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9月25日17:46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新中國70年成長地標》
這一次,
我們帶你打卡城市地標建筑,
標記時光。
新中國成立70周年,時代的發展、國家的進步留下太多印記。最直觀的反映,就是林立在每個城市大街小巷里的建筑。一座與你一起成長的建筑,一段常說常新的故事。那些地標性建筑,在斗轉星移之間傾訴著歲月往事,在雨雪洗禮之下彰顯著城市性格,在風起云涌之際豐富著中國形象。央視新聞新媒體推出微視頻《新中國70年成長地標》,帶你每日“點亮”一座城市地標建筑,在共和國70年蜿蜒前進的足跡中,解封歷史;從一代人、一座城、一個國的成長中汲取力量。我們,唯有知來處,方能識歸途。
南京長江大橋
四分鐘快速打卡
▽ 南京長江大橋“名片” 滑動查看
1968年12月29日,中國第一座自行勘察設計、施工,全部采用國產材料的“爭氣橋”——南京長江大橋——全面建成通車。這座雙層式鐵路、公路兩用橋梁,舉全國之力耗費8年時間建成,是中國東部地區交通的關鍵節點,是中國橋梁建設的重要里程碑,是南京的標志性建筑、江蘇的文化符號、共和國的輝煌。
大橋由正橋和引橋兩部分組成,正橋9墩10跨,長1576米,最大跨度160米。通航凈空寬度120米,橋下通航凈空高度為設計最高通航水位以上24米,可通過5000噸級海輪。大橋上層為公路橋,長4589米,車行道寬15米,可容4輛大型汽車并行,兩側各有2米多寬的人行道,連通104國道、312國道等跨江公路,是溝通南京江北新區與江南主城的要道之一;下層為雙軌復線鐵路橋,寬14米、全長6772米,連接津浦鐵路與滬寧鐵路干線,是國家南北交通要津和命脈。
今天的中國,既能造世界上最長的橋,也能造世界上最高的橋,雖然路橋工程一次次刷新世界紀錄,不過提起“大橋”二字,能稱為共和國記憶的,恐怕還得數南京長江大橋。
圖自視覺中國
這座大橋,長了中國人的志氣!對橋梁建設者來說,它是中國自力更生建設的第一座大橋;對八零后九零后來說,它是課本上需要全文背誦的課文;對歲數更大一點的中國人來說,它是歲月的寫照和時代的縮影。
大橋波瀾起伏的身世,絕不比大橋本身的壯麗遜色半分。故事,從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說起……
NO.1外國橋梁專家曾斷言:此處“水深流急,不宜建橋”。 “清晨,我來到南京長江大橋……滔滔的江水浩浩蕩蕩,奔向大海。自古稱作天塹的長江,被我們征服了。” 這篇需要全文背誦的課文,令一代中國人從二年級就記住了南京長江大橋。而且知道了它的幾個特征:工農兵雕塑,紅旗橋頭堡,玉蘭花燈柱。
1959年4月,定格在勘察人員相機鏡頭里的選址地:水深浪急,江寬平均1500米以上,最狹處也有1100米,水深多在15至30米,最深處超過70米。險要的地勢,形成了“長江天塹”。
早在公元前202年,楚霸王項羽突圍向南,走到這無法過江,只好折往江西……
圖/1959年11月6日,1號墩正式開工。 江北的津浦鐵路(通車于1912年),江南的滬寧鐵路(通車于1908年),也是在此被寬廣的長江割開。因為要下車換輪渡,魯迅兩次從上海到北京,用時均需52小時。 美國橋梁專家華特爾曾來此勘測,得出的結論是,“水深流急,不宜建橋。”
圖/1960年1月18日,長江大橋主體工程正橋橋墩開工,正橋9號墩鋼圍籠浮運下水,大橋建設全面啟動。
日本戰敗后曾交給中國政府一份方案圖,圖紙顯示日軍曾準備在南京下關建設過江隧道,而實施如此浩大的工程,自然是要達到永久占領中國的目的。 戰亂頻仍,誰也沒有戰勝“長江天塹”。
