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8月27日09:41 來源:映象網-猛犸新聞
猛犸新聞·東方今報記者王姝/文沈翔/圖
8月26日上午10時,國新辦迎來“河南時間”——“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河南省專場新聞發布活動在京舉行。本次新聞發布會的主題是“開放的河南更出彩”,省委書記王國生、省長陳潤兒分別講話推介并答記者問。
演繹河南發展70年總結四大歷史巨變
一部河南發展史,半部華夏冊。
在發布會現場,記者了解到,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原大地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實現了四大歷史巨變。一是實現由一窮二白到經濟總量穩居全國第五的經濟大省的歷史巨變,生產總值從1949年的20.88億元躍升到2018年的4.81萬億元,人均生產總值從50元增加到5萬元;三次產業結構從67.6:18.2:14.1優化為8.9:45.9:45.2。二是實現由“水旱蝗湯”到“國人糧倉”“國人廚房”并正向“世人餐桌”邁進的歷史巨變,2018年糧食產量是1949年的9.32倍、達到1330億斤,每年外調原糧及制成品超過400億斤,用全國1/16的耕地生產了全國1/10的糧食、1/4的小麥。三是實現了由封閉保守到挺立開放前沿、邁向內陸開放高地的歷史巨變,進出口總額從1956年的0.29億元增加到5513億元、年均增長17.2%,實際利用外資從1985年的0.06億美元提高到179億美元、年均增長27.4%。四是實現了由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并正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沖刺的歷史巨變,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從1978年的291元、104.7元增至3.19萬元和1.38萬元,人均壽命從新中國成立前的35歲提高到76歲左右,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質的提升。
“通過這次發布會,我們能夠與省領導面對面,獲得最真實、最靠譜的信息,了解中國河南,”中阿衛視記者馨玥說,這次自己了解到河南在脫貧工作和制造業轉型升級方面的新亮點,還問了感興趣的問題,“河南作為中部城市,怎樣進一步發揮交通樞紐作用,這是我們很關心的話題?!?/p>
中外記者聚焦“三農問題”王國生詳解“物聯網種地”、“稻蝦共作”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在答記者問環節,中外記者聚焦河南城鄉、交通、制造業發展,國企改革等問題,其中“三農”和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成為熱議話題。
在回答關于鄉村振興和“三農”問題時,省委書記王國生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大要求,用創新的理念、改革的辦法來破解“三農”的一些難題,推動農村生產生活生態協調發展,取得了重要進展。
以安陽滑縣50萬畝高標準糧田為例,王國生說明河南的“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河南產糧大縣安陽滑縣打造了50萬畝集中連片的高標準糧田。一年兩季,糧食平均畝產達到2500斤,這在過去是不可想象的。鶴壁??h建成了30萬畝示范方,用上了物聯網。農民打開手機里的APP,可以對農作物進行實時監測,什么時候澆水、什么時候打藥,一目了然、一清二楚?!?/p>
據悉,河南已建成高標準農田6163萬畝,農業科技貢獻率居全國第一方陣,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7%以上,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2%。
在回答記者關于脫貧攻堅成效問題時,王國生介紹,2014年至2018年,年均脫貧近120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了7.58個百分點。
河南把產業扶貧作為穩定脫貧和可持續發展的根本,與開放招商、發展縣域經濟、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起來,建設扶貧基地、扶貧車間,大力發展特色林果業、畜牧養殖業、鄉村旅游業,完善利益聯結機制,讓貧困群眾融入產業鏈,分享到更多的收益。王國生以潢川縣稻蝦共作扶貧模式為例,說明貧困群眾共享產業成果:“潢川縣地處大別山區,大別山區過去是比較困難的,光種稻子,收益也不高。這個地方探索稻蝦共作扶貧模式,采取’龍頭企業示范基地水產合作社貧困戶’方式,4899戶貧困戶養殖面積達6.7萬畝,畝均增收2500元?!彼€舉例嵩縣三合村大學生返鄉創業、辦寫生基地的例子,稱贊“一支小畫筆畫出了脫貧路”。
脫貧的標準是“兩不愁、三保障”。河南現有貧困人口中,因病致貧的超過了一半。河南聚焦難點,在“三保障”上持續發力。醫療保障方面,在全國率先建立了困難群眾大病補充保險制度,貧困人口醫療費用實際報銷比例提高到今年7月底的92.72%。教育扶貧方面,實施全面覆蓋貧困家庭學生的保障和資助政策,加快改善貧困地區學校辦學條件,貧困縣小學、初中凈入學率基本達到全省平均水平。住房保障方面,針對建檔立卡貧困戶等4類重點對象開展拉網式排查,實施危房改造清零行動,2016年至2018年,完成危房改造45萬多戶。
河南的貧困人口有70%以上在大別山區、伏牛山區、太行山區、黃河灘區,俗稱“三山一灘”地區。河南開展易地扶貧搬遷,“十三五”時期26萬人住房建設任務現在已經全面完成,今年底可全部完成入住。對于黃河灘區地勢低洼、險情突出的村莊實施移民遷建工程,規劃的35個安置區全部開工建設,主體完工率現在已經達到了70%,目前已搬遷近10萬人。
“在搬遷過程中,我們因地制宜發展產業,不光讓他們搬進去,還得讓他們留得住、能就業、有收入,今后的日子有支撐?!蓖鯂f。
兩個“再怎么強調都不為過”放在一起,更凸顯了全國農村固定觀察點調查體系的意義。當前,我國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勝利。
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把脫貧摘帽作為奮斗的新起點,蹄疾步穩地寫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銜接轉換”的下半篇文章。相比于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作為更高層次的接續性規劃,既要避免“斷崖式”的全面撤退,也要防止“跨越式”的一蹴而就。
題:讓扶貧產品更暢銷、向農業品牌要效益——從農交會熱詞看“三農”發展新態勢 “十三五”以來,我國大力實施品牌強農戰略,品牌化帶來了生產標準化,推動了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
土庫曼斯坦駐華大使巴拉哈特·杜爾德耶夫,中國工程院院士尹偉倫、羅錫文、謝劍平、陳學庚、李德發、金寧一、張守攻、張涌、張佳寶、姚斌、張改平、張新友,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化蘭等參加會見。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對此,要不斷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對鄉村振興的全面領導,通過建強基層黨組織為更好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政治保證。
實施鄉村建設行動,首先要求全面改善鄉村硬件基礎設施,增強城鄉基礎設施的協調性,用整體性、一體化思維合理規劃城鄉建設空間布局,加快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實施鄉村建設行動,還需推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注重從形式上的普惠向實質上的公平轉變。
劉守英表示,在新城鄉中國格局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就要按照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深化農村改革,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皩崿F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要堅持以工補農、以城帶鄉,協調發展、共同繁榮。
鄉村是廣大農民群眾的家園,通過以工代賑方式激發廣大農民增收致富的內生動力,積極參與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共享發展成果。
應引進新的技術人才。人才在智慧農業的應用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當下種田的農民大多為中老年人,這部分人的接受能力較差,對新事物的發展不敏感。而青年人才的學習能力非常強,引進青年人才,并在科技公司及各級農科院的幫助下,才能更好地應用智慧農業,利用智慧農業增產增收,最終實現鄉村振興。
習近平總書記圍繞為什么要推動高質量發展、什么是高質量發展、怎樣推動高質量發展等問題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為我們深刻認識高質量發展的科學內涵、核心要義和基本要求提供了根本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