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06日15:37 來源:中國搜索
7月27日,“鄉村振興看河南”采訪團走進河南省開封市祥符區,探訪祥符區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洋氣”和“土氣”,感受黨員干部在實行這個戰略中的群眾路線。
現代農業培養出200多斤的大南瓜
7月27日,“鄉村振興看河南”采訪團走進河南省開封市祥符區,探訪祥符區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洋氣”和“土氣”,感受黨員干部在實行這個戰略中的群眾路線。
祥符區的“洋氣”“土氣”和人氣
從開封御河的金牌導游,轉身成為祥符區西姜寨鄉魚蔬疏魚菜共生生態產業園的講解員,花麗反而覺得自己更加“洋氣”了,因為她的身邊全是“農業黑科技”。
在魚菜共生大棚內,密集的淡水石斑魚在一個魚池里游來游去,魚池里的水通過處理,變身營養液流向蔬菜種植模塊,蔬菜將魚糞等營養吸收后,經過處理的水又流回魚池。這種循環系統就被稱為魚菜共生。這里的蔬菜跟魚一起生長,如果打藥魚就會死,所以它一定是無公害的,而它的根系獨特普通人就能輕易辨別,所以容易被消費者接受。花麗說了幾個數字,一個魚池一年收兩季,一次2000斤,淡水石斑一斤可以賣四五十塊錢,再加上蔬菜的收入,這樣的一個大棚可以帶動不少貧困戶脫貧。
魚菜共生的蔬菜種植模塊
魚菜共生,只是祥符區產業振興中,“一園三片區”的“一園”,另外三個片區包含了“農業奧特萊斯”“農業嘉年華”等諸多元素,構成了祥符區產業規劃中的“洋氣”。
祥符區還在西姜寨打造傳統手工作坊片區。其中,匠人工坊為部分工匠家庭或者工匠家族建設專門的前店后坊式工作作坊,發展手工作坊,帶動老百姓致富,是中國北方匠戶文化和匠戶制度的一個縮影。非遺工作室,則聚焦全國100多名非遺傳承人,將河南乃至全國稀缺的非遺大師匯聚在這里,結合“互聯網+”,進行線上課程、線下體驗的非遺游學、匠人傳習所等線上線下綜合服務場所。
“洋氣”和“土氣”,其實都是為了人氣。祥符區區長王彥濤坦承,黨委政府制定所有這些規劃的終極目標,就是讓轄區的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實現鄉村振興大戰略的最終目標。
100份鄉村規劃圖中的群眾路線
提起“‘1+6’示范帶”“三規合一”“三產融合”“工商資本介入”等等名詞,王彥濤如數家珍。他說到的一個數字引起了采訪團的注意,就是100份鄉村規劃圖。
在鄉村振興戰略中,鄉村規劃不搞大拆大建,注意保留原有風貌是重要指導原則。在先行規劃中,祥符區邀請專家團隊進行充分論證后,設計出了100份鄉村規劃圖,發到每個村里充分研討。
“村風民俗不同,生活習慣不同,需求一定不同,我們一定要聽老百姓的意見,而且要以他們的意見為主。”王彥濤看了100份規劃圖,參加了很多場討論會,經過了無數次修改,才最終敲定了各村的規劃圖。王彥濤認為,感覺舒服的規劃才是最好的規劃,為老百姓做的規劃,一定要讓老百姓感覺舒服。
即便聽取了大量的民意,祥符區在推進過程中依然小心謹慎,大量采取試點探索。在白芋河邊的民宿群中,木院的改造就是一個典型例子。計劃采取的模式是,開發者租賃20年,負責精裝修房間,到期后無償退還戶主。因為自家是一座破敗的院子,戶主很爽快地答應了,但兒媳婦于翠玲卻不樂意。老漢告訴兒媳婦,“咱先掙20年房租,到期了把它收回來,給孫子當婚房用!”簽約裝修后,看到自家小院變得“比電視里看著還美”,老漢笑得合不攏嘴,逢人就夸政策好。于翠玲也來到自家老院,做起了民宿管家,一個院子掙了兩份錢。看到于翠玲得到了實惠,其他村民的顧慮全部打消了,鄉村規劃改造工作進行得很順利。
祥符區區長王彥濤(右)在民宿調研
“不搞一刀切,注意聽取老百姓的意見,這其實不是新辦法,是咱們黨的看家本領——群眾路線的最具體的體現。”王彥濤表示,鄉村振興是個大戰略,實現過程不會一帆風順,但良性的工作方法,一定會更好地推進這個戰略的實現。(少林)
核心提示:“4年前,鄢崗鎮還是遠近聞名的‘北大荒’——土地荒、經濟荒、人才荒、思想荒,但今天已經由‘北大荒’變成了‘北大倉’,未來鄢崗鎮還要把‘北大倉’變成‘北大行’。
吳剛說話的底氣,來自該鎮黨委書記趙大青2018年所創新的“名譽村長”選聘模式。3年的實踐證明,該模式有助于鄉村振興,能幫助村子解決大事、難事以及協調閑事。
日前,商城縣鄢崗鎮長沖村生態茭白基地,秋季茭白早已成熟,綠浪翻滾的成片茭白田內,30多名工人正在采割、搬運、挑揀、裝袋......忙碌的身影為豐收景象更添一份色彩。
稻田片片金黃、烏桕紅染山間、木籽如星空點綴,初冬時節,筆者走進商城縣伏山鄉里羅城—余子店烏桕谷,一幅幅色彩斑斕的自然油畫入目來,稻田里、田埂間,游客們正在用手機記錄這如畫美景。
“決勝2020”網絡主題活動河北站媒體采訪團走進石家莊市贊皇縣原村土布博物館。記者周國梁攝 近年來,在贊皇縣雪芹棉產品開發有限公司和原村土布專業合作社的帶動下,贊皇縣1300多名農民過上了好日子,帶動了周圍6個鄉鎮17個村貧困婦女共同致富。
7月28日下午,“鄉村振興看河南”采訪團來到商丘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賈寨鎮張莊、潘莊,走進美麗庭院,感受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發生的翻天覆地的改變。
草帽王村的人工湖7月29日上午,“鄉村振興看河南”采訪團走進“三櫻椒之鄉”——河南柘城,在辣椒主產區牛城鄉探訪產業振興帶來
2018年,剛大學畢業的信陽女孩郭富丹做了個讓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決定:回到家鄉浉河區董家河鎮找工作,“對于很多農村的孩子來說,上大學是脫離農村去大城市的契機,所以很多人不理解我的決定,甚至覺得農村又破又窮哪有什么工作機會。”
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大別山深處的信陽商城縣,人口逐漸外流:全縣80多萬人口,27萬人外出務工;近10年,考出去的大學生有6萬人以上。
聽說家鄉現在街道整潔,村里的孤寡老人不僅衣食無憂,還有志愿者義務照顧他們的生活起居,這勾起了多年在上海做生意的余珍述心中的那份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