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07日12:39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離開微觀調研,就難言科學決策。日前召開的全國農村固定觀察點工作座談會,總結這一調查體系運行35年以來的經驗成績,研究“十四五”及今后一個時期的重點任務,成為上述觀點的一個有力證明。
“三農”工作事關國計民生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始終是我國工作的重中之重。越是面對風險挑戰,越要穩住農業,越要確保糧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所以,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性,再怎么強調都不為過。
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作為一種常用的工作方法,調查研究有助于把握快速變動的實際,從根本上增強政策措施的科學性、針對性、實效性,是我國革命、建設、改革取得勝利的重要法寶。同樣,對調查研究的重要性,再怎么強調都不為過。
兩個“再怎么強調都不為過”放在一起,更凸顯了全國農村固定觀察點調查體系的意義。對于決策者而言,“三農”政策牽一發而動全身,需要大量來自基層的一手信息,為決策提供科學依據。而來自觀察點的數據,是鄉村生活最原始的記錄,也是長年連續跟蹤調查所得,在“日記賬、月小結、年終匯報”模式下,真實刻畫著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這遠不是各類一次性專項調查所能比擬的。
當前,我國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勝利。但同時,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突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任務依然艱巨;農業農村發展進入新階段,既面臨機遇也面臨挑戰。此刻,尤需因地制宜,讓微觀數據更好服務宏觀政策,從而確保各項“三農”政策有理有據、有的放矢。
因此,只有繼續用好全國農村固定觀察點調查體系反饋的數據,堅持眼睛向下、腳步向下,才能及時發現農村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及時反饋試點政策的落地情況,并推動解決現實問題。
更高的要求代表著更明確的改進方向。準確把握面臨的新形勢,擴展調查對象、調優調查樣本、健全指標體系、強化調查實施、提升數據質量、創新數據開發研究、強化組織體系建設、加大資金投入和完善管理制度,惟其如此,已經發揮了重要參考作用的全國農村固定觀察點調查體系,才能繼續發揮更好的作用。(作者:牛 瑾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把脫貧摘帽作為奮斗的新起點,蹄疾步穩地寫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銜接轉換”的下半篇文章。相比于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作為更高層次的接續性規劃,既要避免“斷崖式”的全面撤退,也要防止“跨越式”的一蹴而就。
題:讓扶貧產品更暢銷、向農業品牌要效益——從農交會熱詞看“三農”發展新態勢 “十三五”以來,我國大力實施品牌強農戰略,品牌化帶來了生產標準化,推動了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
土庫曼斯坦駐華大使巴拉哈特·杜爾德耶夫,中國工程院院士尹偉倫、羅錫文、謝劍平、陳學庚、李德發、金寧一、張守攻、張涌、張佳寶、姚斌、張改平、張新友,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化蘭等參加會見。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對此,要不斷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對鄉村振興的全面領導,通過建強基層黨組織為更好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政治保證。
實施鄉村建設行動,首先要求全面改善鄉村硬件基礎設施,增強城鄉基礎設施的協調性,用整體性、一體化思維合理規劃城鄉建設空間布局,加快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實施鄉村建設行動,還需推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注重從形式上的普惠向實質上的公平轉變。
劉守英表示,在新城鄉中國格局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就要按照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深化農村改革,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要堅持以工補農、以城帶鄉,協調發展、共同繁榮。
鄉村是廣大農民群眾的家園,通過以工代賑方式激發廣大農民增收致富的內生動力,積極參與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共享發展成果。
應引進新的技術人才。人才在智慧農業的應用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當下種田的農民大多為中老年人,這部分人的接受能力較差,對新事物的發展不敏感。而青年人才的學習能力非常強,引進青年人才,并在科技公司及各級農科院的幫助下,才能更好地應用智慧農業,利用智慧農業增產增收,最終實現鄉村振興。
習近平總書記圍繞為什么要推動高質量發展、什么是高質量發展、怎樣推動高質量發展等問題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為我們深刻認識高質量發展的科學內涵、核心要義和基本要求提供了根本遵循。
“截至2019年6月末,我國鄉鎮銀行業金融機構覆蓋率為95.65%,行政村基礎金融服務覆蓋率達到99.2%,全國鄉鎮保險服務覆蓋率為95.4%。“發展普惠金融要守正創新,從解決風控問題、深化激勵考核等方面打通‘最后一公里’。