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5月29日15:06 來源:映象網
編者按:“民亦勞止,汔可小康”,千百年來,小康生活一直是中國人的美好理想。作為從歷史到現在的農業大省,河南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矢志不渝、砥礪奮進,實現了從溫飽不足到即將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轉變。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現之年,河南廣播電視臺映象網在2020全國兩會之際,推出“小康成色”特別策劃,深入十八地市的鄉村,將目光投向基層,將腳步走進百姓,以大時代為背景,探尋發生在河南農村的真實的小康故事。
映象網記者燕子丹 文/圖
【人物名片】
今年53歲的王自然是河南省夏邑縣太平鎮孟李莊村土生土長的一員,當了12年村支部書記的他,雖然家境貧寒卻仍然有著一顆向上之心。隨著村里扶貧工作力度逐漸升級,他承包了村里的扶貧就業車間,現如今的他過上了實實在在的小康生活。
【小康故事】
“你看這車間弄哩還中吧,一天能產五噸粉絲呢。”在夏邑縣太平鎮孟李莊村的扶貧就業車間前,王自然憨厚的笑道。
時間退回五年前,那時的他一家人還住在9米長、5米寬的三間小平房。因為文化不高,只能四處打點零工維持家用,日子過得緊巴巴。“那時候沒啥技術,也沒有固定收入,打零工掙得那點錢也就能勉強度日。”王自然坦言。
“為了早點過上好日子,我起早貪黑地干活兒,雖然有一些收入但還是不足以支撐整個家庭。”王自然回憶起原來深陷貧困的日子,依然感慨萬千。
“與其干著急,不如馬上行動。”王自然說,自己當初申請成為貧困戶主要是腦子空空缺技術,想依靠黨和國家的扶貧政策,通過資金、技術上的幫扶,讓自己有發展資本、發展路子。
“但是扶貧政策再好,幫得了一時幫不了一世,生活還是要靠自己。只要自己勤奮努力地干,就一定能脫貧,就一定能為家人創造美好的生活。”王自然說,評為貧困戶后,家里享受到了教育、醫療、就業、產業等多項幫扶,生活壓力小了很多,讓自己有了脫離貧困的底氣。
2016年,村里建起了扶貧就業車間,王自然抓住機會,在河南省體育局扶貧工作隊的幫助協調下,通過小微貸款的方式籌措到了資金,把整個車間承包了下來專門生產加工粉絲。
在粉絲車間忙活的村民們
得到政府提供的各項產業指導和資金援助后,王自然開始著手對車間工作項目進行優化,從拓展粉絲生產線,到尋找銷路,再到招募鄉親進入車間工作。無論寒暑天,早上第一個進車間的人總會是他。隨著扶貧車間項目逐步走向正軌,他的未來新生活幸福指數,也隨之一步步抬升。
3年多的時間,粉絲車間從日產不到2噸到現在的日產5噸以上,他的收入也從以前靠打零工每天100多元到如今的個人純收入每天都不低于1000元錢。
收入上翻天覆地的變化無疑讓王自然和他的家人嘗到了小康的滋味。現在他們家不僅買了120平三室兩廳一廚一衛的新房,還購入了小轎車。
“我經歷過離了紅薯不能活的年代,曾經無數次在夢里夢想過現在這樣的生活,現在成真了。”王自然笑中含淚。2019年10月,王自然光榮脫離了貧困戶的行列。
“吃水不忘挖井人,自己富了,但是絕不能忘記鄉親們。”王自然說,粉絲車間建起來以后,村里的扶貧工作隊組織了村里的閑散勞動力和老人都來車間里干活,現在車間里長期干活的村民已達到70個人,其中貧困戶20個,都是年齡偏大60歲以上的老人,能夠在照顧家庭和自己土地的情況下就近就業,不用背井離鄉的討生活。
“多勞多得,時間自由。來車間干活的鄉親們每個月都能拿到1500-1600元左右的收入,有了固定的收入來源,倆字兒,踏實!現在粉絲廠營業額能達到500萬,收入能達到100萬。粉絲車間不僅讓我富了起來,還拔掉了我和鄉親們的“窮根”。王自然的高興溢于言表。
【煥然一新】
“土坯房、爛泥路、人心亂、沒技術。”2015年,夏邑縣交通局的徐明來到孟李莊村擔任駐村書記,眼前的景象讓他感到“壓力山大”。
