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26日16:43 來源:中國網
中國網四川訊 2020年8月25日,走進新中核媒體活動第二天,恰逢中國傳統節日七夕節。這一天,在中央網信辦網評局指導下,媒體團走進距離成都市100多公里的大山深處——909基地,或用視頻直播,或用手中筆墨,與半個世紀前的我國最早核動力反應堆有了一次親密接觸。
“各位網友大家好,這里是我國第一艘核潛艇陸上模式堆所在地,我國核能第一度電就在這里發出。現在,這里孕育出了華龍一號,使我國擁有了全球領先的三代核電技術。”當天下午,央視軍事新媒體、國資小新新媒體B站面對數百萬網友在這座大山里開展直播,讓廣大民眾“云旅游”這份神秘。
“中國核動力從無到有的信心和底氣,是在四川西南部這片山區澆筑的。”出生在這里、成長在這里,現在是中國核動力院基地副基地長唐斌在直播中這樣介紹,這里四面環山,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的核心技術——核動力部分的研制基地就確定在這里。
毛主席說:“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于是,彭士祿、趙仁凱等一大批核工業人和廣大建設者們來了。
“雖然這里有山有水,但當年這里環境十分惡劣。我們這里有句俗語——三個蚊子一盤菜,從這句話就可以感受到這里的環境。”據唐斌介紹,稻草頂、土胚墻構筑了當年核工業建設們的家,他們以“戰士”身份發揚大會戰的精神,生生在短短數年的時間內,成功完成黨和國家交待的任務。
在我國第一任核潛艇總設計師彭士祿院士舊居里,有這樣一張合影特別引人注目,引起了媒體團成員的長時間駐足觀看。照片中,彭士祿、趙仁愷、黃緯祿、黃旭華四位站在潛艇前面,笑地像孩子一樣。
“中國自主研制的第一艘核潛艇沒有用國外一顆螺絲釘,中國也成為全球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老一輩的這種心懷國家、心懷民族、心懷人民的精神應該被我們傳承下去。”媒體記者們對此深有感觸。
對于這種老一輩核工業人為了國家一切都可以拋棄的精神,唐斌是深有體會。在央視新媒體直播中,他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2016年中國核動力院舉辦《趙仁愷傳》發布儀式。來自各方的領導專家紛紛講述了趙仁愷院士生前的故事。在現場,六十多歲、趙老的兒子突然哭了出來。他說,他從小就很理解自己父親工作的艱辛,但今天他終于明白了父親心中的那份大愛。
因此,在回到基地、決定守護基地的唐斌看來,中國核動力在這里起源,中國核動力的未來也在這里。事實上,跨過地域的同時跨過五十年,一代代核工業人正在前赴后繼投身我國核電事業。
今年5月入職的新員工吳增輝,碩士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在國資小新直播中,談到了為何要成為核工業人的初心。“在這里第一次看到這張照片,我就知道,我應該來這里。”
同樣為這份信念所吸引的還有曾作為訪問學者在美國康內爾大學學習過的中國核動力院曹立彥博士。“我應該回來,這里需要我。”在鏡頭中,這個年輕的90后認為自己的選擇非常正確。
“事實上,這種精神正在被我們一代又一代核動力人繼承和發揚。”中國核動力院核電科研工作者胡雪飛在直播中談到了這份傳承,“我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堆芯就在這里起源,沒有老一輩的精神鼓勵,我們的華龍一號就不會進展如此順利。比如這里就建設有亞洲最大的核電站實驗臺架。作為新一代核工業人,只有安心做好本職工作,才能由量變到質變,最終為核強國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42位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在人民大會堂接受共和國最高榮譽、最高禮遇。習近平為他們一一頒授勛章獎章,向他們孜孜不倦、追求真理、尋求創新、無私奉獻的精神致以崇高的敬意…… 他們都是共和國的功臣,祖國終將記住那些奉獻于祖國的人。
其他評論者也認為,“末日飛機”的起飛是在發出警告,任何敵國敢借機發動對美國的襲擊,將遭受核打擊。不僅美國國防部否認,近期的統計數據也顯示,E-6B“水星”飛機經常在空中飛行,且過去一個月幾乎每天都起飛。
今年是中國核工業創建65周年,也是我國第一艘核潛艇陸上模式堆滿功率運行發出中國核能第一度電50周年。從2015年5月落地福清到2019年10月漳州核電開啟批量化建設,其間開工建設每臺“華龍一號”機組圖紙都不一樣,其中最為突出的變化就是除安全殼外的核島廠房由雙層改為單層。
今年是中國核工業創建65周年,也是我國第一艘核潛艇陸上模式堆滿功率發出中國核能第一度電50周年。中核集團領導、中央網信辦網評局領導,以及中核集團宣傳文化中心領導和中國核動力院領導、專家參加啟動儀式。
黃旭華,男,漢族,中共黨員,1926年3月生,廣東揭陽人,中國船舶重工集團719所名譽所長、原所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在某次深潛試驗中,他置個人安危于不顧,作為總設計師親自隨產品深潛到極限。
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第一顆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第一顆繞月探測衛星“嫦娥一號”……在中國自主研制發射的100多個航天器中,由孫家棟擔任負責人的就有34個。
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原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719所研究員黃旭華隱姓埋名三十年,主持設計了中國第一代攻擊型核潛艇和戰略導彈核潛艇,為中國核潛艇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中國要研制核潛艇,簡直是異想天開”,赫魯曉夫在他的回憶錄里這樣寫道。赫魯曉夫在他的回憶錄里有這樣幾句話:中國要研制核潛艇,簡直是異想天開。1963年,美國王牌核潛艇“長尾鯊號”進行極限深潛時,艇上100多人全部遇難,葬身海底。
94歲的原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名譽所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黃旭華,和85歲的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曾慶存榮獲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最高獎。
” 1970年,曾慶存又一次服從國家發展需要,開始從事當時在國際上興起、中國尚是空白的氣象衛星和大氣遙感相關研究工作。在曾慶存的悉心指導下,很多他帶過的學生如今正一步步成長為科研骨干,不斷在國內外氣象領域嶄露頭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