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9月22日12:21 來源:新華社
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之際,
9月17日,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決定:
授予于敏、申紀蘭(女)、孫家棟、李延年、張富清、袁隆平、黃旭華、屠呦呦(女)
“共和國勛章”。
沉甸甸的勛章,
映照著英雄們史詩般的光輝人生,
飽含著全國人民對他們的崇高敬意。
于敏
他長期領導并參加核武器的理論研究和設計,
填補了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
為氫彈突破作出卓越貢獻。
為了工作,
他28載隱姓埋名。
“一個人的名字,
早晚是要沒有的,
能把微薄的力量融進祖國的強盛之中,
便足以自慰了。”
于敏曾這樣說。
申紀蘭
第一屆至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她積極維護新中國婦女勞動權利,
倡導并推動“男女同工同酬”寫入憲法。
改革開放以來,
她勇于改革,大膽創新,
推動老區人民脫貧攻堅作出巨大貢獻。
“什么時候也不能忘記黨的教導,
不能脫離群眾,
要給群眾干工作。”申紀蘭說。
孫家棟
翻開他的人生履歷,
就如同閱讀一部新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史。
他是我國人造衛星技術
和深空探測技術的開創者之一,
擔任月球探測一期工程總設計師。
人們稱他為“衛星之父”,
他從不接受,
反復強調衛星是“大家一起造的”。
他說:
“能夠造一輩子中國‘星’,
是我人生最大的心愿。”
李延年
他1945年參加革命,
先后參加戰役戰斗20多次,
是為建立新中國、保衛新中國
作出重大貢獻的戰斗英雄。
離休后,他初心不改,
積極弘揚革命優良傳統,
充分展現了老戰斗英雄的光輝形象。
張富清
在解放戰爭的槍林彈雨中,
他沖鋒在前視死如歸,多次榮立戰功。
1955年他轉業后,
主動要求到湖北最偏遠的來鳳縣工作,
為貧困山區奉獻一生。
60多年來,
他深藏功名,埋頭工作,
連兒女對他的赫赫戰功都不知情。
張富清說: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革命軍人,
入黨時就宣誓了要永聽黨的話,
黨指到哪里,我就堅決地打到哪里。”
袁隆平
他一生致力于雜交水稻技術的
研究、應用與推廣,
發明“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
成功研究出“兩系法”雜交水稻,
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
為我國糧食安全、農業科學發展
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杰出貢獻。
“ ‘雜交水稻之父’的稱謂也好,
各種名目的科學大獎也好,都不重要。
我首先想到的是,
我為中國人贏得了榮譽和尊嚴。”
袁隆平說。
黃旭華
他隱姓埋名幾十年,
為我國核潛艇事業奉獻了畢生精力,
為核潛艇研制和跨越式發展作出卓越貢獻。
在某次深潛試驗中,
他置個人安危于不顧,
作為總設計師親自隨產品深潛到極限。
核潛艇是黃旭華一生的事業。
他說:“這輩子沒有虛度,
一生屬于核潛艇、屬于祖國,
無怨無悔!”
屠呦呦
她60多年致力于中醫藥研究實踐,
帶領團隊攻堅克難,
研究發現了青蒿素,
解決了抗瘧治療失效難題,
為中醫藥科技創新
和人類健康事業作出重要貢獻。
屠呦呦說:
“我們的奮斗目標
是使人民群眾的生活更美好,
這也是黨的十九大
賦予我們的新時代的歷史使命!”
歷史會永遠銘記,
他們以身許國的壯闊人生。
人民會永遠銘記,
他們薪火相傳的家國情懷。
出品人:陳凱星 周亮 趙東輝 王文化
策劃:齊慧杰 陳忠華
監制:宋君毅
文案:王井懷 侯幫興
制作:山西盛和弘業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新華社新媒體中心 新華社山西分社聯合出品
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42位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在人民大會堂接受共和國最高榮譽、最高禮遇。習近平為他們一一頒授勛章獎章,向他們孜孜不倦、追求真理、尋求創新、無私奉獻的精神致以崇高的敬意…… 他們都是共和國的功臣,祖國終將記住那些奉獻于祖國的人。
其他評論者也認為,“末日飛機”的起飛是在發出警告,任何敵國敢借機發動對美國的襲擊,將遭受核打擊。不僅美國國防部否認,近期的統計數據也顯示,E-6B“水星”飛機經常在空中飛行,且過去一個月幾乎每天都起飛。
今年是中國核工業創建65周年,也是我國第一艘核潛艇陸上模式堆滿功率運行發出中國核能第一度電50周年。從2015年5月落地福清到2019年10月漳州核電開啟批量化建設,其間開工建設每臺“華龍一號”機組圖紙都不一樣,其中最為突出的變化就是除安全殼外的核島廠房由雙層改為單層。
2020年8月25日,走進新中核媒體活動第二天,恰逢中國傳統節日七夕節。今年5月入職的新員工吳增輝,碩士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在國資小新直播中,談到了為何要成為核工業人的初心。
今年是中國核工業創建65周年,也是我國第一艘核潛艇陸上模式堆滿功率發出中國核能第一度電50周年。中核集團領導、中央網信辦網評局領導,以及中核集團宣傳文化中心領導和中國核動力院領導、專家參加啟動儀式。
黃旭華,男,漢族,中共黨員,1926年3月生,廣東揭陽人,中國船舶重工集團719所名譽所長、原所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在某次深潛試驗中,他置個人安危于不顧,作為總設計師親自隨產品深潛到極限。
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第一顆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第一顆繞月探測衛星“嫦娥一號”……在中國自主研制發射的100多個航天器中,由孫家棟擔任負責人的就有34個。
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原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719所研究員黃旭華隱姓埋名三十年,主持設計了中國第一代攻擊型核潛艇和戰略導彈核潛艇,為中國核潛艇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中國要研制核潛艇,簡直是異想天開”,赫魯曉夫在他的回憶錄里這樣寫道。赫魯曉夫在他的回憶錄里有這樣幾句話:中國要研制核潛艇,簡直是異想天開。1963年,美國王牌核潛艇“長尾鯊號”進行極限深潛時,艇上100多人全部遇難,葬身海底。
94歲的原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名譽所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黃旭華,和85歲的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曾慶存榮獲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最高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