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8日13:19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光明日報記者 劉已粲 光明日報通訊員 孫迎吉
遠山如黛,近水含煙,走進江蘇鎮江句容市戴莊村,好一派詩情畫意的田園風光。美麗的背后,是科學技術的支撐,是實干創新的成效,是在農業專家趙亞夫等知識分子們引領下結下的累累碩果,是現代生態農業的生動演繹。
剛到村口,山腳下一片特別的稻田便引起了記者的注意:和普通水稻相比,這里的稻稈矮、間隔大。稻田承包戶張光才介紹:“這是農業專家趙亞夫的研究成果——‘越光’再生有機稻,8月中旬收完第一茬‘越光’稻后留下30厘米稻梗,除灌水、除草外任其自然生長,11月下旬又能收一茬,每年畝產可達750斤。”
不僅如此,“越光”稻的成長期避開了蟲害高發期,稻稈變硬后害蟲無法打洞產卵,再加上種植間距大,也避免了形成溫暖根部環境滋生害蟲。種植“越光”稻,不施化肥、不打農藥,由于光照足溫度高,大米口感也更加軟糯。
以有機水稻種植為開端,戴莊人發展多種有機作物種植,村里幾乎一年四季五彩斑斕。“水蜜桃下市后主要得防治在樹干打洞的蟲子,順著蟲子糞便痕跡就能找到蟲,這也是趙老教給我的。”記者見到杜中志時,他正在自家80畝有機桃園里用鉤子掏蟲。
戴莊村發展得如火如荼的現代高效農業正吸引著一批又一批年輕大學生返鄉創業。汪厚俊2011年大學畢業后回到家鄉,種了100畝日本甜柿和碧根果。“一開始用太陽能滅蟲燈防治金龜子,2013年趙老指導我在樹底下養雞,即使不用滅蟲燈,蟲害也比較輕微。”在厚俊家庭農場,他指著正在樹下草叢里啄食的蘇禽雞說,它們是“大功臣”,害蟲大多被它們吃了。
果樹下種植黑麥草,抑制雜草的同時還給上百頭太湖豬、近百只羊提供飼料;有草就有蟲,散養的200只大白鵝、上千只蘇禽雞可以“加餐”,產生的糞又成為天然肥料。“村里不少人上門學習這種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林下經濟。”汪厚俊說,農民致富途徑由此拓寬了,開發后的崗坡地畝均凈效益達8000元,遠遠超過水田2500元的畝均收益,今年收入有望達到百萬元。
全國“時代楷模”、鎮江農科所原黨委書記、所長趙亞夫向記者介紹:“山頂、陡坡生態脆弱,以修復、保護為主,恢復森林生態系統;緩坡旱地,發展果樹、茶葉、畜禽養殖,建設林、草、畜旱地生態系統;山腳山沖、崗塝水田,發展糧食、蔬菜、畜禽,建設水、稻、菜、草、畜水田生態系統。”這樣立體的生態系統有效恢復了戴莊村的生物多樣性、改善了水質土壤。
“2003年戴莊村人均純收入只有2800元,截止到2019年年底農民人均純收入已經超過了31000元。”戴莊村黨委書記姚偉超介紹,集體經濟也從原來的欠賬幾十萬元到2019年達420萬元。
戴莊偏綠化、采摘的種植結構,搭配高低起伏、錯落有致的丘陵山地地貌,形成了休閑觀光農業和鄉村旅游的得天獨厚優勢。2019年,戴莊村投入近400萬元進行村莊整治,村里的“副業”——觀光旅游線路正在火熱打造中。農、文、旅融合發展,園區變景區,農產品變旅游商品,在未來,戴莊村村民還將有更多接口獲取紅利。
今天的戴莊村,現代生態農業的探索已結出豐碩果實,走出了一條適合蘇南丘陵地區現代農業發展的路子。近年來,“戴莊模式”在江蘇句容蔣巷、唐陵、西馮,丹徒水臺、五塘等行政村得到推廣。“我設想在句容天王鎮再發展兩至三個行政村,推廣‘越光’有機稻米及其銷售模式,種植面積可望超過1萬畝。”趙亞夫說。
《光明日報》( 2020年10月28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