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3月17日20:09 來源:中國日報網
中國日報3月15日電(記者:吳勇、蘇峰、李定淀)中央指導組專家組成員、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表示,宣肺敗毒顆粒治療新冠肺炎有科學依據,“中醫+科技”有了長足進步。
“這次抗擊新冠跟非典的比較,中醫在科技支撐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在國家支持下,中藥整個的科學基礎夯實了很多,也有了大量的儲備。所以出了疫情以后,通過現代的科學手段,第一時間制定了對癥的方子。”張院士說。
中醫治病的邏輯是理法方藥。在新的傳染病發生后,中醫首先要找證候。根據多方面收集的情況,特別是根據臨床證候學調查,初步得出病毒在臨床上的表現是以濕毒疫為主,定了一個大的方向。
“冠狀病毒是個老病毒了,從06年發現到現在,對病毒的復制、抑制,以及病毒引起的炎癥的拮抗,都有研究。我們用計算機先篩了一通,篩完了以后就清楚了,常用的中藥里哪些東西能起作用。篩選以后我們心里就有底了。”張院士介紹。
張院士介紹,通過十幾年的積累,已經建有一個6萬多的組分庫,包括中藥有效成本的化學結構、活性等特性。
根據整體證候表現,制定的方子叫宣肺敗毒顆粒。它里邊是由4個方子構成,包括麻杏石甘湯、麻杏薏甘湯,千金葦莖湯和葶藶大棗瀉肺湯。4張方子構成后,拋去取舍,一共得了十幾味藥。
中藥組分庫數據顯示,有兩種藥材對新冠狀病毒可能具有活性。一個是虎杖,其中的虎杖苷對冠狀病毒的抑殺作用最強。第二個就是馬鞭草,對于冠狀病毒引起的肺部的損傷,特別是小氣道的損傷,微血栓,有很強烈的活性。
“宣肺敗毒顆粒,是中醫古代的驗方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結晶。”張院士說。
通過對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等地的120例的對照觀察,發現這個方子在改善新冠癥狀方面,效果十分不錯。包括退熱、治療咳嗽、以及憋喘、乏力都有一定的效果。
另外,對于降低C反應蛋白,提高淋巴細胞的計數這兩點客觀指標方面效果非常明顯,可以提高淋巴細胞計數17%,降低C反應蛋白75%。
此外,在江夏方艙里也做了280例的觀察,結果是沒有一例轉為重癥。
張院士介紹,宣肺敗毒顆粒作為一個醫院制劑已經申報成功,同時現在還在進行著藥學的相關的工作,包括它的化學工藝優化、質量標準制定。目前進行的是毒理和藥理的實驗,有望在這月底完成這些工作,將按照綠色通道申報新藥的研究。
新藥專項構建了以綜合性大平臺為骨干、單元技術平臺(包括藥物安全評價平臺、藥物臨床研究平臺、資源平臺等)為支撐的藥物研發創新體系。截至2019年底,衛生健康領域獲得國家科技獎勵139項,其中特等獎1項;醫學科技論文總量居全球第2位,醫藥類國際專利申請量躍居世界首位。
這是破天荒的第一次,中醫首次整建制接管一個獨立病區,而且還都是重癥患者,“開疆拓土”談何容易。在醫療隊進入金銀潭醫院病區的同時,中國中醫科學院科研攻關組也同步成立。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張伯禮已經參加了幾十場海外連線,“病毒沒有國界,疫情不分種族。作為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近日被授予“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
”在武漢戰斗80余天的中央指導組專家、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院士,不止一次聽到這樣的問題。3月中旬,武漢醫療救治重點轉移到救治重癥患者,張伯禮提出聯合查房,以西醫為主,中醫輔助。
世衛組織總干事譚德塞表示,中國是目前全球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最具經驗與成果的國家,中國抗疫經驗值得借鑒。論文提及的“清肺排毒湯”是國家診療方案中推薦的通用方劑,也是此次中醫抗疫中形成的“三藥三方”之一。
化濕敗毒顆粒作為我國首個具有完全知識產權的治療新冠肺炎的中藥創新藥物,是首批國家中醫醫療隊在武漢的臨床研究成果,也是金銀潭醫院治療新冠肺炎的基礎用方。1月25日是大年初一,黃璐琦作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帶領第一批國家中醫醫療隊赴武漢金銀潭醫院。
“我們對連花清瘟膠囊進行細胞層面實驗發現,它對抗病毒的作用弱,但對新冠病毒引起的組織細胞損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肖煒認為,中醫的精髓在于把握“度”,在疫情防治中,既要充分借鑒專家共識、專病專方,也要 “三因”制宜、辨證論治。
疫情發生以來,中國積極向世界各國分享抗疫經驗,專門建立了疫情防控和臨床診治領域的在線“知識中心”和國際合作專家庫。3月25日15時,鐘南山院士等中國專家參加中歐抗疫視頻會,與來自德國、意大利、英國、羅馬尼亞等國的專家交流。
從大年三十抵達武漢,仝小林已經奮戰了兩個多月,回想剛到武漢時的場景,他依然印象深刻。 中央指導組專家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專家組組長 中國科學院院士 仝小林:我們當時考慮到就是整個治療要重心下沉,關口前移,把這個疾病阻止在社區。
今天(3月26日)的《一線抗疫群英譜》我們來認識一位七旬醫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張伯禮說,近二個月的一線抗疫,讓他最欣慰的是,中醫早介入全程參與,在新冠肺炎治療中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