“扶貧隊剛入村的時候,村‘兩委’班子和群眾思想守舊,村里沒有集體經濟,發展缺乏后勁。”徐明說,在河南省體育局、縣、鎮有關部門的幫助下,他和村委領導班子制定了長期脫貧攻堅工作推進計劃,并對貧困戶逐戶制定了脫貧措施,對有勞動能力但缺技術、缺資金的貧困戶,通過幫助出主意、謀思路、組織村民到山東壽光和新鄉進行種養殖業和產業發展技術培訓、給予資金扶持,和到戶增收計劃,以及勞務輸出等方式,促其早脫貧。對無勞動能力、需政府兜底解決的,和河南省體育局駐村第一書記張揚、鎮、村干部一起研究解決兜底的措施辦法。
“現在村里的面貌可以說是煥然一新,在河南省體育局的扶貧專項資金的支持下,村里的房不破了,路也修成了水泥路,還有設施完備的小學和社區健身中心,不僅全村實現了通水通電,養殖園、蔬菜瓜果大棚也形成規模了。村里的人均年收入從扶貧前的人均5000多元達到了11000元。”徐明笑道。
大棚中的西瓜即將成熟
社區健身中心的健身器材
學校標準的塑膠報道上 兩個孩子正在玩耍
夏邑縣作為長壽之鄉,水土富含硒鍶等微量元素并呈弱堿性,在水資源質量方面有著天然優勢,在多方調研考察后,經過省體育局駐村第一書記張揚的多方奔走,爭取到了河南省體育局1000余萬元資金支持建起了礦泉水廠,目前已經有礦泉水、蘇打水、桶裝水三條生產線,預計年銷售額突破1000萬元,凈利潤200萬元。
礦泉水生產線已初具規模
作為福利準備發給鄉親們的礦泉水
據河南省體育局駐村第一書記張揚介紹,礦泉水廠以企業資本注入和集體經濟控股分紅的形式,帶動就業扶貧、產業扶貧力度,提高孟李莊村集體經濟收入,鞏固全村貧困戶致富增收,使全村所有貧困戶共同脫貧致富奔小康。下一步要充分發揮體育行業扶貧優勢,塑造品牌形象,發揮我省奧運冠軍影響力,成為扶貧水廠形象代言,將扶貧水河南省體育局定點幫扶項目,宣傳推廣打造為局系統賽事活動指定用水和官方用水。
【樸素愿望】
“有了穩定的收入,生活就有了奔頭。接下來我打算在村里再建一個車間,把生產出來的粉絲二次加工成酸辣粉,形成一個初具規模的產業鏈,打響俺孟李莊村的名頭。”聽得出,王自然的語氣中充滿了希望。
【心里話】
“我能夠成功脫貧,絕對離不開黨和政府的政策幫助和鄉親們的支持,過去這幾年,村里扶貧工作隊所做的工作我都看在眼里,在此我衷心的感謝他們。以后的生活一定是芝麻開花節節高!”王自然說。
他不甘貧困,在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的支持和幫助下,2018年11月開辦了紅現火鍋店,且生意紅火,主動申請脫貧。
57歲的毛振江,是汝州市夏店鎮黃溝村六組建檔立卡貧困戶,2015年12月,自立自強的毛振江參加了該市畜牧局對貧困戶組織的養殖技術培訓,掌握了養殖技術的他對養殖更加熱愛。2016年,毛振江全家年收入40517元,人均純收入6753元,光榮地成為黃溝村2016年度32戶脫貧戶之一。
結束打工生涯、回家務農,他下定了決心,不在家鄉干出一番成績誓不罷休。他在打工時看到過大海中的燈塔,他說家鄉沒有燈塔,但他想用自己的雙手為老百姓樹立一座致富路上的“燈塔”。
趙有富,73歲,滎陽市崔廟鎮鄭崗村村民,常年以養羊為生。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依憑相關扶持政策,在駐村工作隊以及鎮村領導的支持下,擴大養殖規模,于2018年實現脫貧。
李順業,男,漢族,1972年9月出生,中共黨員,鞏義市站街鎮柏溝嶺村種植專員,主要從事農作物種植嫁接指導工作。作為柏溝嶺村種植致富第一人,李順業積極發揮先鋒模范帶頭作用,帶領大家響應國家好政策,致富鄉鄰帶領貧困戶增收。
編者按:“民亦勞止,汔可小康”,千百年來,小康生活一直是中國人的美好理想。作為從歷史到現在的農業大省,河南始終把人民對美
丁慶偉原來是一名貧困戶,在駐村工作隊、幫扶干部和縣、鎮、村各級的幫助下,通過自身勤勞奮斗,在養羊一行闖出了一條致富路,成為村里有名的養羊能手,實現了穩定脫貧。
她童年艱辛,2歲時隨母親改嫁到朱家溝村,兄弟姐妹四個,吃不飽穿不暖。如今,通過辛勤的雙手,她換來年入20萬的成就。致富后的她不忘鄉鄰,免費給鄉親們提供中藥材苗木,帶領鄉親們一起致富。這朵扎根在山溝里的馬蘭花就是洛陽市宜陽縣韓城鎮朱家溝村的“女神”朱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