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12日21:35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觀萬畝稻浪、賞千畝花海、在小木屋里仰望星空,這個季節,走進內蒙古興安盟扎賚特旗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仿佛走進了美麗的景區。在這里,浪漫愜意的田園生活令人向往,傳統農業的華麗轉身更讓人驚喜。
田間勞作擺脫靠天吃飯,轉向數據化精準管理;綠色有機水稻“風聲水起”,質量穩步提升;農文旅深度融合,多方促進農民增收……一系列新技術、新模式讓智慧農業在這里生根發芽,為實施鄉村振興注入新動力。
扎賚特旗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物聯網+智慧農業”科技服務中心內的大米(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張相成/攝)
一粒有身份的大米
“扎賚特大米,一粒有身份的大米。”在產業園的智慧大腦——“物聯網+智慧農業”科技服務中心,AR語音播報引起了人們的興趣。
“請問專家什么是稀土元素?”“什么因素導致水稻倒伏”……在智慧大腦的大屏幕上,記者看到了一些農民的提問。產業園區管理委員會主任許慧敏介紹,產業園定制研發的“掌上產業園”專屬App,具有在線培訓、農情預警、種植指導、供需發布等多種功能,為農民生產提供指導。
“我們產業園實驗室對農民從種到收,包括種子、土壤、水肥檢測等進行數字化指導,給出具體意見,達到豐產豐收的目的。”來產業園做指導的新疆天業集團副研究員王肖娟介紹。她舉例,以前農民加工晾曬后的稻谷時,會習慣性地咬一咬,看曬得咋樣,現在可以直接看數據,就是看水分多少,稻谷含水量15%左右就可以加工了,等于讓農民從經驗種地轉向依靠數據種地。
此外,大米售出后,消費者還可掃碼一鍵溯源,不僅能看到產地信息,還能看到稻谷從種子開始的生長全過程。這樣,就在農戶和消費者之間搭建起了信任的橋梁。
據了解,今年,產業園上線了“興安盟大米 扎賚特味稻”公共品牌數字身份管理服務系統,為優質農產品配發“一物一碼”數字“身份證”,建立起包含食品安全、地域特色、惠農互助等多個指標的農產品評價管理體系,實現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以前是看天種地,現在是看數據種地,今年農民增收非常有望。下一步,我們要加大宣傳力度和培訓力度,讓我們的種糧大戶和企業合作社了解智慧農業,會使用智慧大腦,讓他們更多地增收致富。”許慧敏說。
扎賚特旗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內的稻田(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武曉娟/攝)
綠色有機水稻“風聲水起”
稻在水中長,鴨在水上戲,魚蝦蟹水里游,這種動靜結合的畫面,正是產業園內生態種養的寫照。
“近年來,為了破解農民增收的瓶頸,我們進行了種植結構調整,著力發展綠色有機水稻”。好力保鎮黨委副書記魯永澤介紹,現在普通水稻畝產已超1200斤,產量提升空間有限,而且價錢相對較低,轉向種植綠色有機水稻后,能夠實現“優質”農產品“優價”。
好力保鎮是扎賚特旗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的核心區,耕地面積28萬畝,其中水田15萬畝。好生態種出高品質稻米。稻田里“長”出魚、龍蝦、螃蟹、鴨子等,實現了“一地多用、一舉多得、一季多收”的現代農業發展新模式,不僅節約了水土資源,提高了資源利用率,更提升了水稻品質,催生了私人定制“一畝田”。“鴨魚蝦蟹都能生存得很好,說明我們的水稻是綠色生態的,如果上了化肥農藥的話,它們很難存活下去。”魯永澤說。
現在,好力保鎮私人訂制和認領農業蔚然成風。魯永澤介紹,認領基地的客戶,保證每畝年產400斤以上優質大米,其中的稻魚、稻蝦、稻蟹等也是屬于客戶的。認領稻田產業讓農民擺脫了產量依賴,也一改通過多次中間環節才能將大米端上餐桌的老路子,從源頭上保證了農產品的質量。目前,該鎮有此類訂制認領基地8處共1.6萬畝,已對外訂制2000余畝,實現畝均純收入增加3000元左右。
扎賚特旗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內的萬壽菊花海(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武曉娟/攝)
農文旅深度融合
萬畝田疇,稻浪如海,孕育無限希望;千畝萬壽菊風中搖曳,競相綻放;百畝薰衣草花海美麗迷人,令人沉醉;點綴在花田間的愛心雕塑、風車磨坊、木棧道等吸引了許多游客駐足觀賞拍照。農田變景區,田園變公園,好力保鎮推動農文旅深度融合,實現了鄉村旅游再上新臺階。
