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30日16:50 來源:映象網
映象網特派信陽記者 鄭北周 程琳 陳偉然 王慧 吳彥飛/文 段晉哲/圖 程維康 史敦月/視頻 實習生 劉智韜
“我真正獲得我的故鄉,其實是因為離開她。”導演賈樟柯對家鄉的描述,道出了一個很深刻的現象:我們為故鄉做的第一件事,恰恰是離開。
商城縣
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大別山深處的信陽商城縣,人口逐漸外流:全縣80多萬人口,27萬人外出務工;近10年,考出去的大學生有6萬人以上。
這造成了商城凋敝的“空心村”越來越多,田地撂荒,山路坎坷,外人少往,生機漸失。
這片曾創造了河南省第一支紅軍隊伍、第一個縣級蘇維埃政權、第一塊革命根據地和“28年紅旗不倒”的神奇土地,也迎來了躲不掉的“靈魂拷問”——大別山紅色老區怎么脫貧?怎么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怎么實現從脫貧摘帽到鄉村振興的持續發展?
商城縣美麗鄉村
商城素有“大別山下狀元縣”之稱。幾天的采訪下來,記者看到商城縣破解難題的關鍵還是在人——返鄉創業的“帶頭人”。在這里,我們看到了一種“回流”現象,區別于八九十年代的外出,商城縣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歸雁計劃”,逐步匯聚著一批愛家鄉、懂產業的“領頭雁”。
在過去,這種“逆城市化”現象幾乎是不可想象的,因為它所帶來的理念震動,不可低估。
為了“引鳳還巢” 他們真的“拼”了
2011年,在外經商的熊世祥回到老家田灣村過年,看到村里正在大刀闊斧地搞扶貧、修繕村里基礎設施,他覺得這事兒肯定干不成。為此,他還打賭說:“如果你們能把這事兒干成了,我就回來跟著你們干!”
7年后,當駐村第一書記李育軍來到熊世祥所在的浙江金華市,邀請他回村做點事兒時,熊世祥還是拒絕了,理由是:“村里到處都是破破爛爛的,連條像樣的路也沒有,怎么回去做事業。”
同樣感覺無從下手的還有鄢崗鎮劉雙樓村的夏厚鋒,“2011年起,我每年春節都給村里的五保戶、特困戶送點米面油。但除了這,我也不知道還能弄點啥。”夏厚鋒回憶起當年家鄉的困境,一臉愁容。
沒出路、無“用武之地”,不僅僅是熊世祥和夏厚鋒的顧慮,更是前些年大眾對商城縣的認知。
那么,在城市化持續推進的今天,如何讓一部分人才愿意留守鄉村,帶領村民一起致富?這不僅僅要依靠鄉土情結、無私奉獻,還需要基層提供優渥的招商環境,改善交通設施、人居環境,給人才提供全方位的服務與支持。為此,商城縣各基層黨組織真的“拼”了。
如今的田灣村
“你先回村去看看,如果感覺還是不行,我絕不強迫你。”李育軍書記再次向熊世祥發出邀請。礙于面子,熊世祥回到了“久未謀面”的家鄉。
“進村的一瞬間,我就知道,我這個賭是打輸了。”熊世祥說。近年來,為了吸引像熊世祥這樣的人才返鄉創業,田灣村把黨的建設擺在首要位置,新建20多畝紅色文化公園、黨員政治生活館、新時代文明宣傳一條街、黨群文化大舞臺,選優配強村“兩委”班子,開展“戴黨徽、亮身份、做表率、助脫貧”實踐活動,成立黨員義工隊,群眾自覺清掃門前垃圾,并規劃建設了一排排外觀漂亮、設計新穎的住宅小樓,鋪設了干凈平整的水泥路面……
田灣村駐村第一書記李育軍
這一幕幕、一景景,正是熊世祥親眼目睹的家鄉變化。李育軍一點一滴地介紹,最終打動了熊世祥。于是熊世祥回鄉做起了“名譽村長”,還投資1.35億元搞起了鄉村旅游,要為村里建一個包含游樂園、民宿、農家樂及動物園的綜合旅游區。
