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9月16日20:00 來源:中國青年網
編前語:“中國夢·大國工匠篇”大型主題宣傳活動由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和中華全國總工會聯合開展,中央新聞網站、地方重點新聞網站及主要商業網站共同參與,活動旨在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通過采訪報道基層工匠典型,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在全網全社會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
中國青年網西安9月11日電(見習記者 劉逸鵬 記者 綦智鵬)一臺正在工作的大型風扇,一節等待精細加工的固體燃料發動機,兩個埋頭緊張作業的工人。
這就是走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廠航天發動機固體燃料藥面整形組所在的廠房能夠看到的全部景象。
空蕩蕩的廠房里,安靜得只能聽見扇葉撞擊空氣的聲音,飄散在空氣中明顯的刺鼻氣味,讓置身于此的每一個人倍感緊張,這是固體推進劑特有的味道。如果站在廠房向外望去,快與廠房同高的防爆堤,直沖眼底。
“固體推進劑是一種含能材料,受熱、機械撞擊和摩擦、靜電等刺激,都可能瞬間燃燒、爆炸,超過三千攝氏度的高溫中蘑菇云騰起,一旦操作不慎發生事故人瞬間就‘灰飛煙滅’了。所以每次作業,廠房內最多只能有兩個人?!保罚矗保稄S航天發動機固體燃料藥面整形組的組長徐立平處事不驚地講述著固體推進劑這種“火炸藥”的特質。
徐立平在工作中。受訪者供圖
實際上,固體燃料藥面整形作為國家一級危險崗位,其職責是給固體燃料發動機的推進劑藥面“動刀”整形,以滿足火箭及導彈飛行的各種復雜需要。因為工作過程對精度有著極高的要求和危險性,而被形象地稱為“雕刻火藥”。
在這個危險工作面前,身形略顯瘦弱的徐立平忍耐著常人難以想象的危險與寂寞,在這個全世界都無法完全用機械代替手工操作的崗位上,在這個被稱為“炸藥堆里的工作”的崗位上,奉獻了整整三十二個年頭。
徐立平現在都還清晰地記得他進廠的第一課,“那時師傅帶我去處理廢藥塊兒,啪,一點火,隨即而來的就是巨大轟鳴聲,刺眼的火光,騰空而起的蘑菇云,哪怕站在十幾米之外,席卷而來的熱浪依舊讓人難以忍受?!?/p>
隨著當年那股熱浪,保證生命安全,保證產品安全,被推進徐立平的內心,自此就從未放下。
徐立平和他的班組職工在一起。受訪者供圖
而他深知,安全離不開一絲不茍的細致,更離不開過硬的技術支撐。從假藥模型到小體積藥塊兒,當時尚未出師的徐立平就從不敢有分毫怠慢,他總是愿意做班組里最刻苦的那一個。一年的時間,練禿了30多把刀,他的手卻越來越有感覺,一摸,就知道如何雕刻出符合要求的藥面。
固體推進劑作為含能的粘彈性材料,切削時既要考慮其彈性形變,又要保證力度不致引爆含能物質,要整形到設計要求的精度難度很大,0.5毫米,是固體發動機藥面精度允許的最大誤差,而徐立平整形的精度,不超過0.2毫米,僅有2張A4紙的厚度。
膛目結舌的技術背后是一次又一次的生死考驗。
1989年,我國重點型號發動機研制進入攻堅階段,一臺即將試車的發動機發現大面積脫粘疑點,為了不影響后續的研制進度,專家組決定,就地挖藥。這意味著,作業人員要鉆進裝有十幾噸火藥、翻個身都很難的發動機狹小的藥柱里,一點一點挖開填筑好的火藥,尋找問題部位,
與上級指令幾乎同時形成的,是一支平均年齡三十幾歲的挖藥突擊隊,而工作不到三年的徐立平便是其中一員。“那一年我21歲,是年齡最小的隊員。”
那也是徐立平第一次鉆入發動機內腔進行作業,“每次只能進一人??臻g極其狹窄,身邊就是成噸的炸藥,每次只能鏟出四五克藥。一進入發動機內腔,自己瞬間就仿佛與世隔絕,恐懼緊張是難以避免的?!?/p>
