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05日15:48 來源:中國人口報
“十三五”期間,我國新藥及傳染病兩項科技重大專項穩步實施,醫療衛生領域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不斷強化,醫學教育和人才培養能力穩步增強,研發產出一大批自主創新藥物,重大傳染病防控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培養出更多優質的醫學人才,醫教研產互為支撐協同發展,為健康中國建設提供了堅實有力的科技支撐和人才保障。
兩項科技重大專項穩步實施
圍繞品種研發和創制能力建設兩項核心內容,新藥專項推動我國醫藥產業實現單純仿制向創仿結合的根本轉變,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家藥物創新技術體系初步建成。“十三五”至今,新藥專項已立項課題704項,投入中央財政經費70.92億元,23個1類新藥獲批上市,多個自主研制新藥走向國際,如馬來酸左旋氨氯地平、澤布替尼和生物類似藥曲妥珠單抗(HLX02)等,其中我國自主研發的澤步替尼2019年被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準上市,實現中國創新藥出海“零突破”。
新藥專項構建了以綜合性大平臺為骨干、單元技術平臺(包括藥物安全評價平臺、藥物臨床研究平臺、資源平臺等)為支撐的藥物研發創新體系。“十三五”期間,新藥專項進一步加強國家新藥創制綜合平臺建設,初步形成了國家藥物創新技術體系,突破了抗體和蛋白藥物制備、生物大分子藥物給藥、藥物緩控釋制劑等一批瓶頸性關鍵技術,臨床前評價、疫苗研發、抗體表達等技術實現國際“并跑”。
傳染病專項分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結核病、能力建設、中醫藥防治傳染病和示范區建設6個領域,“十三五”至今共立項115項,投入中央財政經費共計33.73億元。傳染病專項加強了信息技術支撐平臺和系統等方面的建設,建立感染性疾病病原研究平臺、生物樣本庫平臺、機制研究平臺,研發完善示范區重大傳染病現場管理信息云平臺,建成病原體檢測、傳染病監測、實驗室生物安全保障、傳染病臨床治療、傳染病防治新型技術研發等多類技術平臺并發揮作用。
“通過傳染病專項實施,我國傳染病預防、診斷、治療和控制水平全面提高。艾滋病成為可防可治的慢性病,乙肝保持中低流行水平,結核病提前實現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防控目標,突發急性傳染病應對能力跨越式提升,被動應付疫情到主動應對威脅的轉變得以實現。”國家衛生健康委科教司相關負責人介紹。
助力抗疫兩專項發揮大作用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兩專項重點支持的中國疾控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中國科學院等國家級平臺迅速確定病原、開發核酸檢測試劑盒、啟動疫苗研發,彰顯出有效應對國內外新發突發傳染病疫情的“中國力量”。
依托傳染病專項支持建立的以宏基因組為基礎的病原體組合篩查技術體系、重大傳染病應急處置檢測技術平臺和傳染病監測技術平臺成功分離出新型冠狀病毒毒株,拼接出病毒全基因組序列,為全球開展新冠肺炎診斷試劑和疫苗研發、藥物研究、疫情控制等提供了重要的科學基礎數據,得到世界衛生組織“用創紀錄短的時間甄別出病原體”的高度評價。
依托新藥專項前期發展的應急疫苗研發關鍵技術,課題承擔單位承擔了滅活疫苗、基因工程重組亞單位疫苗、腺病毒和減毒流感病毒載體疫苗以及核酸疫苗等研制工作。其中,滅活疫苗、重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腺病毒載體)等共4項疫苗產品在全球范圍內率先進入Ⅲ期臨床試驗階段,5條技術路線臨床試驗全覆蓋,使我國新冠疫苗研究進度處于國際領先地位。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基于中醫藥整體調節特點及新冠肺炎以“濕毒”為核心病因病機的特殊性,成功構建了4種體外感染模型和3種體內感染動物模型,搭建了防治新冠肺炎中藥篩選及藥效評價平臺。同時,參與并承擔了抗疫“三方”(清肺排毒湯、化濕敗毒方、宣肺敗毒方)新藥研發工作,目前“三方”均已經獲得國家藥監局頒發的臨床研究批件。
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持續加強
“十三五”期間,衛生健康領域不斷強化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基本建成“高等院校與科研院所知識創新、企業技術創新、醫療衛生機構轉化創新”相結合的衛生健康協同創新體系。
針對臨床醫學研究薄弱環節,國家衛生健康委與科技部等聯合在心血管疾病、神經系統疾病等20個疾病領域建成50家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并聯合千余家基層醫療機構形成協同創新網絡,將其納入國家科技創新基地序列,極大地提升了我國臨床醫學研究水平和技術轉化應用能力。
建成衛生健康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75家,總量位居各學科領域首位;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北京協和醫院、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等新建5家國家轉化醫學重大基礎設施;建成亞洲最大的藥物化合物庫;優化建設國家人口健康科學數據中心、國家人類疾病動物模型資源庫等衛生健康領域國家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啟動實施中國醫學科學院 “醫學與健康科技創新工程”,建立科研院所穩定支持的資源配置新機制……醫教研產互為支撐、協同發展的創新格局正在形成。
截至2019年底,衛生健康領域獲得國家科技獎勵139項,其中特等獎1項;醫學科技論文總量居全球第2位,醫藥類國際專利申請量躍居世界首位。
醫學教育和人才培養雙向提升
“十三五”期間, 我國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不斷完善,全科醫生隊伍不斷壯大,繼續醫學教育規范創新發展, 院校醫學教育改革深入推進,醫學教育和人才培養實現雙向提檔升級。
