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2月01日11:59 來源:河南日報客戶端
【老區名片】
清豐縣是一片有著紅色基因的革命熱土。由于地處冀魯豫三省交界,在如火如荼的戰爭年代,這里涌現出了成千上萬的革命志士。
抗日戰爭后期,中共中央北方局、冀魯豫分局、冀魯豫軍區司令部等駐扎在該縣單拐村,鄧小平、宋任窮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此指揮作戰,冀魯豫軍區第一兵工廠在此誕生,單拐也被稱為“中原紅都”。
近年來,清豐通過舉辦一系列賽會展會,打造了以“賽展經濟”為引領的特色產業,在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同時,也讓老區人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王映 薛迎輝 通訊員 徐社軍
全國首屆極限運動大會、中國·清豐實木家具博覽會、中國·清豐食用菌行業大會、全國甘薯行業產銷對接大會……一系列全國性賽會、展會,一次次把一座豫北小城推上聚焦點。革命老區清豐,把不可能變成現實,書寫了新時期的奮斗故事。
1月8日,記者踏著皚皚白雪,去觸摸清豐“賽展經濟”的熱度。
來到清豐,單拐村是一座繞不過的高峰,這里是冀魯豫邊區革命根據地舊址所在地。
不過,如今的它增添了新的“元素”:攀巖墻高聳入云,滑板、小輪車賽道彎曲陡峭,室外造浪池摘得“亞洲最大人工沖浪池”桂冠……2019年,中國極限運動訓練基地落戶單拐,全國首屆極限運動大會等國內外賽事紛至沓來,不僅讓清豐提高了知名度,更激發出體育賽事經濟新的增長點。
如果說,極限運動大會能與單拐結緣,還有當地紅色基因的“加分項”;那么,食用菌、甘薯和家具行業全國展會競相上演,則是當地三大特色產業發展催生的果實。
在清豐縣六塔鄉六塔村食用菌基地,一排排大棚排列有序,讓銀裝素裹的大地吐露生機。走進棚內,一旁是機器運轉聲轟鳴不斷,一邊是村民們圍成一圈對菌料進行裝袋。“每天都有十幾個貧困戶來這兒打零工,離家近活也不重,一天到手五六十元。”濮陽市興建菌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董建平介紹說。
六塔鄉建了標準化鋼架大棚518座,董建平一人就有360座。循著他的指引,記者走進隔壁的四季出菇棚,一排排培育好的菌棒整齊地擺放在架子上,散發出淡淡的香氣。
“以前一個香菇菌棒賣3元,現在通過電商平臺,一個菌棒能賣13元,還可直達火鍋餐桌。”董建平拿起桌上包裝好的菌棒,“多虧縣里舉辦展會,不僅現場簽約大客戶,還引來了知名電商企業,把培育好的食用菌銷往全國各地。”
2017年以來,清豐縣全面推進“黨建+扶貧+食用菌”工程,多個全國性食用菌展會亦助陣造勢。打開一扇門,就是一個新世界,展會讓清豐食用菌有名了、走紅了,產業也順勢越做越大,2019年該縣食用菌種植大棚達到10200個,年產鮮菇25萬噸,規模化食用菌企業超過20家。
“蘑菇開會”開出了效益,清豐紅薯產業也“借”成功經驗,走上了“甜甜蜜蜜”的發展路。
“原來種白瓤的,主要打粉條用;現在種紅瓤的,直接上網賣。”清豐縣雙廟鄉沙格寨村的孫仲朝靠種植食用菌脫貧后,又帶頭種植鮮食型紅薯,“俺種了5畝紅薯,每畝能產6000多斤,最貴的品種能賣3元一斤。”
孫仲朝或許不知道,他拿到的紅薯種苗還大有“乾坤”,是全國首家紅薯種苗“植物工廠”的優質產品。清豐這家“植物工廠”,開了我國紅薯產業工廠化育苗的先河,還研發出首個紅薯種苗無糖培養技術。
比口感、拼產量、尋銷路,最新的品種正式登場,行業頂尖技術交流碰撞……小小紅薯,吸引數千人匯聚一堂,全國甘薯行業產銷對接大會開得熱鬧,清豐紅薯產業迅速彎道超車:產量10萬噸、年供苗能力10億株,8座標準化紅薯儲藏窖存儲量達2萬噸,50多個紅薯品種落地生根……
“清豐是紅薯產業的后起之秀,其種苗培育技術全國領先,品牌理念緊跟市場潮流。”國家甘薯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馬代夫說,清豐紅薯規模化種植并以市場引導培育品牌的發展模式,給整個行業提供了借鑒經驗。