徐立平在一絲不茍工作。受訪者供圖
高強度的工作,充滿發動機內腔的濃烈氣味,徐立平和突擊隊員10多分鐘就必須換一次班。整場作業持續了兩個多月,故障終于成功排除,灌漿修補后發動機成功試車,為國家挽回經濟損失約超500萬元,并保證了型號研制進度。
然而并非每一次任務都能以圓滿收尾,只要走上工作臺,生命危險無處不在?!懊恳淮嗡幟嬲?,都存在觸碰金屬殼體的風險,而這種風險帶來的結果沒有人能夠承受。”盡管時隔多年,徐立平始終忘不了那位因刀具不慎碰到金屬殼體,瞬間引起發動機劇烈燃燒,當場犧牲的工友?!澳鞘且慌_直徑僅有碗口大小的發動機,一瞬間什么都沒了?!?/p>
除了危險,由于長時間接觸具有低毒性的固體燃料,加上長期保持固定姿勢進行工作,徐立平的身體也受到了一定影響??伤琅f想要在一線堅守,“無論多么危險的工作,國家都需要有人去做?!笔聦嵣希呀洠担睔q的徐立平每天都在創造奇跡?!拔覀冞@個工種一般四十歲左右就會離開了,而我還想繼續做下去。”
數十載如一日的堅守源于從小深植于心底的血脈傳承。徐立平的父母都是航天人,從小時候跟隨父母四處奔走,到自己學成走上工作崗位。他用雙眼見證了中國航空的一次次騰飛,用雙手助推了一個個大國重器直沖云霄。
可徐立平總是會說:“航天是一個大系統,我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小螺絲,還有太多人在同樣危險的崗位上默默付出,我算不了什么?!?/p>
在花都鄢陵,有一個靠果樹栽培育種和寫論文出名的“泥腿子”“土專家”,他以農民身份當上貨真價實的鄢陵縣林業科研所所長。
從業17年的馮立雷是中建二局二公司中原分公司的總工程師,除了榮獲第三屆“中原大工匠”之外,還先后獲得“河南省五一勞動獎章”、中建二局青年科技之星、河南省工程建設科技創新先進個人等榮譽。
“從拿起焊槍參加工作,我已經在電力建設領域摸爬滾打24年”。中國電建集團河南工程有限公司焊接技術培訓中心焊工教練、高級技師陳建平感慨的說到。
今年72歲的元老級中國烹飪大師趙留安從事烹飪行業已經整整60年。60年來,他都在為傳承豫菜精髓,發揚豫菜文化而努力。
“之所以堅持創新38年,就是覺得石油人就要老老實實落實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責任?!闭劦綀猿謩撔碌膭恿?,朱一斌這樣解釋。
?權力就是責任,責任就要擔當,忠誠干凈擔當是黨對領導干部提出的政治要求。我們黨90多年奮斗取得的偉大成就,充分展現了共產黨人的擔當精神。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關鍵是各級黨組織尤其是黨員領導干部要擔當責任,做到在黨憂黨,為黨盡職、為民盡責。
污水處理廠就像一座城市的腎臟,是城市水污染防治的第一道防線,也是維護綠水青山的生命線。
為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12月1日上午,河南省總工會、河南省委網信辦在鄭州聯合啟動2020河南省“中國夢·大國工匠篇”大型主題宣傳活動。河南省委網信辦主任郭巖松出席啟動儀式并為采訪團授旗,省總工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寇武江宣布活動啟動。
“中國夢”主題新創作歌曲征集推廣活動自2014年開啟以來,優秀作品不斷涌現,《光榮與夢想》《時間都去哪兒了》等歌曲深受人們喜愛。作曲人、歌曲《此生最愛是梨園》作曲 陳揮之:廣東音樂的樂器,就是這首歌曲的骨架,從頭到尾都貫穿,而用廣東語言邏輯譜寫而成的旋律,是這首歌曲的靈魂。
“沒有黃河,就沒有我們這個民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