分兩批遴選858家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 (含中醫) 和1.1萬余家專業基地,2016年以來,累計支持各地招收住院醫師27.4萬人 (不含專碩),其中全科專業4.3萬人、兒科1.7萬人、精神科0.4萬人、 婦產科1.7萬人、 麻醉科1.3萬人, 緊缺專業人才培養數量顯著增加。
加大全科醫生培養力度,2016年以來,通過規范化培訓、助理全科醫生培訓、轉崗培訓、定向免費培養等多種途徑,培養培訓全科醫生15.9萬人。截至2019年底,我國培訓合格的全科醫生已達36.5萬人,每萬人口擁有全科醫生2.61人,提前實現2020年底每萬人口擁有全科醫生2~3人的階段性目標, 為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建立分級診療制度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為縮小區域診療水平差距,東中部15個省市還累計為新疆、西藏、貴州、云南等西部欠發達地區代培住院醫師1400余名 (不含中醫), 提升了西部地區年輕醫師的起點水平。
“十三五”以來,國家陸續制定繼續醫學教育管理配套文件,優化遠程繼續醫學教育體系、豐富繼續醫學教育資源供給、 改革繼續醫學教育學分制度。2016~2019年,實施國家級繼續醫學教育項目6.9萬余項,累計培訓醫務人員3000余萬人次,培訓內容覆蓋所有一級學科。
持續推進醫學院校改革發展,2016年,基于“扶特”共建河北醫科大學等5所中西部和民族地區醫學院校。2018年,啟動首批綜合性大學醫學教育管理體制改革試點,通過共建方式推動復旦大學等高校開展醫學教育管理體制改革。2019年,實施新時代委省共建工作,委省共建廣西醫科大學已啟動。
中新社北京12月8日電題:“十三五”之“太空舞”:中國航天耕宇牧星耀蒼穹 北京時間12月6日11時58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高分十四號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
今天(8日)上午,教育部召開第三場教育2020“收官”系列新聞發布會,介紹“十三五”期間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情況。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司長陳子季表示,目前,我國共有職業學校1.15萬所,在校生2857.18萬人;中職招生600.37萬,占高中階段教育的41.70%;高職(專科)招生483.61萬,占普通本專科的52.90%。
“‘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即將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前邁出了新的一大步,社會主義中國以更加雄偉的身姿屹立于世界東方。這些來之不易的偉大成就,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的結果,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的結果,是廣大人民群眾團結奮進、開拓進取的結果。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5年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們方向不變、道路不偏、力度不減,堅持和鞏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我們披荊斬棘,奮勇前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必將不斷結出更多實踐成果,展現蓬勃生機。
信心和底氣,源于黨的堅強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 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是由我國制度優勢、經濟基礎、發展潛力等多種因素共同決定的,是長期起作用的基本格局。
總有一些年份,注定會在時間的坐標軸上鐫刻下熠熠生輝的印記。近日,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秘書長趙辰昕宣布,“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已全面完成,960多萬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全部喬遷新居。
愛是因為這是一條連接鄭州北區東西向的咽喉要道,而恨則是由于彩虹橋常常在早晚高峰擁堵得一塌糊涂。去年10月26日起,鄭州市對彩虹橋進行封閉,由此,驅車往來高新區和東區需要繞上一大圈。
“‘十四五’時期,海南最大的機遇是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最重要的任務是高質量高標準推進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十三五”時期,海南辦成了許多過去不敢想、沒辦成的大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自由貿易港建設實現順利開局。
題:先學一步 深學一層——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門黨組(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開展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學習綜述 像農業農村部一樣,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門黨組(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通過扎實深入的學習,進一步吃透全會精神。
“十三五”期間,我國社保制度體系逐步完善,覆蓋范圍不斷擴大,保障水平穩步提高,管理服務優化規范,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切實增強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