好力保鎮黨委宣傳委員胡溪源告訴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1000畝萬壽菊由好力保鎮五道河子村五道河農牧業專業合作社栽植,平均每畝產量達2到3噸左右,外地客商收購價格為1100元/噸,經濟效益可觀。此外,農田變景觀,也帶動了周邊勞動力就業,增加了農民的旅游收入。
目前,產業園利用好力保鎮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打造30公里自行車環線和“稻田畫”“稻夢星空”等稻田特色景觀,配套建設民宿區,包含餐飲、會所、商業街、游樂園等娛樂設施。“農田變景區,田園變公園,就是要多方面增加農民收入。”魯永澤說。(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武曉娟 董家朋 張相成)
遠山如黛,近水含煙,走進江蘇鎮江句容市戴莊村,好一派詩情畫意的田園風光。美麗的背后,是科學技術的支撐,是實干創新的成效,是在農業專家趙亞夫等知識分子們引領下結下的累累碩果,是現代生態農業的生動演繹。
“皖北糧倉”綠浪翻滾,豐收的鏡頭定格在安徽亳州市大楊鎮聶橋村,葛德君底氣十足地說:“瞧,今年的玉米籽粒飽滿,畝產上1100斤,穩穩的。” 在滑縣,大力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134.5萬畝,1000多條水渠、3萬多眼機井,保障耕地用水,138名農技人員進村入戶,今年滑縣小麥產量100萬噸左右,玉米種植面積達128.5萬畝。
五年來,我國穩定完善扶持糧食生產政策舉措,挖掘品種、技術、減災等穩產增產能力。今年,全國以永久基本農田、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保護區為重點,將完成8000萬畝高標準農田和2000萬畝高效節水灌溉建設任務。
五年來,我國穩定完善扶持糧食生產政策舉措,挖掘品種、技術、減災等穩產增產能力。今年,全國以永久基本農田、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保護區為重點,將完成8000萬畝高標準農田和2000萬畝高效節水灌溉建設任務。
特色農產品、鄉村客廳、精品民宿、礦山公園、農家樂……利用生態優勢,產業帶動,小村莊展開新畫卷,走上了小康“高速路”。” 這是去年9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位于新縣的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時所說的話。
吉林省洮南市福順鎮春華村,地處洮兒河與蛟流河形成的沖積平原上。印國慶回憶,以前一到汛期,全村男女老少甚至隔壁村的人都自發來幫忙堵水,沒日沒夜地干,能保住一寸地是一寸。
手機變農具、農田變景區,在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扎賚特旗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智慧農業成功轉型,讓人們看到了一片高科技加持下的田園風光。如今,這里已經成為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產加銷無縫對接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實現了傳統農業向智慧農業、精準農業的華麗轉身。
“2019年以來,鄆城縣稅務局積極落實上級號召,精準幫扶40戶貧困戶,使鄉村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 “自從3年前湖南省稅務局派來扶貧工作隊,村里發生了巨大變化,年人均純收入從3000多元增加到9000多元,2018年底順利脫貧摘帽。
日前,“幸福花開新邊疆”大型網絡主題采訪活動走進內蒙古興安盟、呼倫貝爾市,深入調研采訪當地決戰脫貧攻堅、建設美麗家園的新實踐、新路徑、新探索、新成效。扎賚特旗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物聯網+智慧農業”科技服務中心內的大米(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張相成/攝)
特色農產品、鄉村客廳、精品民宿、礦山公園、農家樂……利用生態優勢,產業帶動,小村莊展開新畫卷,走上了小康“高速路”。” 這是去年9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位于新縣的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時所說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