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29日10:45 來源:映象網
映象網特派信陽記者 程琳 陳偉然 王慧 吳彥飛/文 段晉哲/圖 程維康/視頻 實習生 劉智韜
聽說家鄉現在街道整潔,村里的孤寡老人不僅衣食無憂,還有志愿者義務照顧他們的生活起居,這勾起了多年在上海做生意的余珍述心中的那份鄉愁。余珍述的老家在大別山腳下的商城縣余集鎮,這里不僅是國家級貧困縣,更是農業大縣、勞務輸出大縣。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外出務工,余珍述就是其中之一。
以“孝道文化”解決“老無所養”難題 良好鄉風“引鳳回巢”
大量青壯年外出務工,造成了眾多老年人“老無所養”,這是許多貧困鄉村在脫貧時遇到的難題,當然也包括余集鎮。
志愿者在陪老人聊天
為了打贏這脫貧攻堅“最后一公里”,也為了弘揚孝老愛親社會風氣,進一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余集鎮黨委政府安排在全鎮范圍內,以開展紅旗引領扶貧路為契機,以構建“政府主導、社會共建、兒女盡孝、鄰里互助”為主題的“孝老愛親”新模式,積極探索“孝老愛親助脫貧”的長效工作機制,在全鎮各行政村分別評選5名志愿者為60歲以上老人獻上一份愛心,共同營造孝老愛親的濃厚社會氛圍,讓老人能夠及時得到子女的照顧外,還能在平日生活中感受到鄉鄰的關心和關愛,為脫貧脫困注入持續動力。
余集鎮通過摸底調查,掌握相關情況,成立了紅白理事會,聘請孝老愛親護理員,對照建檔立卡貧困戶60周歲以上的老人,進行全面摸底排查,為孝老愛親工作開展打好基礎。
除此之外,全鎮各村根據傳統家風和村情民約,結合脫貧攻堅工作,召開村民代表大會,討論制定《孝老敬老村規民約》,重點把子女贍養、鄰里互助寫進村規民約,并組織孝老愛親志愿者每月通過入戶走訪、深入田間地頭等形式,主動回應老人訴求,幫助老人做家務、打掃衛生、嘮家常、健康服務等。
志愿者義務為村里打掃街道
如今的余集鎮,26個村街志愿者們身體力行,通過自己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將溫暖送給老人,使老人健康生活、快樂生活、安度晚年。因為余集鎮敬老愛老的風氣形成,各村的鄉風民風,也在悄然中發生了變化,以往“各掃門前雪”的舊風氣不再,鄰里之間和睦共處,爭相維護村里人居環境的新風尚漸漸形成。
而良好的鄉風,成為了吸引一批批如余珍述這樣的優秀外出務工回家干事業的鄉愁,他們運用自己掌握的資金、技術、人脈,回鄉興辦實業、發展產業、帶動就業,已成為助力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主力軍。
村民在采摘黃蜀葵
黃蜀葵結出“致富花” 返鄉為脫貧帶回新產業
“這黃蜀葵管理起來比較簡單,盛花期時每天都可以采摘賣錢。”余集鎮文橋村的農田里,擠擠挨挨的黃蜀葵長勢喜人,朱家良2019年只試種了8分田,就收入了2000多元,遠遠超出同期種植花生的收益。嘗到了甜頭的朱家良,今年準備多種兩三畝。
作為一種中藥材,黃蜀葵藥用價值較高,具有清熱利尿、解毒消腫等功效,其花是腎病藥物“黃葵膠囊”的主要原料。黃蜀葵生長周期短,每年清明節前后種植,兩個多月后即可采花曬干售出,花期從7月持續到9月,年畝產值達4000元以上。
而把黃蜀葵帶回余集鎮的就是余珍述。他在上海經商期間,偶然了解到黃蜀葵產業,正想回鄉創業的他,便隨朋友考察了安徽省亳州、安慶,四川綿陽等多地的種植情況,并帶著請來的蘇中藥業的技術專家,2019年回鄉成立了專業合作社,率先在余集鎮試驗種植,當年,僅文橋村像朱家良這樣的受益戶就有30多戶。
“黃蜀葵是一年種、多年收的作物,根系發達,第二年會提前開花,產量更大。去年我們試驗種植期間,每畝每天能達到一百七八十斤。”談到為什么看好黃蜀葵產業,商城縣忠越種養殖合作社負責人余珍述興奮地說,“我們跟江蘇蘇中藥業合作,采取訂單式種植,不擔心銷路,增收穩定,種子由合作社免費發放,畝產值達到4000元以上才收取每畝100元的種子錢。”
黃蜀葵試種成功的消息不脛而走。今年上半年,余集鎮組織黃蜀葵種植技術培訓,僅文橋村就有120多戶群眾踴躍參與,村委委員余海洋還帶頭流轉開墾荒地,種植了60多畝。
余珍述的烘干車間已經投入使用,來這里打工的村民大多是附近的貧困戶
為解決產量增多帶來的收購、烘干等問題,余珍述建了新廠房,安裝上新的烘干生產線,確保種植戶既增產又增收。“如果產量上得去,我們可以拿到更多的訂單。”余珍述坦言,黃蜀葵種植還有很大發展空間,隨著集聚效應顯現,產業前景更加可觀。
核心提示:“4年前,鄢崗鎮還是遠近聞名的‘北大荒’——土地荒、經濟荒、人才荒、思想荒,但今天已經由‘北大荒’變成了‘北大倉’,未來鄢崗鎮還要把‘北大倉’變成‘北大行’。
吳剛說話的底氣,來自該鎮黨委書記趙大青2018年所創新的“名譽村長”選聘模式。3年的實踐證明,該模式有助于鄉村振興,能幫助村子解決大事、難事以及協調閑事。
日前,商城縣鄢崗鎮長沖村生態茭白基地,秋季茭白早已成熟,綠浪翻滾的成片茭白田內,30多名工人正在采割、搬運、挑揀、裝袋......忙碌的身影為豐收景象更添一份色彩。
稻田片片金黃、烏桕紅染山間、木籽如星空點綴,初冬時節,筆者走進商城縣伏山鄉里羅城—余子店烏桕谷,一幅幅色彩斑斕的自然油畫入目來,稻田里、田埂間,游客們正在用手機記錄這如畫美景。
“決勝2020”網絡主題活動河北站媒體采訪團走進石家莊市贊皇縣原村土布博物館。記者周國梁攝 近年來,在贊皇縣雪芹棉產品開發有限公司和原村土布專業合作社的帶動下,贊皇縣1300多名農民過上了好日子,帶動了周圍6個鄉鎮17個村貧困婦女共同致富。
7月28日下午,“鄉村振興看河南”采訪團來到商丘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賈寨鎮張莊、潘莊,走進美麗庭院,感受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發生的翻天覆地的改變。
草帽王村的人工湖7月29日上午,“鄉村振興看河南”采訪團走進“三櫻椒之鄉”——河南柘城,在辣椒主產區牛城鄉探訪產業振興帶來
7月27日,“鄉村振興看河南”采訪團走進河南省開封市祥符區,探訪祥符區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洋氣”和“土氣”,感受黨員干部在實行這個戰略中的群眾路線。
2018年,剛大學畢業的信陽女孩郭富丹做了個讓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決定:回到家鄉浉河區董家河鎮找工作,“對于很多農村的孩子來說,上大學是脫離農村去大城市的契機,所以很多人不理解我的決定,甚至覺得農村又破又窮哪有什么工作機會。”
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大別山深處的信陽商城縣,人口逐漸外流:全縣80多萬人口,27萬人外出務工;近10年,考出去的大學生有6萬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