一項項展會持續發力,引來資金流、人才流、信息流、知識流“源遠流長”,讓清豐特色產業的發展活力十足。
雪后初霽,白雪覆蓋下的紅色老區給人以無限希冀。壯大食用菌產業,實現產值20多億元;推廣優質紅薯種植,輻射帶動2萬余名貧困人口穩定增收;搶抓京津冀產業轉移機遇,累計入駐家居企業188家,銷售收入210億元,用工近3萬人——清豐,產業更“熱”,日子更“火”,“賽展矩陣”生機勃發。(梁瑩瑩對本文亦有貢獻)
【記者手記】
作為產業發展的晴雨表,“賽展經濟”逐漸成為衡量一個地區經濟活躍程度的標志。近年來,清豐各種賽會、展會呈現“你方唱罷我登場”的火熱局面,不僅成為體現縣域功能的名片,其對產業發展的“助推器”作用也日益明顯。
清豐緣何成為縣域“賽展經濟”的新寵?其原因在于,當地立足縣情實際,深耕特色產業、打造產業集群,讓傳統的木工之鄉、紅薯之鄉和食用菌之鄉,迅速蝶變為全國重要的家居、甘薯和食用菌產銷中心,在鄉村振興中奏響了富民興業的交響曲。
2020年11月,記者來到陜西西鄉白龍塘鎮。這親切而熟悉的味道,開啟了我們尋訪甜蜜事業的一天……
為幫助貧困村民脫貧,肖馨絞盡腦汁,甚至自掏腰包為貧困戶買大米、買油、買牛奶、買電風扇、買電飯煲、買取暖器,卻從不在貧困戶家吃一頓飯,不增加群眾一分錢負擔。看著肖馨連走路都不那么利索,還經常在山里走訪貧困戶,村民們都有些不忍。
消費扶貧是社會力量參與脫貧攻堅的重要途徑。一包米、一桶油、一斤水果……每一份扶貧產品的消費背后都連著一個產業,支撐起貧困地區脫貧的希望。北京市豐臺區岳各莊批發市場總經理戴樹森說,在新民村建立蔬菜種植基地,就是為了吸引更多的農業企業、專業種植戶來此興業,培育集約高效的現代農業產業。
9月29日晚上六點,河南省洛陽市伊濱區南寨村,一名村民在下紅薯窯過程中,不慎墜入10米紅薯窖的底部,情況十分危及,當地消防部門立即趕赴現場實施救援。經現場查看,在一個直徑1米左右、深10米的紅薯窖底部,一位老人不安的坐在窖底,意識清醒但失去行動能力。
9月7日,全國農田建設工作現場會在周口市召開,這是機構改革后召開的第一次全國性農田建設會議,來自全國的代表觀摩了商水縣和鄲城縣高標準農田“升級版”——高效節水灌溉示范項目。
先是大連一高校輔導員隔空告知同學床板長了蘑菇,隨后廣州一大學生發現晾衣架上出現一個鳥窩,再后來辣椒樹,紅薯藤相繼被發現。這些發現無不讓網友驚嘆,同時又好奇:接下來還會出現什么?
地處武陵山腹地的思南縣,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紅薯是當地村民的主要食材,但受制于交通條件和經濟發展水平,附加值低,農戶往往只能自給自足。近年來,思南縣把紅薯產業作為扶貧主導產業,引導農戶發展“紅薯經濟”。
“過去打零工,干完這個活兒,還不知道下個活兒在哪里。新碩農業種植基地有1300多畝地,建有59座蔬菜大棚,生產黃瓜、西紅柿等近10種蔬菜,不少品種來自國外,150多名村民在這里打工。
在5月30日全國科技工作者日來臨之際,記者從省科協獲悉:河南省共有7名科技工作者榮獲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張金良,黃河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董事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工程技術中心主任,國家水利工程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主任。
今年53歲的王自然是河南省夏邑縣太平鎮孟李莊村土生土長的一員,當了12年村支部書記的他,雖然家境貧寒卻仍然有著一顆向上之心。隨著村里扶貧工作力度逐漸升級,他承包了村里的扶貧就業車間,現如今的他過上了實實在在的小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