新中國成立后,輪渡的班次從最初的每天20班,最終提高到1958年的每天100班,但仍無法滿足運輸量大增的需求,連上海的煤炭供應都難以保證。 雖然此處的工程條件比武漢長江大橋要復雜得多,可謂世界級難題,但中國人還是決定迎難而上,用當時的話,叫建“爭氣橋”。
NO.2奇跡,就是舉步維艱,他們卻創下許多“中國第一”。
1960年,梅旸春來到浦口,成了大橋的第一任總設計師。開工初期,工地士氣方盛,設備齊全,材料充足,梅旸春不分晝夜指揮,險情被他一一化解。
圖/第一代大橋建造者
然而,熱火朝天的狀況沒持續多久,國家就遇到了三年自然災害,大批工程下馬。 梅旸春不顧病況,多次奔赴鐵道部,“希望在橋墩出水后停工,否則幾年辛苦付諸東流”。周恩來總理發話,特批大橋繼續招工、購買設備,施工雖得以繼續,速度還是慢下來。
不久,梅旸春因高血壓病重,癱瘓在床。1962年早春,組織決定送他到北京休養。行前,他最后一個愿望是到工地看看。這一看,成了他與南京長江大橋的訣別——當晚,梅旸春老淚縱橫,對妻子說:“老天爺為什么這樣惡呀,不讓我建完大橋!”凌晨他突發大面積腦溢血,再也沒有醒來。
圖/1965年11月,正橋9個橋墩前后歷時7年多得以建成。1964年9月,大橋工程又遭遇建設中的最大危機:在洪水沖擊下,5號和4號橋墩的錨繩先后崩斷,自重6000多噸、七八層樓高的沉井在激流中作最大幅度60米的周期性擺動。一旦主錨崩斷,不僅大橋面臨著沉井傾覆、橋址報廢的危險,下游百姓也要遭殃。 建橋工人冒著生命危險,連續搶險近兩個月,最終克服了沉井擺動,使大橋轉危為安。工程施工一波三折,處處卻有自力更生,也讓大橋創造了中國的“許多第一”。
圖/在那個年代出生的“橋二代”許多都叫“長江”“大橋”,有的干脆就叫“橋墩”“鋼梁”“鐵柱”。 南京長江大橋共有150多萬個鉚釘,鉚釘連接工藝就出自南京長江大橋最后一任總工程師陳昌言的創意。 這種辦法就是在橋上點鼓風機的爐子,把生鐵燒紅,這邊甩上去,那邊工人接過來就迅速插進去,可以說是那個時代的無縫焊接技術。雖說是土辦法,但150萬根鉚釘最終把大橋的鋼桁梁結結實實連在一起。 架梁的兩年多時間里,陳昌言幾乎每天在梁上爬上爬下,來回巡視,時刻提醒工人:鉚釘要燒紅燒透,進孔要正,開裂彎曲的一定要重來。如今半個世紀來,橋上150多萬個鉚釘返修率極低,幾乎可以不計。
圖/1968年10月1日,第一列火車通過南京長江大橋。
1991年,陳昌言逝世,按他的遺愿,家人將他安葬在浦口的象山湖邊,正對著長江大橋。
NO.3118輛坦克駛過,大橋,毫發無損。 1969年,毛澤東主席視察南京軍區,在許世友陪同下參觀了南京長江大橋。站在大橋上,毛主席問許世友,長江大橋能否滿足戰備需要? 為檢驗長江大橋的承載能力和部隊的應急作戰能力,1969年9月初,許世友決定調動一個裝甲團從長江大橋上穿過。大橋剛建成,如果經受不住這樣的考驗怎么辦?軍區常委會上,反對聲此起彼伏。
圖/1968年12月29日,南京長江大橋公路橋通車。這標志著大橋全線正式通車。
經過參建專家反復論證和測試,
9月25日夜,裝甲團早早出發。從花旗營至北橋頭堡,118輛坦克一字排開,車與車間隔50米,整個車隊綿延近10公里。第二天上午9時許,坦克車隊緩緩從大橋駛過。11時,整個車隊全部通過大橋橋面。
當時媒體報道,60萬群眾親眼目睹了這一蔚為壯觀的歷史畫面。坦克過完后,大橋竟毫發無損。
據不完全統計,南京長江大橋從通車至2013年,共發生35起橋體被撞事故,但這些撞擊都沒有產生實質性的傷害。
最懸的一次,是2013年一艘萬噸海輪碰擦大橋橋墩后沉沒,船員全部獲救。沉沒貨輪荷載12539噸,再加上它自重約7000噸,整體重量達2萬噸左右。而大橋僅有擦傷,公路與鐵路通行都沒受到影響。
建成于特殊時代的大橋,為什么能成為“橋堅強”?因為從一開始,大橋就用高標準施工來保證質量,還立了一條規矩“不行就推倒重來”。鐵路北引橋的9號墩墩身、南岸的25號墩座曾經在建設中被檢測出了質量問題,都被炸掉重建了。
NO.450歲的它,歸來仍是少年!
