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04日07:35 來源:大河網-河南日報
作為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載體,絲綢起源一直以來是許多研究者關注的重要課題。2015年以來,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與中國絲綢博物館聯合向國家文物局申請“尋找中國絲綢之源”項目,分別在滎陽青臺、汪溝、鞏義雙槐樹等相關黃河流域仰韶文化遺址展開工作。其間,中國絲綢博物館科研團隊利用自主研發的酶聯免疫等技術,對滎陽汪溝遺址甕棺內提取的炭化織物的纖維材質和組織結構進行鑒定,根據碳化痕跡孔隙和殘留纖維的電鏡觀察,發現絞經織物,紗線較細,是四經絞羅織物碳化后的痕跡。根據酶聯免疫檢測結果,可以確認絞經織物是絲織品的殘存,距今5500年左右。這與20世紀80年代青臺遺址出土的織物屬于同類絲織物。
“這些在甕棺葬中的絲織物,跟當時的祭祀和崇拜有一定關系。”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介紹,甕棺葬是當時一種比較普遍的幼兒墓葬形式,用絲織物包裹死去的兒童,體現了一種原始的崇拜。“古人認為,蠶的破繭而出象征著得到再生,因此用絲綢包裹著死去的孩子靈魂可以升天。此次考古科研發現對研究中國絲綢文化、傳承中華5000年文明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趙豐說。
這些帶印痕的陶片最早是在河南澠池境內的仰韶文化遺址丁村遺址發現的。目前,中國社會科學院仰韶文化研究中心與中國絲綢博物館已簽署“仰韶時代紡織技術與服飾”研究合作項目,就相關課題開展深入研究。
3月12日,鄭州市經濟開發區尚崗楊公園內多個雕塑疑似多日前丟失。該遺址1987年3月被市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尚崗楊公園是在遺址保護、生態化和可持續發展基礎上建設的。
3月12日,鄭州市經濟開發區尚崗楊公園內多個雕塑疑似多日前丟失。3月13日上午,記者聯系了尚崗楊公園所在轄區鄭州市經開區明湖街道辦事處,一名工作人員表示,“將告知雕塑的管轄單位,對此事進行核實”。
“絲綢文化是中華文明重要的特質,我們常說,亞麻源自古埃及,羊毛源自古巴比倫,棉花源自印度,絲綢源自中國。鄭州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顧萬發告訴記者,結合仰韶時代的最新考古發現,我們可以認為,中國絲綢的起源時間很可能在黃帝時代,絲綢之源在鄭州。
澠池縣發現的仰韶先民完整清晰指紋 考古探秘 在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文化遺址發現的距今5000多年前的“仰韶指紋”,近日被中國科學院脊椎動物演化與人類起源實驗室列為重點研究項目。經分析鑒定,以劉少聰為首的專家團隊一致認為,這枚鋬耳上的指紋是一名20—30歲古代男性右手大拇指按壓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