“樹挪死,人挪活。”同樣為了改善人居環境,吸引人才和產業的,還有達權店鎮香子崗村,這個有著貧困人口139戶447人的山區偏遠、深度貧困村,采用了易地扶貧搬遷的方式。
香子崗村易地搬遷安置點
“易地搬遷之后,再也不用摸黑去上學了。”邵定超如今是中南大學的大三學生,回憶起沒有搬遷前,他和母親生活在深山里,尤其是上高中時,每次都要4點起床,步行20里地到鎮上的高中。“這一路都是崎嶇的山路,路上都是黑漆漆的一片。”邵定超說,自從搬到易地搬遷安置房以后,邵定超一家人不但住上了新房,還安裝了WIFI,今年因為疫情放假在家,邵定超上網課都很方便了。
香子崗村異地搬遷安置點的愛民廣場
2017年,香子崗村投資296萬元建設易地搬遷安置點,集中安置貧困戶18戶44人。如今在香子崗村的安置點里,房屋白墻黛瓦,室內生活用品齊全,屋前就是通村主干道,交通便利。路燈、超市、供居民使用的健身器材、文化廣場,只要是村民生活所需要的,安置點都一應俱全。
如今,商城縣“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一個個世外桃源,一個個獨具魅力的美麗鄉村,讓越來越多的商城兒女看到了家鄉的希望,并愿意把他們多年在外打拼積累的資金、技術、人脈帶回家鄉,加入返鄉創業大軍。
“人才雁陣”帶動一方產業
余集鎮農民在采摘黃蜀葵
“這之前就是廢土坑,滿是雜草,從來沒有人種過莊稼。”余集鎮文橋村的一位村民手指著村口的一片洼地,里面擠擠挨挨的黃蜀葵長勢喜人。
“我們鎮的土壤保水、保肥差,之前種蠶豆、谷物都失敗了,收成特別低。但黃蜀葵不同,管理簡單,易于生長,盛花期時每天都可以采摘賣錢。”文橋村村委委員余海洋帶頭流轉開墾荒地60余畝,村門口的廢土坑,就是其中一片土地,今年收獲頗豐。
返鄉創業者余珍述
作為一種中藥材,黃蜀葵藥用價值較高,而把黃蜀葵帶回余集鎮的就是余珍述。他在上海經商期間,偶然了解到黃蜀葵產業,于是2019年便回鄉成立了專業合作社,率先在余集鎮試驗種植。
“黃蜀葵是一年種、多年收的作物,根系發達,第二年會提前開花,產量更大。”談到為什么看好黃蜀葵產業,余珍述興奮地說,“我們跟江蘇蘇中藥業合作,采取訂單式種植,不擔心銷路,增收穩定,種子由合作社免費發放,畝產值達到4000元以上才收取每畝100元的種子錢,對村民們脫貧致富有著很大的幫助。”
村民將采摘的黃蜀葵放在收購車里
為解決產量增多帶來的收購、烘干等問題,余珍述建了新廠房,安裝上新的烘干生產線,確保種植戶既增產又增收。“如果產量上得去,我們可以拿到更多的訂單。”余珍述坦言,黃蜀葵種植還有很大發展空間,隨著集聚效應顯現,產業前景更加可觀。
除了像余珍述這樣從事產業帶動的人才,在鄢崗鎮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是村長,也是不拿工資的編外人員,他們“不差錢”,亦不圖名利,幫助村里建言“大”事,解決“難”事,協調“閑”事,他們就是鄢崗鎮首創的“名譽村長”。夏厚鋒就是其中的一員。
劉雙樓村“名譽村長”夏厚鋒
曾因貧困輟學的夏厚鋒有兄弟姐妹7人,自嘲“18歲前沒吃過飽飯”。從20歲當小工,到現在拉起一支近百人的工程隊,走南闖北修高速、架鐵路,在老家人眼里,夏厚鋒是妥妥的成功人士。
日子富足了,雖長年在外,夏厚鋒卻心系家鄉。他常說從小家里窮,是黨的政策和鄉親們的關愛成就了自己,現在有能力了,也要反哺家鄉,回報社會。2018年初,夏厚鋒被選聘為劉雙樓村名譽村長,他表示,“終于可以名正言順為鄉親們辦事了!”