1968年12月30日,《人民日報》在頭版用三分之二版面報道了南京長江大橋建成通車的消息,剩下的三分之一版面是關于新的氫彈試驗成功的消息。
1960年,大橋還以“世界最長的公鐵兩用橋”被收入吉尼斯世界紀錄。作為國家的形象與驕傲,它接待了150多個國家的600多個代表團。上世紀70年代,周總理曾自豪地告訴國際友人:“新中國有兩大奇跡,一個是南京長江大橋,一個是林縣紅旗渠”。
圖/大橋的身影曾經無處不在
2016年2月5日,南京長江大橋被認定為危橋。已有48歲“高齡”、不堪重負的它,終于迎來了歷史上首次封閉大修,工期長達27個月。
大橋在去年10月重新亮相,驚艷了南京人的朋友圈。
“現在,長江上已有100多座橋。
一座座氣勢磅礴、千姿百態的橋,讓全世界嘆為觀止。其實,我們的橋梁建設者,建的不僅是大橋,我們是在寫詩,抒發對祖國的深情。而南京長江大橋,正是這一切的起點。”常榮五如是說,當年最年輕的工程師如今已白發蒼蒼。
有一種感動叫死后也要守著南京長江大橋長眠,有一種付出叫幾十年如一日,有一種精神叫做自力更生,有一種技術叫中國技術,有一種力量叫中國力量!
南京長江大橋,關于共和國的光榮與夢想,記錄仍將繼續。
內容/整編自北京日報《南京長江大橋絕地重生:
50歲,歸來仍是少年》作者/孫文曄
往期精彩一覽
點擊下圖或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
打卡北京電報大樓
點擊下圖
打卡北京工人體育場
點擊下圖
打卡重慶李子壩輕軌站
點擊下圖
打卡深圳地王大廈
點擊下圖
打卡上海東方明珠
點擊下圖打卡武漢長江大橋
點擊下圖打卡國家大劇院
點擊下圖打卡青島奧林匹克帆船中心
監制/李浙 策劃/王元
制片人/俞凡 編導/何慧
攝像/邢飛月 吳叢熙 剪輯/吳叢熙
編輯/王若璐
今早,有番禺洛湖居業主反映,洛溪大橋在建的人行橋整段掉了下來。據了解,洛溪大橋拓寬工程是廣州市首座大跨度疊合梁斜拉橋,也是廣州市交通運輸局今年部署重點推進建設的中心區交通項目工程。
這是11月25日拍攝的鄭萬高鐵彭溪河多線特大橋施工現場(無人機照片)。11月25日,由中鐵十一局承建的鄭(州)萬(州)高鐵重難點控制性工程——彭溪河多線特大橋順利合龍。11月25日,由中鐵十一局承建的鄭(州)萬(州)高鐵重難點控制性工程——彭溪河多線特大橋順利合龍。
灘地岸邊,一花一草,一木一葉都是風景,黃河生態廊道的幽靜展露無遺。” 貴州日報記者周雅萌,第一次來到鄭州惠濟區登高遠眺黃河,“盡覽了黃河之美、黃河之雄、黃河之奇,這一切都讓我震撼。
(記者陸睿 耿學鵬)韓國首爾市政府近日在首爾汝矣島上空開展了“空中出租車”無人試飛活動。首爾市政府表示,“空中出租車”在首爾市上空試飛,是韓國國土交通部進一步完善《航空安全法》等制度、首爾市政府投資“空中出租車”等基礎設施所取得的成果。
滬蘇通大橋的設計建造技術,實現了五個“世界首創”,在我國乃至世界鐵路橋梁建設史上,都具有里程碑意義。麗香鐵路金沙江特大橋為三跨連續單跨懸吊上承式鋼桁梁懸索橋,是國內首座大跨徑鐵路專用懸索橋,全橋長882.5米,主跨達660米,跨越金沙江。
這是11月8日拍攝的鄭萬高鐵重慶段湯溪河雙線大橋合龍施工現場。據了解,河南鄭州到重慶萬州的鄭萬高鐵全長818公里,是西南地區連接華中和華北的主要高速客運通道。據了解,河南鄭州到重慶萬州的鄭萬高鐵全長818公里,是西南地區連接華中和華北的主要高速客運通道。
距主跨1092米滬通公鐵大橋開通僅數月,主跨1176米的常泰長江大橋開工建設后,我國對橋梁大跨的追求又上新高。另據年會資料,隨著對旅行速度的追求越來越高,我國將規劃建設時速400公里的更高速輪軌鐵路以及時速600-1000公里的高速磁浮鐵路。
40年滄海桑田,珠海已經從一個落后的沿海小縣城成長為現代化花園式海濱城市,珠海經濟特區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實現了歷史性跨越。各經濟特區勇立潮頭、銳意進取,充分發揮“實驗田”和“窗口”作用,成為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實現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的一個生動縮影。
近日,新建福廈鐵路湄洲灣跨海大橋作業加緊推進,施工單位克服入秋以來海上風大浪大、晝夜溫差大等困難,確保工程進度。這是在新建福廈鐵路湄洲灣跨海大橋建設現場(11月2日攝,無人機照片)。
近日,新建福廈鐵路湄洲灣跨海大橋作業加緊推進,施工單位克服入秋以來海上風大浪大、晝夜溫差大等困難,確保工程進度。近日,新建福廈鐵路湄洲灣跨海大橋作業加緊推進,施工單位克服入秋以來海上風大浪大、晝夜溫差大等困難,確保工程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