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27日10:01 來源:央廣網河南分網
央廣網信陽7月27日消息(記者 王勇生 鄧超)2018年,這是婁靜第二次來到息縣項店鎮張莊村?!白鰤粢蚕氩坏竭@里的改變這么大。”僅僅一年的時間,張莊村泥濘坑洼的土路已消失不見,煥然一新的是筆直干凈的村路縱橫交織,連通鄉鄰。路兩側新植的景觀樹隨風搖曳。而更讓婁靜驚訝的是,村兩委班子還為她準備了一份“大禮”。
村干部夜以繼日 只為給企業見面禮
規劃整齊的張莊坡村(央廣網發 息縣縣委宣傳部供圖)
2017年,剛剛跨界轉型做農業的婁靜,在息縣曹黃林鎮流轉了80畝土地,“試水”種植火龍果,作為營銷專業畢業的科班大學生,她依靠專業的銷售團隊和互聯網思維的銷售模式,很快打開了火龍果的銷路。
靜緣農業的婁靜(央廣網發 鄧超攝)
眼看火龍果的銷售模式已漸成熟,“試水”農業成功的婁靜有了一個更大膽的想法:流轉個幾百畝土地,打造一個精品水果種植基地。于是,婁靜開始考察周邊鄉鎮,尋找適合的地塊,這就包括了張莊村。
“進了張莊坡,道路像雞窩,搓板路坑牛能臥,小坑還沒大坑多”,這是當地曾流傳的一首民謠,而在婁靜的回憶中,當時的張莊村就是民謠中所描述的場景,“不僅道路破敗交通不便,村委會的房子還破爛不堪,連個燒水壺都沒有。”
再加上搞規模種植需要成片的地塊,而張莊村目前無法流轉這么多土地,準備“大干一場”的婁靜暫時擱淺了種植基地的項目。
2018年,兜兜轉轉考察一圈的婁靜再次回到張莊村,讓她感到驚訝的不止張莊村現在的變化,更是因為村兩委干部為了給她流轉土地,跑了幾天幾夜去給村民做工作,最終,為婁靜準備了400余畝成片地塊,作為她投資張莊村的“見面禮”。
深受感動的婁靜,于是把自己多年的積蓄加上貸款一共800余萬,全部放在了張莊村,打造一個精品水果種植基地。
高標準的大棚(央廣網發 鄧超攝)
從高標準的連棟大棚,到外聘專業農技團隊,再到如種植優質柑橘品種“紅美人”、高品質晚秋黃桃等精品水果,婁靜的精品水果基地不僅形成了“春花夏蔭秋實,四季有花、三季有果”的植物季相群落生態景觀,更讓這些水果身價翻番遠銷全國各地。
貧困村干事業 就要干扶貧
“在貧困村干事業,不扶貧怎么行?”打從種植基地項目落地的開始,婁靜就在村兩委班子的指導下,研究出了一套“產業+就業”的扶貧模式。
如今,在婁靜的種植基地里已實現轉移就業55戶61人,其中貧困戶23戶26人,6戶貧困戶共計12畝土地的托管。并且還首創了“六個一”的產業托管模式,即統一技術指導、統一品種育苗、統一農資應用、統一質量標準、統一品牌銷售,統一最低保護價收購,保證每個托管的貧困戶旱澇保收,畝產毛利潤在5000元以上。
大棚內的葡萄長勢喜人(央廣網發 鄧超攝)
而像婁靜這樣把產業扶貧的企業,在張莊村還有很多家。近年來。張莊村充分利用息縣產業扶貧政策,結合村實里的實際情況,在全縣首先建設“優勢資源集中+產業培育+貧困戶”模式扶貧基地,將優勢資源集中村核心區域,將廠房建在學校、村部附近,一方面解決了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因家中有老人、孩子無法外出務工,家庭收入低的問題;另一方面解決了企業產銷兩旺卻因缺人工,大量訂單無法如期完成的問題。
產業建到家門口 務工增收兩不誤
今年是貧困戶龍小娟在水果種植基地工作的第二年。因為大兒子常年外出打工,還在上學的小兒子還需要她照顧,僅靠種地換取的微薄收入根本無以為繼。
正在龍小娟一籌莫展之際,婁靜的水果種植基地“產業+就業”的扶貧模式,幫助她渡過了難關。家里的十幾畝土地全部托管保證收入,并且自己還在種植基地打工,一個月2000多元的工資,讓龍小娟“原地”脫貧。
隨著脫貧摘帽成功,張莊村現已將村級活動場所、小學、衛生室、水廠、文化廣場、愛心超市、產業扶貧基地、休閑游園、養老周轉中心、便民服務中心建在了一起,構建了一個媲美大城市的“村級CBD”。
往日破敗的貧困村早已不見蹤影,只見村級活動場所干凈整潔,愛心超市內商品琳瑯滿目,產業扶貧基地生產如火如荼,日間照料中心清靜安寧……而3400余名村民如龍小娟一樣,足不出村就能在家門口打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