2019年,鄢崗鎮著力打造綠色鄢崗。由于投資大、見效慢,沒人愿意接手。“別人不干,我來干!”夏厚鋒找到鎮黨委政府,主動承接下了滬陜高速鄢崗鎮段3250畝生態廊道建設任務。
鄢崗鎮名譽村長示范工程
除此之外,他還修建新村部,讓全村黨員找到了家的感覺;得知學生晚自習回家騎車經常摔倒,夏厚鋒便為全村主要路段安裝了太陽能路燈;個人出資打造劉雙樓森林村,其間所用機械、人工全部以當地群眾為主,解決全鎮群眾就業500余人次;作為一名建筑工程的創業者,夏厚鋒常與一些央企合作修高速、架鐵路,平均每年都會帶領全鎮300多人外出務工……
“如今,在鄢崗鎮的各個行政村,都有像夏厚鋒這樣的‘名譽村長’,我們從外出創業的成功人士、離退休黨員干部、鄉土人才、知名人士中,精心篩選出政治上有覺悟、經濟上有實力、社會上有影響、事業上有熱心及對農村工作有熱情的‘鄉賢能人’擔任,對助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著啟示意義。”鄢崗鎮黨委書記趙大青說。
“三產融合”創新讓扶貧產業遍地開花
唯有產業帶動,才有扶貧后勁,才能完成扶貧工作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
汪崗鎮韓沖村就是一個依靠產業帶動的村子。韓沖村擁有得天獨厚的茶葉生長環境,茶葉資源豐富,茶質優良,打造了萬畝茶園。
一個正在采茶的茶農
近年來,韓沖村發展集體經濟,將茶園免費承包到戶,種茶收益全部讓利于農戶,成立的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主動承擔起產業帶貧的責任,通過用工、收購茶葉、分紅等方式增加了貧困戶的收入,其中韓沖村共有50戶貧困戶,共138人,大多都在茶園工作。2017年,韓沖村還引進大型茶葉生產加工出口公司,使周邊的百姓有了脫貧致富的新路子。
除了茶產業,汪崗鎮利用韓沖村良好的區位優勢、生態資源優勢,率先實施鄉村振興試點,把大茶園變大景區,探索走出一條茶旅融合發展的好路子。茶間漫步道、觀景臺、文化墻……示范點打造已初具雛形。
靠產業脫貧致富的還有鄢崗鎮。四年前,鄢崗鎮還是遠近聞名的“北大荒”——土地荒、經濟荒、人才荒、思想荒。現如今,再生稻、茭白、芡實等特色產業遍布全鎮。昔日的“北大荒”已經變成了“北大倉”,未來鄢崗鎮還要把“北大倉”變成“北大行”。
鄢崗鎮綠油油的再生稻
“我們在推廣再生稻時,很多村民不相信。我們找到了村干部先種植試驗,村民們看到能賺錢,終于動了心。”鄢崗鎮黨委書記趙大青說,為了讓農民真正賺到錢,基層黨組織就像闖關者一樣,需要花費心思做好引導,用實踐行動告知村民特色產業是有前景和收益的。
鄢崗鎮根據自身基礎條件,圍繞土地做文章,全鎮各村因地制宜,按照“一村一品”的模式,大力調整種植結構,發展特色產業。曹寨、肖寨兩村再生稻基地,汪寨村千畝芡實基地,周寨村千畝蔬菜基地,崔樓村大棚香菇基地,長沖村千畝茭白基地,李樓、山坎等村萬畝林果基地等都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了,特色產業已成為鄢崗鎮一張靚麗的名片。
鄢崗鎮農民在種植茭白苗
為了將“合作社+產業基地+貧困戶”有機的結合起來,鄢崗鎮還探索出“三變”帶貧新模式,即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這種流轉土地得租金、入股分紅拿現金、參加勞動得傭金的方式,讓村集體與群眾實現互利共贏,極大地增強了貧困戶生產生活的信心。目前,鄢崗鎮共創建“多彩田園”示范基地36個,通過“三變”模式帶動了732戶貧困戶戶均增收6000元。
鄢崗鎮黨委書記趙大青
除了產業帶動,鄢崗還注重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以提升農業綜合效益。“雖然特色農業效益比傳統農業好,但還沒有達到我們的預期效果,為了讓老百姓的利益最大化,只有將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并探索出‘農業+休閑’‘農業+旅游’等高效生態農業模式。”趙大青說。
鄢崗鎮晚秋黃梨壓彎了枝頭
比如鄢崗鎮的晚秋大黃梨樹,自2014年掛果以來,年產量達300萬斤,除了簡單的售賣之外,還會吸引游客春季來此觀賞梨花,秋季采摘品嘗,以及深加工成梨膏40萬瓶;尹崗冬桃基地,結合周寨街道民宿,吸引周邊縣大量游客來此“春天賞桃花、冬天摘冬桃”,形成集“綠色種植、花果品嘗、農家游樂”于一體的產業鏈;萬畝林果基地田園綜合體、崔樓村荷花—香菇觀光采摘、“十公里格桑花畫廊” 等多條生態產業帶……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有效地帶動了貧困戶脫貧致富,推動了鄉村振興產業的發展。
結語
在采訪中,記者發現商城各個村落都在發揮“黨建+”模式,那么,對老百姓來說,黨建到底意味著什么?黨建對脫貧攻堅意味著什么?
