發展成立兩個香菇合作社。2019年,彭店香菇在息縣首屆農產品博覽會上被評為“息縣十寶”之一。目前,該鄉14個行政村有100多個貧困戶種植香菇,近500名貧困人員解決了就業問題,接下來彭店鄉還將建設大型香菇交易市場,規劃香菇醬生產廠,來拉長香菇生產鏈。

大棚內整齊排列的菌棒

打贏脫貧攻堅戰,人才是關鍵。近年來,息縣精準制定激勵政策,“拴心留人”,引導人才活水加速匯聚,為地區穩定脫貧、長遠發展增添智慧動力。如今越來越多像吳霞、王恒軍這樣的有志青年,愿意留在息縣,助力家鄉脫貧攻堅。

“農二代”創新高效農業

黨建引領新模式 讓貧困村變出“CBD”

柑橘中的貴族“紅美人”

高標準的連棟大棚、優質柑橘品種“紅美人”、高品質晚秋黃桃……在息縣項店鎮張莊村,這里的現代高效農業基地不僅形成了“春花夏蔭秋實,四季有花、三季有果”的植物季相群落生態景觀,更讓這些水果身價翻番遠銷全國各地。

而這個現代高效農業基地是由一個叫婁靜的女孩,一手打造。

返鄉創業“農二代”婁靜

“其實農業是一個見效慢、風險大的行業,咱們祖祖輩輩在這片土地上,收獲卻寥寥無幾。如果從事現代高效農業,收益就會翻幾倍。”婁靜2013年畢業于河南大學市場營銷專業,大二那年就與同學一起創辦了電商平臺,多年的市場經驗,讓她逐漸認識到高效農業的優勢與潛力。

再加上婁靜是一名地地道道的“農二代”,充滿了鄉土情結,于是一畢業她就回到項店鎮,從事火龍果種植,成為了一名新型職業農民。幾年下來,婁靜種植出來的火龍果供不應求,收益可觀。嘗到了甜頭的婁靜,又一次調研市場,想要繼續擴大種植規模與品種。

2018年,她來到項店鎮張莊村,看到村兩委的一片誠心與努力。“做夢也想不到這里的改變這么大。”張莊村泥濘坑洼的土路已消失不見,煥然一新的是筆直干凈的村路縱橫交織,連通鄉鄰。而更讓婁靜驚訝的是,村兩委班子還為她準備了一份“大禮”——為婁靜準備了400余畝成片地塊,進行土地流轉。

讓人垂涎欲滴的優質葡萄

“現代農業最怕土地不連片,不易于管理。但張莊村兩委干部跑了幾天幾夜去給村民做工作,記得好幾次都到了凌晨兩點。”深受感動的婁靜,把自己多年的積蓄加上貸款一共800余萬,全部放在了張莊村,打造現代化的高效農業基地。

該產業基地緊緊圍繞在張莊村黨支部,以黨建為引領,研究出了一套“產業+就業”的扶貧模式。如今,在婁靜的現代農業基地已實現轉移就業55戶61人,其中貧困戶23戶26人,6戶貧困戶共計12畝土地的托管,保證每個托管的貧困戶旱澇保收,畝產毛利潤在5000元以上。

在張莊村產業扶貧基地里上班的村民

隨著脫貧摘帽成功,張莊村現已將村級活動場所、小學、衛生室、水廠、愛心超市、產業扶貧基地、養老周轉中心、便民服務中心建在了一起,構建了一個媲美城市的“村級CBD”。

科技豐糧

土地流轉“轉”出脫貧致富“活資產”

潘道榮助農脫貧(資料圖)

致力農業是情懷,助農脫貧是夢想。五六年前,潘道榮扎根到農村,以帶動家鄉父老脫貧致富為己任,打造了全國茅臺有機小麥種植示范區,建設了2萬畝高標準農田,實現了現代化農業生產模式,將“黃土地”逐漸轉變成了“金土地”。

2016年起,潘道榮與李樓村、陳大莊村簽訂土地流轉協議,主要用于種植優質弱筋小麥。至2019年,全鎮已流轉土地約2萬畝,且李樓村、陳大莊村基本實現了整村土地流轉。

全國茅臺有機小麥種植示范區(資料圖)

