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02日11:47 來源:人民日報
我國糧食產能站穩一點三萬億斤臺階
大國糧倉根基牢 中國飯碗端得穩(“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
“瞧,這玉米穗大粒滿,今年豐收手拿把攥(意為很有把握)!”山東省夏津縣雙廟鎮李文莊村種糧大戶王兆國站在田頭,滿懷信心地說:“今年流轉了600多畝地,換了新品種,用上新技術,上一季小麥打了50多萬斤,這季玉米還能再打50萬斤。”
玉米黃,稻花香,從南到北進入秋糧收獲時節。今年夏糧到手,秋糧豐收在望,又將是一個豐收年。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越是面對風險挑戰,越要穩住農業,越要確保糧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十三五”以來,重農抓糧,各地各部門大力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我國糧食產能站穩1.3萬億斤臺階,人均糧食占有量達到470公斤以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
——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糧食生產向優、向綠轉變。
調優結構,成為糧食生產的新選擇。“好糧要好種。今年我選了高產穩產品種‘華麥1168’,小麥畝產突破1000斤。”湖北省襄陽市張家集鎮何崗村村民康旭說。在東北黑土地,吉林省永吉縣萬昌鎮施家村種糧大戶張全有自己的盤算:“咱種的萬昌大米,眼瞅著又要收獲了,因為是優質品種,口感好,營養價值高,訂單早就訂滿了。”
綠色生產成為糧食生產的新取向。黑龍江北大荒農墾集團有限公司七星農場種糧戶張景會說起“種地經”:“打綠色牌,減肥減藥,我種的300畝有機水稻,畝均效益突破1100元。”
這五年來,我國糧食生產加快由增產導向轉為提質導向,農業發展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不斷提高。數據最有說服力:我國化肥使用量連續4年負增長,農藥使用量連續5年負增長,三大主糧化肥利用率達到39.2%,農藥利用率達到39.8%,分別比2015年提高了4個和3.2個百分點。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75%,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5%。
——穩政策、穩面積、穩產量,糧食生產基礎不斷夯實。
“今年,早秈稻和中晚秈稻最低收購價每百斤提高1元,讓咱糧農吃上了定心丸!”遼寧省清原滿族自治縣大窩棚村村民霍秘財說。
農民種糧積極性,來自一項項實實在在的舉措。穩政策,強化制度供給,今年中央加大雙季稻生產支持,下達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補貼、高素質農民培訓補貼。穩面積,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全面落實15.46億畝以上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制度。穩產量,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高產穩產,穩的是生產能力。
五年來,我國穩定完善扶持糧食生產政策舉措,挖掘品種、技術、減災等穩產增產能力。發揮糧食主產區優勢,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健全產糧大縣獎補政策;完善了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政策,強化了農業信貸、保險等支持政策。今年,全國確保谷物面積穩定在14.2億畝以上,口糧面積穩定在8億畝以上,糧食總產量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
——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確保糧食任何時候都產得出、供得上。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山東省汶上縣次丘鎮西汶口村村民林凡秀感慨:“縣里搞的高產創建示范方,旱澇保收,俺家的6畝地,糧食產量翻了一倍還多!”
藏糧于地,夯實大國糧倉根基。2019年我國新建高標準農田8000萬畝以上,確保2020年底累計完成8億畝建設任務,力爭2022年達到10億畝,保障糧食產能在1萬億斤以上。今年,全國以永久基本農田、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保護區為重點,將完成8000萬畝高標準農田和2000萬畝高效節水灌溉建設任務。
海水稻、雜交稻、再生稻、超級稻,一個個優良品種在大田里成長、收獲。廣東省臺山市海宴鎮南豐村村民龍先清說:“這3000多畝的海水稻收獲了,沒想到灘涂地也能長出糧食!”過去這些地塊上種出來的香蕉,還沒大拇指粗。如今種上了耐鹽堿水稻,這塊稻田總產量超1600噸。
藏糧于技,撐起糧食安全底氣。目前全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9.2%,糧食良種覆蓋率保持在96%以上;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0%,主要農作物自主選育品種提高到95%以上。本報記者 高云才 王 浩
近年來,從海水稻接連突破畝產600公斤、700公斤、800公斤大關,到“巨人稻”等新品種問世,中國水稻不斷帶來驚喜。奮進新征程,我們堅信,中國人民有能力把糧食安全緊緊抓在手上、扛在肩上,以豐收的碩果迎接更美好的明天。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于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耕地利用優先序,永久基本農田重點用于發展糧食生產,特別是保障稻谷、小麥、玉米三大谷物的種植面積。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報道,農業農村部指出,全國秋收基本結束,秋糧增產已成定局。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副司長劉莉華表示,全年糧食產量將再創歷史新高,連續6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
近日,記者從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了解到,該省農業經濟穩中有進、持續向好。通過高質量備耕、高標準春種、精細化田管以及高效率秋收,克服疫情特別是三次臺風影響,今年糧食生產可實現“十七連豐”。
“民以食為天”,今天,在湖南衡南第三代雜交稻試驗基地,經過農業農村部現場測產,袁隆平院士團隊雜交水稻雙季畝產突破了1500公斤的攻關目標。中國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它的優勢主要是穗子大,它每棵的大穗子有八九百粒,平均有四百粒左右,平均畝產比現有的高產雜交稻要增產10%—20%,就是增產100公斤以上。
今年我國糧食生產經受了疫情、洪災、臺風、降雪以及草地貪夜蛾等重重考驗,仍有望再次獲得豐收。目前,我國糧食庫存充足,庫存稻谷和小麥夠全國消費者吃一年以上,玉米自給率超過95%,糧食供應完全可以滿足市場需求。
新型農機不斷升級、現代化收儲糧庫投入使用、糧食產后服務體系加速構建……廣大農民在全鏈條農業服務助力下推進節糧減損,確保秋糧顆粒歸倉。” 一大早,在廣饒縣盛凱商貿糧食產后服務中心玉米脫粒烘干區,農用車就排起了長隊,3臺大型玉米脫粒機同時開工,玉米粒經過烘干后,直接存入糧庫。
福建省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人均耕地面積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糧食自給率不足24%。福建省糧儲局黨組書記孫建平說,福建與山東、河南等10個糧食主產省份建立了政府間長期穩定的糧食產銷協作關系,先后從協作省份調入糧食9000多萬噸。
10月27日,國新辦舉行“十三五”時期農業農村發展成就新聞發布會。這五年,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明顯增加,種植業結構持續優化,弱筋優質專用小麥占比有較大幅度提高,達到35.8%。認定綠色、有機和地理標志農產品超過4.92萬個,越來越多綠色優質農產品擺上超市貨架和百姓餐桌。
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以五年規劃為起點,新的藍圖將描繪更亮麗的民生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