尹崗村黨群服務中心
“越是進行脫貧攻堅,越是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通俗地講,黨建能夠在統一的指揮與帶領下,把優勢資源向扶貧一線聚焦,把扶貧開發擺在首要位置;把優秀干部向扶貧一線聚集,打造脫貧攻堅尖兵;讓廣大黨員干部心貼心、面對面為貧困戶排憂解難,真正把黨建引領落到實處。
如今商城縣特色農業遍地開花,黨委政府措施準,“田園綜合體”出現,留守婦女、老人流轉出土地成為打工一族,產業人才在慢慢集聚,干部群眾干勁足,最后的沖刺更是熱火朝天。
美麗商城縣
另外,我們也看到了商城縣的產業人才之所以回到農村,一方面是他們有著極為難以割舍的鄉土情結,另一方面,他們也看到了脫貧攻堅所帶來的機遇,包括環境改善、政策幫扶、資金支持,以及相關的激勵機制。
如今,他們像毛細血管一樣,用吃苦耐勞、無私奉獻和知識智慧,為大別山區運送著養分,用一個個具體的產業項目,撬動著一片片貧困山區的產出。
核心提示:“4年前,鄢崗鎮還是遠近聞名的‘北大荒’——土地荒、經濟荒、人才荒、思想荒,但今天已經由‘北大荒’變成了‘北大倉’,未來鄢崗鎮還要把‘北大倉’變成‘北大行’。
吳剛說話的底氣,來自該鎮黨委書記趙大青2018年所創新的“名譽村長”選聘模式。3年的實踐證明,該模式有助于鄉村振興,能幫助村子解決大事、難事以及協調閑事。
日前,商城縣鄢崗鎮長沖村生態茭白基地,秋季茭白早已成熟,綠浪翻滾的成片茭白田內,30多名工人正在采割、搬運、挑揀、裝袋......忙碌的身影為豐收景象更添一份色彩。
稻田片片金黃、烏桕紅染山間、木籽如星空點綴,初冬時節,筆者走進商城縣伏山鄉里羅城—余子店烏桕谷,一幅幅色彩斑斕的自然油畫入目來,稻田里、田埂間,游客們正在用手機記錄這如畫美景。
“決勝2020”網絡主題活動河北站媒體采訪團走進石家莊市贊皇縣原村土布博物館。記者周國梁攝 近年來,在贊皇縣雪芹棉產品開發有限公司和原村土布專業合作社的帶動下,贊皇縣1300多名農民過上了好日子,帶動了周圍6個鄉鎮17個村貧困婦女共同致富。
7月28日下午,“鄉村振興看河南”采訪團來到商丘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賈寨鎮張莊、潘莊,走進美麗庭院,感受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發生的翻天覆地的改變。
草帽王村的人工湖7月29日上午,“鄉村振興看河南”采訪團走進“三櫻椒之鄉”——河南柘城,在辣椒主產區牛城鄉探訪產業振興帶來
7月27日,“鄉村振興看河南”采訪團走進河南省開封市祥符區,探訪祥符區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洋氣”和“土氣”,感受黨員干部在實行這個戰略中的群眾路線。
2018年,剛大學畢業的信陽女孩郭富丹做了個讓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決定:回到家鄉浉河區董家河鎮找工作,“對于很多農村的孩子來說,上大學是脫離農村去大城市的契機,所以很多人不理解我的決定,甚至覺得農村又破又窮哪有什么工作機會。”
聽說家鄉現在街道整潔,村里的孤寡老人不僅衣食無憂,還有志愿者義務照顧他們的生活起居,這勾起了多年在上海做生意的余珍述心中的那份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