2萬畝高標準農田給建檔立卡貧困戶帶來的不僅是每戶每年每畝600元的流轉費用,成了一片脫貧致富的“金土地”,潘道榮還對建檔立卡貧困戶提供了半價供種服務,免費提供農技服務,免費購買農業保險,按成本價提供農資、一噴三防、糧食烘干等社會化服務,按高出市場價0.05元/斤的標準敞開回收等多項扶貧措施,帶動了3700多戶貧苦家庭走向了脫貧致富之路,實現了每年戶均增收1500元以上。

潘道榮圍繞產業興旺、鄉村振興,著力發揮“多彩田園示范基地”作用,堅持“支部(黨員)+基地+產業+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通過“組織引、黨員帶、群眾干”,引導群眾以土地經營權流轉“獲租金”,扶貧資金入股企業“變股金”,轉移就業就地打工“掙薪金”。

多彩田園示范基地

這樣的模式使得小種植田規整為大種植田,大種植田再與科學的種植技術、現代化生產工具有機融合提高了農業效益的同時也保證了農民增產增收,為貧困戶順利脫貧、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看得見的實實在在的物質基礎。

科技引領鄉村振興路,示范助力脫貧攻堅戰。近年來,息縣立足農業大縣和優質資源,以高質量發展為導向,堅定實施中國生態主食廚房發展戰略,大力推進弱筋小麥“四專”工作,初步形成了弱筋小麥從種植到加工、從研發到檢測、從流通到消費的全產業鏈條,為全面決勝脫貧攻堅打下良好堅實的基礎。

結語

息縣靠什么脫貧?

息縣現代化高效農業基地

而今小而美的彎柳樹村,見證著宋瑞的幾多匆忙,駐村第一書記的文化扶貧溫暖人心;90后大學生夫妻倆返鄉創業,攪活了香菇產業的一池“春水”;黨建引領吸引高效農業基地入駐,貧困村能變出“CBD”;科技創新,“黃土地”流轉成“金土地”,只為打贏這場脫貧攻堅戰……在息縣,就是這樣一群腳踩泥土的扶貧帶富先遣隊前赴后繼,誓與貧困勢不兩立,拼盡全力創富奔小康,才創造了息縣脫貧攻堅的赫赫戰績。

息縣的脫貧攻堅戰,也讓我們看到息縣直面問題、知恥后勇、奮起直追,要脫貧、要致富、要有“出息”仿佛是息縣人內心憋著的一股勁。

值得一提的是,息縣縣委縣政府深知扶貧扶志、扶智的重要性。在教育方面斥巨資16億元,引入210個教學班的華中師范大學附屬息縣高中,還引進信陽師范學院淮河校區,在息縣開創了信陽市“校地合作”的先河。

為營造更便捷的交通,息縣周邊8公里內,已經跑出了大廣、淮息、息邢等高速公路,構建起貫通息縣的高速公路網,更一口氣高標準完成3000多公里路肩培護。

在人居環境方面,息縣森林公園、龍湖公園、濮公山地質公園、馬援廣場都環伺縣城、近在咫尺,讓百姓出門就能享受綠色休閑環境。

在招徠人才待遇方面,息縣更是拼盡全力,安家住房、安家費、家屬安置、子女就學、醫保衛生、辦公環境……“軟硬實力”雙抓,構建人才發展的放心“港灣”。

同時息縣的脫貧攻堅戰啟示,無論作為個體還是企業,無論是一出生就背負貧困標簽的人,還是衣食無憂者的主動選擇“應戰”,都讓我們思考,息縣的文化扶貧、人才帶動、黨建引領、科技創新等扶貧舉措,都殊途同歸,歸結到產業扶貧,產業扶貧是脫貧攻堅的根本之策。同時,脫貧攻堅,這項偉大的壯舉,終極目的是讓每個人都能公平地享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豐碩成果,最終實現提升每個人的獲得感、幸福感。

文章關鍵詞:決勝2020 河南 出彩 脫貧攻堅 息縣 責編:趙惠
5034

相關閱讀 換一換

慢新聞

網傳四川音樂學院封校?川音:假的! 網傳四川音樂學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薦視頻

i新聞

新聞推薦

網站簡介 | 版權聲明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網絡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